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和突破,数学教学也应适应这个转变,以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目标,进而把知识教学转化为素质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文笔者就将从中学生数学素质的现状以及培养措施做出具体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 数学素质 要求 培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37-02
对于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数学素质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作者根据中学生数学素质及教育现状,在下文中做出了具体的分析探讨。
1 认同好学
正像我们认识任何新事物、新知识一样,认同是关键,只有认同了,才能进入到知识世界,才能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数学也一样,首先要接受它、接近它、认同它、想学它,在数的世界感受到乐趣、好学,才能学好。即想学好就能学好,关键是想学不想学。想学就会想法设法去探求、感知、体验数学中的科学性、逻辑性、简洁性、趣味性、悦愉感,乐此不疲,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只要思想不懈怠,方法总比困难多。因此,中学生数学素质第一个基本要求是认同好学。
怎样培养“认同好学”?
首先,教师要具备“认同好学”,即数学教师要对数学的概念、理论了如指掌,讲解绘声绘色,如痴如醉,其乐陶陶,用自己的言行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打动学生、鼓励学生、推动学生。
其次,要用数学的重要性、现实性、应用性拉住学生。数学能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学好数学能自立于社会,现代社会无论干啥,都离不开数学。联合国有个定义,现代社会有三种文盲:(1)不识字的人;(2)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3)不会用计算机进行交流与管理的人。数学差就是现代文盲,谁想当文盲?
最后,要用数学的条理性、简洁性、科学性、趣味性征服学生。人类社会只所以进步,很重要的一条在于人们能用数量关系、数字语言来研究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现在已进入到数字化现代,完成向数字化时代跨越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这也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数学的原理,还要知道她的过去、现代和未来,不仅知道它的表面,还要挖掘它的深刻性、多样性、灵活性、简洁性。即讲一个问题要讲出它的起源、发展、过程、多种可能、变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如果你不明白数学之魅力,你怎么也不会被吸引并为之付出更多,明白了,怎么会不付出呢?
在数学迷宫中,不光有它单调、枯燥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有它富有哲理、富有奥妙、富有趣味、富有启迪创造的一面。学会学好会锻炼我们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严密性、灵活性、敏捷性,会使我们聪明,谁会不想学呢?
2 熟知活用
认同数学后的首要任务是熟知数学(进入数学),即熟知数学中的概念、性质、理论,成为自己的东西,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框架,并能用基本理论解决相关问题,或把问题转化为基本理论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熟知活用”?
“熟知”要靠教师的提问、要求和督促来完成,“活用”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范例来指导。要理解加记忆,熟读深思,自学互学,卡片学习,弄清理论的条件、结论及因果关系、适用条件、常见题型。而数学题并非一种模式,能否把条件结论互倒一下,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活用。聪明的人总是能从一个题中学会一种方法和思维,以此可解许多问题,教条的人则就题论题,跳不出固定模式的束缚,稍有变化即一筹莫展。学习教材,就要超越教材,学习老师,就要超越老师,这才能真正提高,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概念、理论不过关、思维僵化这已成为制约很多学生进步的桎梏,高不成、低不就、欲罢不能的原因就是会而未做好,有潜力未发挥出,根本原因就是“熟知活用”素质未培养起来。因此,要高度重视“熟知、活用”素质培养,从课本做起,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做起。
3 会算算快
在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要用数量关系推导和运算,运算求解能力就凸现出来,能力强又快又准,不强又慢还错,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运算口诀和规律,合理巧妙运算。先达到会算算对,再达到又快又准;先培养笔算能力,再培养口算能力,最后达到心算能力强。栽在运算上的学生不计其数,占80%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算错误。因此,要高度重视培养运算素质。
怎样培养运算素质呢?教师要督促学生记准运算口诀和规律,在例题、练习和作业中要渗透运算能力教学和练习,从慢到快,循序渐进,笔算、口算、心算,逐步提高运算能力。对常见的运算错误要反复练习、矫正,直至熟练、准确。会做的题会不会100%对呢?关键在是否规范和运算是否准,运算准就可能使会做的题100%对,多好啊!计算机运算快在于它有程序,数学学习就应程序化,预习、上课、作业、纠错、复习、思考、组织、检查,其中运算更应程序化,先算谁,后算谁,怎样算,都应条理清楚,这样才能又快又准。
4 能辩善推
数学问题常有固定的语言,能够辨别不同语言的数学含义,能用辩证法中动态思维思考,善于用合适的逻辑关系去推导也是重要的素质要求。熟悉数学理论的同学,当看到一定的条件和结论,就能联想到用什么理论、方法去解决,常有水到渠成之功。
怎样培养“能辩善推”素质呢?这要求教师对每一句话进行分析、挖掘,让学生体会、理解、品味其含义、联系和前景,有一种语感、悟感,同时对做过的题进行总结复习纠错,灵活化、归类化,培养思维能力和思路。学习是一个先模仿后创造的过程,通过模仿就有了思路,即思想里本来没有路,思考的多了,就有了思路。有了很多思路就会四通八达,无往而不至,更不用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了!从而达到培养推理论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的目的。 5 破题建模
很多学生在做题时茫然不知所措,无处下手,其关键在于破题建模能力不够。怎么办呢?抠条件、抓结论、审清题,理顺因果关系,改变思考角度,寻找突破口,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建立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模型解决。破题建模能力是化难为易、快刀斩乱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也是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想有所提高的同学都应具备破题建模能力。
怎样培养破题建模素质呢?
