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观念的变化与乡土文学的转型——以王松长篇新作《暖夏》为中心

来源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松长篇新作《暖夏》是一部表现当下乡村变革的乡土小说。王松对小说语言实施一种转换的尝试,采用相声艺术的话语方式表现“重大题材”,使小说形成了极具个性化和感染力的叙事效果。蕴含时代信息的一些关键词汇不仅是“新故事”发生和“新人物”产生的缘起,而且赋予小说更强烈的现实感。王松关于小说语言观念的调整,呈现出乡土文学变化的某种特征和趋势。从具体的乡土小说文本切入,观察语言观念和话语方式的变化,是深化乡土文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技术加速了教育变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诉求,教师转型成为必然。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新时代大学教师教学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知识的传递者向育人的服务者转变,由单纯注重科研能力向科研与教学学术能力并重转变,由单纯的技术应用向人机深度协作转变。为了实现教师转型,高校要加强资源保障,构建多元教师发展评价机制;教学发展中心要坚持服务性原则,健全教师发展项目体系;教师要树立终身
摘 要:在第四次科技与产业革命推动和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各大高校掀起了“智能+X”的教学改革热潮。在会计领域,部分高校先后试点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改革,致力于会计知识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试图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和数字企业建设,也就是数字中国建设,输送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型、复合型拔尖会计人才。本文在总结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试点经验基础上,概括介绍了智能会计专业课程设计
摘 要: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将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必然的生成逻辑:立足历史逻辑,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渠道共筑;立足理论逻辑,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内容目标融通;立足实践逻辑,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同向发力。立足历史、理论、实践论域,回答了党史学习教育“为何”“以何”“如何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在课程思政系统中,课程、思政、课堂、教师、评价是关系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五个核心要素。通过要素解构,明确各个要素的定位与功能,才能坚持以系统集成思维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做到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真正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要素解构;集成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
摘 要:南昌航空大学通过改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研制大学生个性化成长方案,探索“一生一方案”,将学生成长发展指标参数化,使得学生成长发展在时间上连接入学至毕业、在力量上促进了全员育人、在内容上连通学业与职业,促进学生知与行相统一,为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个性化;成长;方案;高质量;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数量多、在学人数总量大、办学层次多,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热切
摘 要:新型工科人才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对工科人才的新需求,这就要求高校要推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工科”建设。本文以作者所在学校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为例,介绍了“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探讨了“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新工科;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