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的黑暗 还是希望的曙光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sky_z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世纪”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比昂多在《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一书中提出,此后,便被西方学术界沿用。与中世纪相对应的另一术语就是“文艺复兴”,这个词的最早提出者是乔治奥·瓦萨里,“复兴”即意味着文艺在中世纪已经死亡,有侍于复活。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中世纪的看法。可以说,从那时起,人们就把中世纪看作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但真的是这样吗?
  不可否认,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为神学服务的哲学,提倡宗教信仰,“知识是信仰的奴仆”。因此,要想认识中世纪和这一时期的文学,首先就要认识、认清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督教思想。同时,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是,给其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欧洲中世纪起始于5世纪后期的西罗马帝国灭亡,结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但我们这里所说的中世纪却并不包括15世纪文艺复兴之后的历史。当时,整个欧洲社会处在基督教精神光环的笼罩之下,文学也不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如传统上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欧洲的中世纪文学一无是处。实际上,处于欧洲文学和文化的两座高峰、两次辉煌之间的中世纪并非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门槛”。恩格斯曾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起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恩格斯的这段话主要是针对蛮族入侵对西方古代文明的摧残而言的。当时,以日尔曼人为代表的蛮族入侵了西罗马帝国,他们摧毁了古代文化的集中地——城市,古希腊人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美国学者威尔·杜兰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信仰的时代》中这样认为这一变化:就经济而言,意味着再度农村化;就种族而言,意味着人种的混合,这种混合的结果意味着简单的生活之恢复;就政治而言,意味着法律的权威和保护力的削弱,个人主义和暴乱的增加。然而,当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并没有因其意识形态的原因,完全否定了古希腊文明,而是给予其相当的尊重。总之,古希腊罗马文化精神作为一股思想潜流,在整个中世纪时期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始终存在。最典型的例证就是8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加洛林文艺复兴是在查理大帝在位期间,他出台了许多政策,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来鼓励文艺。他鼓励当时的人们把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文明发掘、整理、研究和保存下来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把基督教思想情感、哲学概念融汇其中。因此,是查理大帝促成了日耳曼文化同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次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发生于12世纪,著名学者查尔斯·哈斯金斯将其命名为“12世纪文艺复兴”。这次文艺复兴有其外部原因,也有其基督教内部的原因。外部原因是出于为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建立思想文化体系。内部原因是在基督教内部出现了一股重新阐释基督教教义、建构基督教解释新体系的强烈热情。这种对基督教教义的重新诠释中,基督教文化和多种其他文化有机整合,人们从关注“灵魂被基督拯救”转向了“基督拯救和人自身拯救的统一”。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人的主体性。人的地位从神的灵光中被逐渐突显出来。其时,各种主要的文学样式都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不无积极的影响。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学史上占据着统治地位。所谓教会文学主要是指当时的教士和修士所创造的文学,多用拉丁文写成。教会文学多取材于《圣经》,或对《圣经》进行解释。这种创作从基督教的教义出发,并最终以教义为其逻辑的归结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普及和宣传宗教教义。因此,这些作品中充斥着基督教意识,虽然在艺术上有严重的概念化和公式化倾向,但我们还必须要看到这种文学样式的积极方面。
  教会文学作品大多虚无缥缈,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并具有象征的意味。虽然这种象征往往是神秘化的,但其特点使得一些优秀的教会文学并不失文学的本质。以前,人们对文学的功能认为是:用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同时使人获得情感的愉悦。而基督教则把文学艺术的目的定位在:宣传与上帝沟通的快乐和表现对上帝虔敬的幸福,获得人自身精神的解脱。这是对文学的看法的一个根本转变,在这个看法里,文学获得了它现实的存在合法性。而不会再出现像被柏拉图逐出理想国的情况。另一个客观的结果就是,文学不再只是关注现实和人的情感,而是将其探索的触角伸向了人的精神与信仰领域,并获得了理所当然的合法性。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大大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
  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体载的骑士文学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物。这些作品中骑士的基本信条是忠君、护教和行侠,因此,这些作品中往往充斥着对基督教的崇拜之情,大多染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骑士抒情诗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破晓歌,破晓歌主要描写的是骑士与贵妇人夜晚幽会之后在黎明时分依依惜别的情景。日尔蒙斯基说:“在封建社会里,骑士为心爱的女子效劳,骑士的冒险是作为中世纪骑士阶层的共同世界观的理想投射而风靡一时的。”这些诗歌中不但表现出细腻、复杂的情感和恋情的温馨美好,而且具有反宗教禁欲主义的色彩,并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的发端。骑士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的主要内容是写骑士为了赢得爱情、获得荣誉或捍卫宗教信仰,而到处游历和冒险的故事。虽然这些作品多为作者的虚构之作,其情节也大多荒诞不经,所表现出的骑士精神也多不切实际。但其虚构为后世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经验,为后世虚构类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欧洲中世纪的英雄史诗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中古早期即氏族社会末期的英雄史诗,另一类是中古中后期,即封建社会时代的英雄史诗。但无论哪个时期的史诗,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后者,由于中世纪手稿流传的特点——抄写者在某种程度上任意改动作者的原文,缩减、扩展,常常给原作加上结尾,对原作进行修辞加工,有时也进行思想上的加工,这样,抄写者就在不同程度上成了原作者的合著者。许多英雄史诗中就加入了抄写者的思想情感。基督教思想与世俗观念就被杂糅于其中了。
