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党会再一致?
二战以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有几次对外政策一致的时候。
第一次共识是冷战时期,无论内政、外交,两党都取得一致,使其在二战以后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政治损失,但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导者。
第二次共识是冷战以后到1994年,也叫做冷战后共识,这次共识不像冷战那样有凝聚力。由于苏联解体,美国首要的敌人消失了,美国人迷失方向,功利主义重新泛起,当时美国国内全球责任论和孤立主义辩论了很长时间。这第二次短暂的一致实际是大家都不去搞外交了,苏联的情报人员都撤了回来,美国人在享受胜利果实。这个共识被克林顿打破,他的肯定性多边主义,导致美国陷入了索马里内战。最后美军灰溜溜地从索马里撤兵,标志着民主党没有办法领导美国阵营去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尤其是对美国利益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地区性问题。
第三次是911事件产生的反恐共识,与前两次相比,这个共识更短,在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被打破,民主党一举拿下了国会参众两院的席位,把美国从两场地区战争的泥潭中解脱出来。
总结这三次两党共识,后两次都是非理性的,第一次相对理性,苏联的威胁对美国来说是不可回避的,所以冷战打了很多年,后面两个一个是历史终结论的狂喜,再一个是911恐惧。在这两个共识之下,有短暂的两党一致,比如小布什提的国土防御法,几乎在参议院是98:0通过。爱国主义成为思潮的时候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否则你就是卖国贼。
未来美国会不会有两党一致的时候?我比较担心的是中国如果崛起,中美关系的冷战化。当然中美关系的冷战化太危言耸听,而且大部分人认为不可能,因为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不是国际关系、大国斗争中的主流。现在是美国讲意识形态,中国不过多地强调意识形态。按说如果一个硬,另外一个采取迂回战术或者其他的策略,就不会走到冷战化的状态。但是有一点避免不了,中国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美国外交资源的吸附器。不管美国重返亚太是真是假,美国外交资源恢复这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这就造成中美关系的结构性压力。
不粘锅总统
美国对外政策一般有三大支柱:民主、经济、安全,现在世界局势抛开经济的低迷不说,单就政治和安全主要有两个热点地区,一个是阿拉伯之春涉及到的一些国家,还有一类是和中国有领土纷争的国家。这两大热点,奥巴马选择第二个做优先处理。这就有一个评价,奥巴马是不是早想回亚太,因为他知道布什打了愚蠢的战争导致美国无法向东看。美国现在面临很艰难的选择,想来亚太,照顾世界格局中最大的邻居的崛起,同时又不能失掉中东那些转瞬即逝的机会,所以这些国家内乱以后他把相当的外交资源放到那边去。但是现在明显的变化是美国人在中东、西亚地区采取的策略和在东亚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美国在西亚很强硬,尤其针对叙利亚问题,但是在东方很温柔,我们看到奥巴马亚洲之行,这是和两个女人的故事,一个是泰国总理英拉,另一个是昂山素季。一个是眉来眼去,一个是内心火热。虽然扶植反对派的传统没有变化,这一直是民主党的特色,但是在东边美国更重视传统的权力格局,更重视安全。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中把民主的手段排在最后,我觉得这比较特殊:民主党历史上一贯重视民主,重视人道主义干涉,重视人权外交,奥巴马违背了民主党的传统。
奥巴马是什么样的总统?按照巴博的理论,总统可以分为四大类型:积极、消极、肯定、否定。奥巴马属于肯定型的——对自己的工作满意率比较高,当然有人评价积极肯定型的总统最适合当美国总统,因为好多这种类型的总统领导美国时显得井井有条。
我们现在看到的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和四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觉得奥巴马很温和,但是现在明显看到另外一种咄咄逼人的趋势。
布什主义是很明显的,很有棱角的。如国土防御、先发制人加上单边主义这十二个字基本可以概括布什主义。但是奥巴马有点像马英九,国际政策上不沾锅,蜻蜓点水一般,有机会就钻,没有机会就飞走,这是奥巴马的典型策略。有人认为奥巴马在培育一种差别性策略,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立场和处理方式,进而实现美国的利益。也有人认为他太幼稚,这种方式怎么能面对复杂的国际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学者说奥巴马主义的诞生意味着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意味着新冷战的形成。而对美国重返亚洲的咄咄逼人,有些学者在讨论中国究竟该南下还是西进,我觉得这不是简单的事情。其实我觉得有一个事情可以做,就是在一些国家的重建政权中培育友好的种子。我想这是有可能的,美国一直操纵、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内乱进而让所谓的民主派上台,使这个国家成为美国的盟友或者准盟友。但是没那么简单,好多国家不仅出现了革命衰退现象,还出现了干预衰退现象。因为大国的干预反而增加了仇恨的种子,这颗种子是可以培育的,我想这是中国更有作为的地方。当美国利用联盟来防范、约束、遏制中国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分化美国同盟的策略。