这就要求学生对学过的题型有一个熟练的把握,遇见同类相似题即可做出,能深入到题中,又能跑到题外,宏观探求因果关系,学会翻译不同语言为数学模型语言,并掌握常见模型,如函数、轨迹、数列、三角等。能破题即找到了源头、抓住了主线;能建模,数学能力比较强;能破题建模,数学素质高。
6 规范限时
会做的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做出来,即规定时间内100%做对呢?很多人做不到。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规范组织能力和限时完成能力即考试能力,即规范限时素质。
做数学题也如同作文一样,要“凝神静气,烂熟于心,然后一挥而就”即思考好、组织好、速度高。规范组织即从因到果,步步理由充分,布局安排合理,思路清晰。
怎样培养“规范限时”?
先告诉学生规范格式,教师在教学时也使用规范格式。如先有“解、证、因”,后有“果、结论”;合理简洁。同时要通过练习、作业、考试,提高思维速度、运算速度、书写速度、准确程度,对于考试还要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难题回头破,提高整个试卷的得分率和单位时间得分率。
磨刀不误砍柴功。刚开始很可能急于书写、一写就错,一限时就慌。这时要先思考好布局,选择最简方式后再写,根据高考要求,每分用0.8分。如果一时达不到时间较长点,如1分钟1分,逐渐提高速度。选择、填空题较简单,在保证准确的条件下可时间短一些,40~50分,为大题挤时间。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要求,会使数学题解答简洁规范明了,时间短;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赏心悦目,可圈可点,无分可扣。这就达到了提高规范限时素质的目的。
7 善结好研
茫茫题海,何处是岸?善结好研是岸。固然,博览群书能够知识渊博,但举一反三也是一个捷径。高中要做大量题,怎样百炼成钢?举一反三,总结反思类比,总结类型方法,积累成册,事半功倍。有时候不在你学了多少,而在你掌握了多少。每做一个题,每天,一周,一个月,对所学东西认真总结反思发散变形钻研,不是耽误了时间,而是打扫了战场,是虎口夺粮颗粒归仓。好题不厌百回做,百回自有百回得。旧文不厌百回都,熟读深思子自知!
聪明的人过目不忘,善于总结喜欢钻研,抓类型抓方法,学就学会,做就做会,提纲挈领,轻松愉快到岸;笨拙的人,一目十行,身陷题海,边学边忘,无所适从,自顾不暇,折戟题海。
当前中学数学素质及数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求师生在思想观念、行动举措、时间投入、方法探究上下大功夫,特别是教师,要用满腔热情感染学生,用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教会学生,用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用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督促学生,用持之以恒的毅力推动学生,用賞识教育的观点欣赏和鼓励学生……你会发现,面对一个个如饥似渴的心灵、璞玉,每一滴汗水都会焕发生机,每一个细心的雕琢都会流光溢彩,每一声挚诚的呼唤都会回应千遍。只要不懈地努力,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数学素质教育决不能成为裹脚布,越长越好,也不能成为逃避现实、搪塞学生、为成绩开脱的幌子,而应成为一个目标,一个要求,一种挑战,以牺牲成绩为代价追求素质教育,那不是素质教育,是低质教育。素质教育必须使教学质量提高!因此,出台的每一种举措都要慎重,都要落实、督促、检查!而青少年可塑性强,你不塑造,就会在另一方面得到了塑造。只有抓住了学生,抓住了要求,不断进行强塑,你就会塑造出高素质的更好的学生。
人的思维、思想犹如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你不播上爱、智慧、希望的种子,就必然会丛生许多杂草,自生的希望和智慧总是有限的。就让我们播种数学素质,收获数学硕果吧!
参考文献
[1] 武学平.论中学生的数学素质结构及其优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
[2] 旷得来.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方法[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4):62-63.
