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性哲学的长河中总是交织着非理性成分,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理性因素必然受情感、欲望、意志力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情感、欲望、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总是支配着大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做出解释和评判。因此,非理性因素在大学生的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大学生;和谐发展;作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245-03
一、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关系
(一)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概念界定
1.非理性因素的内涵。“非理性,就是不理性之性,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不要、否定理性,或者丧失理性。它包括3个方面内涵:从认识层面看,它属于认识结构上非逻辑的认识形式,主要包括直觉、灵感和顿悟等;从意识论层面看,它属于心理结构上本能意识(潜意识)或无意识;从人性论层面看,它指人的欲望、兴趣、情感、信念和意志。”[1]非理性因素不具有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大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大学生的主观心理活动中,非理性因素大量存在且复杂多变,它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甚至综合素质的发展发挥的作用是多维度的,因而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其思想和行为会产生各种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2.理性因素的内涵。理性,是人独有的一种思维属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反映形式和感性反映形式,它的认识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狭义的理性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形式。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也可称作知识性因素。包括各类知识、观点、原理、方法等。理性因素既可以与辩证法相结合,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也可能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相结合,从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因素和情感、欲望、意志力等非理性认识因素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当理性因素的应用到一定的程度时,思维过程的矛盾冲突被进一步揭示时,转变思路和重新选择新的逻辑起点,情感、欲望、意志力等思维形式就会开始发生作用。所以,理性因素的作用是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基础和平台。当非理性因素发生作用后,仍然需要进行条理化分析和推理,非理性因素的思维形式必须转化为理性思维的形式。因此,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正处于青年时期,非理性因素正在蓬勃发展中,此时的非理性因素对其认知和实践起着引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发生必须通过情感、欲望、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起作用,大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欲望、意志的影响下对周围发生的事物做出解释和评价;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诱导着大学生自发的、不自觉的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宇宙和大自然的奥秘;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激发了大学生的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力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不论是认识对象的选择,认识过程的深化,认识结果的确定与巩固,还是认识过程中偏见和谬误的剔除,都需要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大学生的和谐发展需要理性因素的指导,但更需要非理性因素作为一种综合能力不断激发其潜力,促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因而,非理性因素在大学生和谐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非理性因素在大学生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活动的引导
情绪、情感、兴趣、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有调控作用。积极的情感会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与生机,推动认识的发展。马克思论述人的本质的意义时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人的求知欲、兴趣、爱好,都同人的情绪情感等有密切的关系。”[2]大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是主动积极、态度严谨,还是被动消极、思想散漫,这主要取决于情感、情绪对其所进行的认知活动是否认同。追求真理的热情、接触困惑过程中的焦急或欣慰、获得知识的充实和快乐、浓烈的兴趣无不激发大学生的认识潜能,加速认识的进程。激情可以打破常态,使人产生超常的毅力。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发挥情感情绪对认识进程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正确地把握情感情绪,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在认识事物时,欲望、情感、兴趣等非理性因素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大学生对认识对象的选择,而在欲望、兴趣等之外的东西,往往不能成为其认识的对象。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认识对象的情况下,情感、热情能激活理智,从而使自己排除一切干扰,顽强的意志可以忍受一定的痛苦和牺牲,使大学生能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有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提升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作用来维持的精神力量。”[3]积极的情感、情绪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乐观的心态是养成良好道德修养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信念和意志力是培养良好道德修养的关键,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力去克服种种诱惑与挫折。当一个人的情绪、情感、信念、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得到合理的控制之后,他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才会得到提高。积极的情绪会使大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和接班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合格的公民,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感,肩负着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的是综合国力的提升,国民的道德素质是综合国力一个重要方面。
(三)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