二战以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有几次对外政策一致的时候。
第一次共识是冷战时期,无论内政、外交,两党都取得一致,使其在二战以后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政治损失,但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导者。
第二次共识是冷战以后到1994年,也叫做冷战后共识,这次共识不像冷战那样有凝聚力。由于苏联解体,美国首要的敌人消失了,美国人迷失方向,功利主义重新泛起,当时美国国内全球责任论和孤立主义辩论了很长时间。这第二次短暂的一致实际是大家都不去搞外交了,苏联的情报人员都撤了回来,美国人在享受胜利果实。这个共识被克林顿打破,他的肯定性多边主义,导致美国陷入了索马里内战。最后美军灰溜溜地从索马里撤兵,标志着民主党没有办法领导美国阵营去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尤其是对美国利益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地区性问题。
第三次是911事件产生的反恐共识,与前两次相比,这个共识更短,在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被打破,民主党一举拿下了国会参众两院的席位,把美国从两场地区战争的泥潭中解脱出来。
总结这三次两党共识,后两次都是非理性的,第一次相对理性,苏联的威胁对美国来说是不可回避的,所以冷战打了很多年,后面两个一个是历史终结论的狂喜,再一个是911恐惧。在这两个共识之下,有短暂的两党一致,比如小布什提的国土防御法,几乎在参议院是98:0通过。爱国主义成为思潮的时候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否则你就是卖国贼。
未来美国会不会有两党一致的时候?我比较担心的是中国如果崛起,中美关系的冷战化。当然中美关系的冷战化太危言耸听,而且大部分人认为不可能,因为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不是国际关系、大国斗争中的主流。现在是美国讲意识形态,中国不过多地强调意识形态。按说如果一个硬,另外一个采取迂回战术或者其他的策略,就不会走到冷战化的状态。但是有一点避免不了,中国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美国外交资源的吸附器。不管美国重返亚太是真是假,美国外交资源恢复这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这就造成中美关系的结构性压力。
不粘锅总统
美国对外政策一般有三大支柱:民主、经济、安全,现在世界局势抛开经济的低迷不说,单就政治和安全主要有两个热点地区,一个是阿拉伯之春涉及到的一些国家,还有一类是和中国有领土纷争的国家。这两大热点,奥巴马选择第二个做优先处理。这就有一个评价,奥巴马是不是早想回亚太,因为他知道布什打了愚蠢的战争导致美国无法向东看。美国现在面临很艰难的选择,想来亚太,照顾世界格局中最大的邻居的崛起,同时又不能失掉中东那些转瞬即逝的机会,所以这些国家内乱以后他把相当的外交资源放到那边去。但是现在明显的变化是美国人在中东、西亚地区采取的策略和在东亚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美国在西亚很强硬,尤其针对叙利亚问题,但是在东方很温柔,我们看到奥巴马亚洲之行,这是和两个女人的故事,一个是泰国总理英拉,另一个是昂山素季。一个是眉来眼去,一个是内心火热。虽然扶植反对派的传统没有变化,这一直是民主党的特色,但是在东边美国更重视传统的权力格局,更重视安全。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中把民主的手段排在最后,我觉得这比较特殊:民主党历史上一贯重视民主,重视人道主义干涉,重视人权外交,奥巴马违背了民主党的传统。
奥巴马是什么样的总统?按照巴博的理论,总统可以分为四大类型:积极、消极、肯定、否定。奥巴马属于肯定型的——对自己的工作满意率比较高,当然有人评价积极肯定型的总统最适合当美国总统,因为好多这种类型的总统领导美国时显得井井有条。
我们现在看到的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和四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觉得奥巴马很温和,但是现在明显看到另外一种咄咄逼人的趋势。
布什主义是很明显的,很有棱角的。如国土防御、先发制人加上单边主义这十二个字基本可以概括布什主义。但是奥巴马有点像马英九,国际政策上不沾锅,蜻蜓点水一般,有机会就钻,没有机会就飞走,这是奥巴马的典型策略。有人认为奥巴马在培育一种差别性策略,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立场和处理方式,进而实现美国的利益。也有人认为他太幼稚,这种方式怎么能面对复杂的国际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学者说奥巴马主义的诞生意味着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意味着新冷战的形成。而对美国重返亚洲的咄咄逼人,有些学者在讨论中国究竟该南下还是西进,我觉得这不是简单的事情。其实我觉得有一个事情可以做,就是在一些国家的重建政权中培育友好的种子。我想这是有可能的,美国一直操纵、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内乱进而让所谓的民主派上台,使这个国家成为美国的盟友或者准盟友。但是没那么简单,好多国家不仅出现了革命衰退现象,还出现了干预衰退现象。因为大国的干预反而增加了仇恨的种子,这颗种子是可以培育的,我想这是中国更有作为的地方。当美国利用联盟来防范、约束、遏制中国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分化美国同盟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