[3] 李艳红.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J].科学大众,2008(10):32.
关键词:中学生 数学素质 要求 培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37-02
对于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数学素质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作者根据中学生数学素质及教育现状,在下文中做出了具体的分析探讨。
1 认同好学
正像我们认识任何新事物、新知识一样,认同是关键,只有认同了,才能进入到知识世界,才能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数学也一样,首先要接受它、接近它、认同它、想学它,在数的世界感受到乐趣、好学,才能学好。即想学好就能学好,关键是想学不想学。想学就会想法设法去探求、感知、体验数学中的科学性、逻辑性、简洁性、趣味性、悦愉感,乐此不疲,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只要思想不懈怠,方法总比困难多。因此,中学生数学素质第一个基本要求是认同好学。
怎样培养“认同好学”?
首先,教师要具备“认同好学”,即数学教师要对数学的概念、理论了如指掌,讲解绘声绘色,如痴如醉,其乐陶陶,用自己的言行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打动学生、鼓励学生、推动学生。
其次,要用数学的重要性、现实性、应用性拉住学生。数学能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学好数学能自立于社会,现代社会无论干啥,都离不开数学。联合国有个定义,现代社会有三种文盲:(1)不识字的人;(2)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3)不会用计算机进行交流与管理的人。数学差就是现代文盲,谁想当文盲?
最后,要用数学的条理性、简洁性、科学性、趣味性征服学生。人类社会只所以进步,很重要的一条在于人们能用数量关系、数字语言来研究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现在已进入到数字化现代,完成向数字化时代跨越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这也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数学的原理,还要知道她的过去、现代和未来,不仅知道它的表面,还要挖掘它的深刻性、多样性、灵活性、简洁性。即讲一个问题要讲出它的起源、发展、过程、多种可能、变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如果你不明白数学之魅力,你怎么也不会被吸引并为之付出更多,明白了,怎么会不付出呢?
在数学迷宫中,不光有它单调、枯燥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有它富有哲理、富有奥妙、富有趣味、富有启迪创造的一面。学会学好会锻炼我们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严密性、灵活性、敏捷性,会使我们聪明,谁会不想学呢?
2 熟知活用
认同数学后的首要任务是熟知数学(进入数学),即熟知数学中的概念、性质、理论,成为自己的东西,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框架,并能用基本理论解决相关问题,或把问题转化为基本理论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熟知活用”?
“熟知”要靠教师的提问、要求和督促来完成,“活用”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范例来指导。要理解加记忆,熟读深思,自学互学,卡片学习,弄清理论的条件、结论及因果关系、适用条件、常见题型。而数学题并非一种模式,能否把条件结论互倒一下,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活用。聪明的人总是能从一个题中学会一种方法和思维,以此可解许多问题,教条的人则就题论题,跳不出固定模式的束缚,稍有变化即一筹莫展。学习教材,就要超越教材,学习老师,就要超越老师,这才能真正提高,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概念、理论不过关、思维僵化这已成为制约很多学生进步的桎梏,高不成、低不就、欲罢不能的原因就是会而未做好,有潜力未发挥出,根本原因就是“熟知活用”素质未培养起来。因此,要高度重视“熟知、活用”素质培养,从课本做起,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做起。
3 会算算快
在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要用数量关系推导和运算,运算求解能力就凸现出来,能力强又快又准,不强又慢还错,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运算口诀和规律,合理巧妙运算。先达到会算算对,再达到又快又准;先培养笔算能力,再培养口算能力,最后达到心算能力强。栽在运算上的学生不计其数,占80%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算错误。因此,要高度重视培养运算素质。
怎样培养运算素质呢?教师要督促学生记准运算口诀和规律,在例题、练习和作业中要渗透运算能力教学和练习,从慢到快,循序渐进,笔算、口算、心算,逐步提高运算能力。对常见的运算错误要反复练习、矫正,直至熟练、准确。会做的题会不会100%对呢?关键在是否规范和运算是否准,运算准就可能使会做的题100%对,多好啊!计算机运算快在于它有程序,数学学习就应程序化,预习、上课、作业、纠错、复习、思考、组织、检查,其中运算更应程序化,先算谁,后算谁,怎样算,都应条理清楚,这样才能又快又准。
4 能辩善推
数学问题常有固定的语言,能够辨别不同语言的数学含义,能用辩证法中动态思维思考,善于用合适的逻辑关系去推导也是重要的素质要求。熟悉数学理论的同学,当看到一定的条件和结论,就能联想到用什么理论、方法去解决,常有水到渠成之功。
怎样培养“能辩善推”素质呢?这要求教师对每一句话进行分析、挖掘,让学生体会、理解、品味其含义、联系和前景,有一种语感、悟感,同时对做过的题进行总结复习纠错,灵活化、归类化,培养思维能力和思路。学习是一个先模仿后创造的过程,通过模仿就有了思路,即思想里本来没有路,思考的多了,就有了思路。有了很多思路就会四通八达,无往而不至,更不用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了!从而达到培养推理论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的目的。 5 破题建模
很多学生在做题时茫然不知所措,无处下手,其关键在于破题建模能力不够。怎么办呢?抠条件、抓结论、审清题,理顺因果关系,改变思考角度,寻找突破口,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建立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模型解决。破题建模能力是化难为易、快刀斩乱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也是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想有所提高的同学都应具备破题建模能力。
怎样培养破题建模素质呢?