当代大学生必需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不仅需要正常的智力,更需要健康的情绪情感、坚定的意志品质、健康的人格特性。情感上的偏激,意志品质缺陷、人格上的冷淡、孤僻、恐惧、自卑,价值观的扭曲,信仰的缺失等,都会导致心理变态,造成人格缺陷或导致精神疾病,同时也会损害身体的健康。消极情绪有时还会诱发犯罪,一些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如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而且年龄却逐渐偏低等已经使人们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稳重成熟的性格、气质和顽强的精神意志,健全的积极的情感,特别是高层次的社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承受各种挫折,形成健康的常态心理。而健康心理的养成,需要有非理性因素的合理控制,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合理的欲望、高雅的兴趣、坚定信念、顽强的意志力等非理性因素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是形成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必备要素。 三、培养适应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非理性因素
(一)科学疏导大学生的欲望需求
“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或者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尚未达到要求的内心渴求。从个体需要来划分,人的欲望可以分为生存欲望、发展欲望、荣誉欲望、功名欲望、舒服欲望、权势欲望、创造欲望等。”[4]就欲望本身而言,它没有错误与正确之分,只是当人理解或运用它的时候超出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理性才出现正确与错误、正当与不正当之分。对大学生的欲望进行科学的疏导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学校教育的引导和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首先,从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应对欲望这一非理性因素给以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合理欲望要鼓励,对不合理的欲望要进行科学的引导。比如,对大学生追求课外知识、丰富阅历、提高自身能力的欲望应鼓励和支持;而对大学生中不思进取、拜金攀比等欲望应及时制止,引导其走出不合理欲望的误区,培养积极的欲望。对待思想和行动不积极,求知欲弱,缺乏斗志的大学生,要以小人物励志事例来激发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其次,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当欲望超出理性约束时,在学校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应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及时改变自己的观念、纠正自己的行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时刻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理性的指导之下,追求合理的欲望。如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学校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但绝不能让自己的欲望膨胀,到最后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不顾及同学情谊和师生感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犯他人权益。大学生可以追求合理的欲望,对待欲望也要坚持适度原则,自觉抵制不良欲望的诱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有效控制大学生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对大学生的认识具有激活作用。大学生的各项活动总有情绪感情的因素贯穿其中,并受到情绪情感的激发或抑制。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了活力和生气,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的力量。因此,要发挥情感对认识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正确地把握情感,对其进行调节与控制。
对于大学生情绪情感的调控,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主动关心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大学生因为情绪失控而造成不良后果时,不要一味对其强调要承担责任,而要分析情绪失控的后果的严重性,从而引导他合理调节自己情绪,控制情感,使以后不再发生类似这种事。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也可以时常提醒他注意情绪的调控,给他有效调控情感情绪的好的建议。
(三)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所谓兴趣,是指注意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心理倾向在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积极参与该项活动的心理特征。”[5]一个人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感兴趣。达尔文对生物学之外的科目不感兴趣,但对狩猎、旅行、标本搜集却有很大的兴趣,后来成为了非常著名的生物学家。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曾说:“成功的秘诀就是兴趣。”而当代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要全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感兴趣,才能成功。
(四)强化锻造大学生的坚韧意志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因素。“意志作为愿望和志向的统一,反映了人类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而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6]培养坚韧的意志应该:
1.重点锻造意志的薄弱环节。大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注意自己在哪方面无法坚定意志力,在确定方向,明确目标后,就进行针对性的锻炼,而这需要大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发现和培养,并且在确定薄弱环节后,就要下定决心,为锻炼自己意志力而坚持,直到自己具有顽强坚韧的意志力。
2.循序渐进地培养坚韧意志。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磨砺意志也是如此,意志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养成顽强的意志。首先应选择简单的较低层次的事来锻炼,凭借坚韧的意志力取得成功也就起到了磨砺意志的作用,接着一点点增加实践的难度,使意志一步步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造。
3.注重其他非理性因素与意志锻造的配合。在培养意志力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情感和自己情绪的影响,积极乐观的情感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培养坚韧的意志力。反之,消极的情绪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只会一味的退缩,以逃避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只能阻碍意志力的锻造和培养;对欲望的适当控制也是影响意志力锻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将欲望控制在合理的、理性的范围之内,欲望过多或欲望不当都会影响大学生对原有的信念发生动摇,不能持之以恒,从而影响坚韧意志力的锻造。因此,要充分重视情绪、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在意志力锻造过程中的作用,只有将意志力与非理性因素其它要素统一起来,协调发展,才能成功锻造和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4〕陶永富.论非理性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影响[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23,24.
〔2〕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69.
〔3〕蔡景华.论非理性因素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3.
