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阐述了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明确了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探索了建设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队伍等方法,以促进教学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
关键词: 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 意义 目标 方法
1.前言
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认为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根据教育部的宗旨,精品课程建设成为了高等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作为传承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石,对弘扬与发展体育运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推动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倡导精品课程建设精神,结合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特点,不断发展与完善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对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通过亲身参与术科精品课程建设,总结实践经验,论述了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确定了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方案。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见解,力争打造国内一流示范性课程,为促进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2.1彰显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的新面貌。
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传承体育运动的根本,对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推进术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是发展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明确了术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定位,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革新,拓宽了术科教学的新视野;相互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相互借鉴与学习,学校之间达成教学资源共享;有效地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加速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使体育院校术科教学面貌焕然一新,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2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的灵魂。
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体现出体育院校总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精品课程建设的系统性使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把握着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的命脉。由此可见,体育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从纵向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从横向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优化了课程体系。因此,抓住体育院校术科精品建设,对推进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意义重大,是术科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3.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主要表现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师队伍等能够体现新时期的课程理念。术科课程作为体育院校的主干课程,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着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基础,因此,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应服从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与社会发展趋势。
3.1锐意进取,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师资水平。
体育院校术科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充分把握术科教学的实践性,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学科带头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与技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研究成果丰富、教学质量好的教学队伍。
3.2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形势,术科教学内容要不断注入新的研究成果与新兴项目,体现时代性,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指导与技术技能的学习,形成课程在内容上与教法上的特色。狠抓教材建设,坚实理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3.3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实践性,对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影响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设高标准的教学场地,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拥有足够数量的教学器材,是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提高术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4.以实践为本,探索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
4.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根据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是建设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的基石,是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步。建设规划的制定要比较全面地介绍该课程的实施过程,具体建设流程如图1。
4.2促学术、促实践、促建设,保证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教师与教学条件是完成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技术水平与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提高青年教师学历,保证后备资源。其次,为教师提供参与业务学习、科研工作的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最后,针对术科教学的技术性特点,切实加强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完善教学条件,加强教材建设,为学生选用优秀教材,提供辅助教材书目以及相关课外读物;建立相关网站,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把握运动项目的发展态势,灵活应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种网络教学课件与教案,结合多媒体教学,形成立体化教材,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加大资金投入,分阶段建设体育教学场馆设施,购买先进教学设备,充分运用各种体育资源。
4.3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成果,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代性。
体育院校术科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体现时代性、先进性,还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处理好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的关系,和谐发展,积极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加强课外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既要有大众体育的部分,用于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功能与作用,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与普及,又要有竞技体育的部分,用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保障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传播体育精神,同时还要传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如组织体育竞赛活动、裁判法等,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以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培养优质体育人才。
4.4结合网络与多媒体教学,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建设,是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理论教学。根据术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建设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发展创造性思维。就目前而言,体育院校术科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理论部分,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多媒体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拓宽所学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以便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学习。2.实践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创建和谐课堂,注重发展学生能力与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相关网站,开发教学课件,实施网络教学,实现资源共享等;运用多媒体技术现场分析动作技术结构,通过动作展示、观摩,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体验,从而达到快速、直观、准确、深刻的教学效果;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效应,注重发展性评价,考核的方式可由理论部分、实践部分与平时成绩组成。
关键词: 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 意义 目标 方法
1.前言
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认为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根据教育部的宗旨,精品课程建设成为了高等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作为传承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石,对弘扬与发展体育运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推动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倡导精品课程建设精神,结合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特点,不断发展与完善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对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通过亲身参与术科精品课程建设,总结实践经验,论述了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确定了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方案。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见解,力争打造国内一流示范性课程,为促进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2.1彰显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的新面貌。
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传承体育运动的根本,对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推进术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是发展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明确了术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定位,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革新,拓宽了术科教学的新视野;相互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相互借鉴与学习,学校之间达成教学资源共享;有效地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加速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使体育院校术科教学面貌焕然一新,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2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的灵魂。
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体现出体育院校总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精品课程建设的系统性使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把握着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的命脉。由此可见,体育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从纵向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从横向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优化了课程体系。因此,抓住体育院校术科精品建设,对推进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改革意义重大,是术科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3.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主要表现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师队伍等能够体现新时期的课程理念。术科课程作为体育院校的主干课程,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着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基础,因此,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应服从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与社会发展趋势。
3.1锐意进取,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师资水平。
体育院校术科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充分把握术科教学的实践性,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学科带头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与技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研究成果丰富、教学质量好的教学队伍。
3.2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形势,术科教学内容要不断注入新的研究成果与新兴项目,体现时代性,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指导与技术技能的学习,形成课程在内容上与教法上的特色。狠抓教材建设,坚实理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3.3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体育院校术科教学的实践性,对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影响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设高标准的教学场地,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拥有足够数量的教学器材,是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提高术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4.以实践为本,探索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
4.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根据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是建设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的基石,是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步。建设规划的制定要比较全面地介绍该课程的实施过程,具体建设流程如图1。

4.2促学术、促实践、促建设,保证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教师与教学条件是完成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技术水平与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提高青年教师学历,保证后备资源。其次,为教师提供参与业务学习、科研工作的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最后,针对术科教学的技术性特点,切实加强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完善教学条件,加强教材建设,为学生选用优秀教材,提供辅助教材书目以及相关课外读物;建立相关网站,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把握运动项目的发展态势,灵活应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种网络教学课件与教案,结合多媒体教学,形成立体化教材,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加大资金投入,分阶段建设体育教学场馆设施,购买先进教学设备,充分运用各种体育资源。
4.3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成果,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代性。
体育院校术科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体现时代性、先进性,还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处理好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的关系,和谐发展,积极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加强课外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既要有大众体育的部分,用于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功能与作用,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与普及,又要有竞技体育的部分,用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保障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传播体育精神,同时还要传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如组织体育竞赛活动、裁判法等,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以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培养优质体育人才。
4.4结合网络与多媒体教学,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建设,是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体育院校术科教学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理论教学。根据术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建设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发展创造性思维。就目前而言,体育院校术科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理论部分,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多媒体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拓宽所学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以便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学习。2.实践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创建和谐课堂,注重发展学生能力与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相关网站,开发教学课件,实施网络教学,实现资源共享等;运用多媒体技术现场分析动作技术结构,通过动作展示、观摩,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体验,从而达到快速、直观、准确、深刻的教学效果;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效应,注重发展性评价,考核的方式可由理论部分、实践部分与平时成绩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