这就要求学生对学过的题型有一个熟练的把握,遇见同类相似题即可做出,能深入到题中,又能跑到题外,宏观探求因果关系,学会翻译不同语言为数学模型语言,并掌握常见模型,如函数、轨迹、数列、三角等。能破题即找到了源头、抓住了主线;能建模,数学能力比较强;能破题建模,数学素质高。
6 规范限时
会做的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做出来,即规定时间内100%做对呢?很多人做不到。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规范组织能力和限时完成能力即考试能力,即规范限时素质。
做数学题也如同作文一样,要“凝神静气,烂熟于心,然后一挥而就”即思考好、组织好、速度高。规范组织即从因到果,步步理由充分,布局安排合理,思路清晰。
怎样培养“规范限时”?
先告诉学生规范格式,教师在教学时也使用规范格式。如先有“解、证、因”,后有“果、结论”;合理简洁。同时要通过练习、作业、考试,提高思维速度、运算速度、书写速度、准确程度,对于考试还要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难题回头破,提高整个试卷的得分率和单位时间得分率。
磨刀不误砍柴功。刚开始很可能急于书写、一写就错,一限时就慌。这时要先思考好布局,选择最简方式后再写,根据高考要求,每分用0.8分。如果一时达不到时间较长点,如1分钟1分,逐渐提高速度。选择、填空题较简单,在保证准确的条件下可时间短一些,40~50分,为大题挤时间。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要求,会使数学题解答简洁规范明了,时间短;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赏心悦目,可圈可点,无分可扣。这就达到了提高规范限时素质的目的。
7 善结好研
茫茫题海,何处是岸?善结好研是岸。固然,博览群书能够知识渊博,但举一反三也是一个捷径。高中要做大量题,怎样百炼成钢?举一反三,总结反思类比,总结类型方法,积累成册,事半功倍。有时候不在你学了多少,而在你掌握了多少。每做一个题,每天,一周,一个月,对所学东西认真总结反思发散变形钻研,不是耽误了时间,而是打扫了战场,是虎口夺粮颗粒归仓。好题不厌百回做,百回自有百回得。旧文不厌百回都,熟读深思子自知!
聪明的人过目不忘,善于总结喜欢钻研,抓类型抓方法,学就学会,做就做会,提纲挈领,轻松愉快到岸;笨拙的人,一目十行,身陷题海,边学边忘,无所适从,自顾不暇,折戟题海。
当前中学数学素质及数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求师生在思想观念、行动举措、时间投入、方法探究上下大功夫,特别是教师,要用满腔热情感染学生,用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教会学生,用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用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督促学生,用持之以恒的毅力推动学生,用賞识教育的观点欣赏和鼓励学生……你会发现,面对一个个如饥似渴的心灵、璞玉,每一滴汗水都会焕发生机,每一个细心的雕琢都会流光溢彩,每一声挚诚的呼唤都会回应千遍。只要不懈地努力,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数学素质教育决不能成为裹脚布,越长越好,也不能成为逃避现实、搪塞学生、为成绩开脱的幌子,而应成为一个目标,一个要求,一种挑战,以牺牲成绩为代价追求素质教育,那不是素质教育,是低质教育。素质教育必须使教学质量提高!因此,出台的每一种举措都要慎重,都要落实、督促、检查!而青少年可塑性强,你不塑造,就会在另一方面得到了塑造。只有抓住了学生,抓住了要求,不断进行强塑,你就会塑造出高素质的更好的学生。
人的思维、思想犹如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你不播上爱、智慧、希望的种子,就必然会丛生许多杂草,自生的希望和智慧总是有限的。就让我们播种数学素质,收获数学硕果吧!
参考文献
[1] 武学平.论中学生的数学素质结构及其优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
[2] 旷得来.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方法[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4):62-63.
[3] 李艳红.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J].科学大众,2008(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