〔5〕昝西娟.浅谈非理性因素对青少年成才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3):73.
〔6〕王勤.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4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大学生;和谐发展;作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245-03
一、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关系
(一)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概念界定
1.非理性因素的内涵。“非理性,就是不理性之性,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不要、否定理性,或者丧失理性。它包括3个方面内涵:从认识层面看,它属于认识结构上非逻辑的认识形式,主要包括直觉、灵感和顿悟等;从意识论层面看,它属于心理结构上本能意识(潜意识)或无意识;从人性论层面看,它指人的欲望、兴趣、情感、信念和意志。”[1]非理性因素不具有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大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大学生的主观心理活动中,非理性因素大量存在且复杂多变,它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甚至综合素质的发展发挥的作用是多维度的,因而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其思想和行为会产生各种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2.理性因素的内涵。理性,是人独有的一种思维属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反映形式和感性反映形式,它的认识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狭义的理性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形式。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也可称作知识性因素。包括各类知识、观点、原理、方法等。理性因素既可以与辩证法相结合,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也可能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相结合,从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因素和情感、欲望、意志力等非理性认识因素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当理性因素的应用到一定的程度时,思维过程的矛盾冲突被进一步揭示时,转变思路和重新选择新的逻辑起点,情感、欲望、意志力等思维形式就会开始发生作用。所以,理性因素的作用是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基础和平台。当非理性因素发生作用后,仍然需要进行条理化分析和推理,非理性因素的思维形式必须转化为理性思维的形式。因此,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正处于青年时期,非理性因素正在蓬勃发展中,此时的非理性因素对其认知和实践起着引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发生必须通过情感、欲望、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起作用,大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欲望、意志的影响下对周围发生的事物做出解释和评价;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诱导着大学生自发的、不自觉的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宇宙和大自然的奥秘;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激发了大学生的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力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不论是认识对象的选择,认识过程的深化,认识结果的确定与巩固,还是认识过程中偏见和谬误的剔除,都需要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大学生的和谐发展需要理性因素的指导,但更需要非理性因素作为一种综合能力不断激发其潜力,促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因而,非理性因素在大学生和谐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非理性因素在大学生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活动的引导
情绪、情感、兴趣、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有调控作用。积极的情感会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与生机,推动认识的发展。马克思论述人的本质的意义时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人的求知欲、兴趣、爱好,都同人的情绪情感等有密切的关系。”[2]大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是主动积极、态度严谨,还是被动消极、思想散漫,这主要取决于情感、情绪对其所进行的认知活动是否认同。追求真理的热情、接触困惑过程中的焦急或欣慰、获得知识的充实和快乐、浓烈的兴趣无不激发大学生的认识潜能,加速认识的进程。激情可以打破常态,使人产生超常的毅力。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发挥情感情绪对认识进程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正确地把握情感情绪,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在认识事物时,欲望、情感、兴趣等非理性因素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大学生对认识对象的选择,而在欲望、兴趣等之外的东西,往往不能成为其认识的对象。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认识对象的情况下,情感、热情能激活理智,从而使自己排除一切干扰,顽强的意志可以忍受一定的痛苦和牺牲,使大学生能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有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提升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作用来维持的精神力量。”[3]积极的情感、情绪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乐观的心态是养成良好道德修养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信念和意志力是培养良好道德修养的关键,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力去克服种种诱惑与挫折。当一个人的情绪、情感、信念、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得到合理的控制之后,他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才会得到提高。积极的情绪会使大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和接班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合格的公民,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感,肩负着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的是综合国力的提升,国民的道德素质是综合国力一个重要方面。
(三)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
当代大学生必需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不仅需要正常的智力,更需要健康的情绪情感、坚定的意志品质、健康的人格特性。情感上的偏激,意志品质缺陷、人格上的冷淡、孤僻、恐惧、自卑,价值观的扭曲,信仰的缺失等,都会导致心理变态,造成人格缺陷或导致精神疾病,同时也会损害身体的健康。消极情绪有时还会诱发犯罪,一些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如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而且年龄却逐渐偏低等已经使人们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稳重成熟的性格、气质和顽强的精神意志,健全的积极的情感,特别是高层次的社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承受各种挫折,形成健康的常态心理。而健康心理的养成,需要有非理性因素的合理控制,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合理的欲望、高雅的兴趣、坚定信念、顽强的意志力等非理性因素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是形成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必备要素。 三、培养适应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非理性因素
(一)科学疏导大学生的欲望需求
“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或者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尚未达到要求的内心渴求。从个体需要来划分,人的欲望可以分为生存欲望、发展欲望、荣誉欲望、功名欲望、舒服欲望、权势欲望、创造欲望等。”[4]就欲望本身而言,它没有错误与正确之分,只是当人理解或运用它的时候超出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理性才出现正确与错误、正当与不正当之分。对大学生的欲望进行科学的疏导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学校教育的引导和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首先,从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应对欲望这一非理性因素给以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合理欲望要鼓励,对不合理的欲望要进行科学的引导。比如,对大学生追求课外知识、丰富阅历、提高自身能力的欲望应鼓励和支持;而对大学生中不思进取、拜金攀比等欲望应及时制止,引导其走出不合理欲望的误区,培养积极的欲望。对待思想和行动不积极,求知欲弱,缺乏斗志的大学生,要以小人物励志事例来激发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其次,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当欲望超出理性约束时,在学校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应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及时改变自己的观念、纠正自己的行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时刻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理性的指导之下,追求合理的欲望。如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学校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但绝不能让自己的欲望膨胀,到最后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不顾及同学情谊和师生感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犯他人权益。大学生可以追求合理的欲望,对待欲望也要坚持适度原则,自觉抵制不良欲望的诱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有效控制大学生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对大学生的认识具有激活作用。大学生的各项活动总有情绪感情的因素贯穿其中,并受到情绪情感的激发或抑制。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了活力和生气,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的力量。因此,要发挥情感对认识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正确地把握情感,对其进行调节与控制。
对于大学生情绪情感的调控,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主动关心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大学生因为情绪失控而造成不良后果时,不要一味对其强调要承担责任,而要分析情绪失控的后果的严重性,从而引导他合理调节自己情绪,控制情感,使以后不再发生类似这种事。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也可以时常提醒他注意情绪的调控,给他有效调控情感情绪的好的建议。
(三)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所谓兴趣,是指注意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心理倾向在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积极参与该项活动的心理特征。”[5]一个人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感兴趣。达尔文对生物学之外的科目不感兴趣,但对狩猎、旅行、标本搜集却有很大的兴趣,后来成为了非常著名的生物学家。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曾说:“成功的秘诀就是兴趣。”而当代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要全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感兴趣,才能成功。
(四)强化锻造大学生的坚韧意志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因素。“意志作为愿望和志向的统一,反映了人类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而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6]培养坚韧的意志应该:
1.重点锻造意志的薄弱环节。大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注意自己在哪方面无法坚定意志力,在确定方向,明确目标后,就进行针对性的锻炼,而这需要大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发现和培养,并且在确定薄弱环节后,就要下定决心,为锻炼自己意志力而坚持,直到自己具有顽强坚韧的意志力。
2.循序渐进地培养坚韧意志。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磨砺意志也是如此,意志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养成顽强的意志。首先应选择简单的较低层次的事来锻炼,凭借坚韧的意志力取得成功也就起到了磨砺意志的作用,接着一点点增加实践的难度,使意志一步步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造。
3.注重其他非理性因素与意志锻造的配合。在培养意志力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情感和自己情绪的影响,积极乐观的情感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培养坚韧的意志力。反之,消极的情绪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只会一味的退缩,以逃避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只能阻碍意志力的锻造和培养;对欲望的适当控制也是影响意志力锻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将欲望控制在合理的、理性的范围之内,欲望过多或欲望不当都会影响大学生对原有的信念发生动摇,不能持之以恒,从而影响坚韧意志力的锻造。因此,要充分重视情绪、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在意志力锻造过程中的作用,只有将意志力与非理性因素其它要素统一起来,协调发展,才能成功锻造和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4〕陶永富.论非理性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影响[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23,24.
〔2〕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69.
〔3〕蔡景华.论非理性因素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3.
〔5〕昝西娟.浅谈非理性因素对青少年成才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3):73.
〔6〕王勤.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49.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