  城市文学也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伴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这类作品多数是民间创作,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乐观精神,描写的是市民的生活,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思想状态和兴趣所在。其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社会上流阶层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倾向,当时,一些城市文化希望用理性来限制宗教的权威,并提出了“理解而后信仰”的口号,这些思想和宣传被教会斥为异端。市民文学与这种“异端”思想密切相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信仰,而只是反对盲目信仰而已。因此,在这些作品中,不乏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不时也有教会文学的影子闪现。
  由此可见,中世纪的文学在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之下,主观上不无宣传基督教思想,但在客观上具有了新时代的气息,孕育着新时代文学的种子。
  有鉴于此,文艺复兴并不是在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灰烬中诞生的,如有些历史学家所描说的那样:其实,任何在废墟上的歌唱,都不会是欢乐的,充满希望的歌谣,何况是在灰烬上呢?有人曾说,薄伽丘的“《十日谈》是在中世纪的垃圾堆上怒放的一朵奇葩,是文艺复兴初期自由思想的代表作品,也可以说是欧洲第一部资产阶级现实主义作品”。这种说法,自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把中世纪看成是垃圾,而垃圾上长出了一朵奇葩,是很难令人信服的。通过前面分析的事实,我们知道,中世纪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可能性空间。
其他文献
在印度当代文坛,南印度作家卡玛拉·达斯以其直率大胆、自我告白的诗歌占据了独特的位置,更以毫无顾忌的恋爱事件饱受争议。人们经常把她与波伏娃、杜拉斯以及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相提并论。著名的印度英语文学专家艾衍格尔指出,“毫无疑问,在特鲁·都特甚至萨若姬妮·奈都以来的印度英语诗歌中,卡玛拉·达斯是一个新现象。她的诗具有女性强烈的感受性,敢于毫不顾忌地表达所受到的男权社会的伤害。”  卡玛拉·达斯1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文明之城。这里有凡·高描摹的金灿灿的“向日葵”,亦有伦勃朗捕捉的“夜巡”中的光影。优秀的文学渗透到这样的城市,比城市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历史更能抗击岁月的步伐。被公认为英国“国民作家”的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便凭借一部“小长篇”《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一举摘得了1998年英国曼布克文学奖的桂冠。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容许人们选择安乐死的城市,这一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亚洲许多国家逐步开始了社会福利化进程。对广大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值得庆贺的好事。然而,亚洲国家的福利化过于追求广度和速度,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普通民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在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冈特梅卡尔村,两岁的小男孩阿古斯·库尼亚万穿着一件卡通猫T恤衫,正依偎在母亲的腿上。然而,人们很难看到T恤上那只俏皮的猫,因为库尼亚万发育畸形,无法挺直腰杆,更不能够自由行动。
说过了卢克索的历史,还是再来说说今天的卢克索人,我在这座小城呆了好几天,多少对他们今天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  虽然在古埃及,作为首都的底比斯是个大城市,但今天的卢克索城并不算大,如果步行的话,不用半小时就会从小城的东头走到西头。城内的建筑也不算高,街道不算太宽,相当于中国一个小县城的规模。这里,观光游览的马车与汽车等交通工具混杂着穿行在街道上,让这个颇具现代色彩的城市充满着某种古老的韵味。  生活
她的书让全世界的孩子和成年人着迷,她是迄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她荣获过很多奖项。她的新书无论何时问世,如饥似渴的读者都会在书店排队购买。她的书使她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女人之一。她就是J·K·罗琳,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  1997年,J·K·罗琳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与点金术》。一年后,更名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这本书在美国出版。这本书向读者介绍的哈利·波
2008年10月9日,对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瑞典文学院这一天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报中称赞他“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其作品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之外和社会底层阶级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赞誉他的作品是“新的开端,富有诗意的探险,充满感性而忘我;完全超越当今的文明,探索极其深邃的人性”。
为反击美国议会通过的与俄人权问题捆绑的制裁法案《马格尼茨基法案》,2012年12月28日,普京签署了禁止美国公民收养俄罗斯孤儿的《季马·雅科夫列夫法》。继此之后,2013年2月21日俄罗斯家长联合会和数十个家长组织上书普京,要求禁止所有外国人收养俄罗斯孤儿。他们认为仅仅剥夺美国人的领养权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美国人依然通过第三国领养俄罗斯孤儿。这封联名信能否顺利到达俄总统普京手中,该请愿是否会对俄罗
意外发现    1970年10月5日,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在陕西省公安厅下属的一个收容所的一个基建工地上,工人们在挖地基时,在距地表大约0.8米处,挖出一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工人们打开盖子,发现里面竟然装满金杯银碗。在陶瓮的西侧,还有一个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里面也装满金银器物。  收容所负责人立即将这一重大发现报告给陕西省博物馆,博物馆随即派考古人员前往那里进行勘查,结果在
《窃听风暴》这部德国影片假借东德秘密警察维斯特上尉一双冷峻犀利的眼睛,洞察了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前夕的黑夜,生活在东德的人们经历了怎样的黎明前的挣扎,而最终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理防线的溃败,导致了整个物理意义上柏林墙以势不可挡的局势真正倒塌。心理防线的溃败主要体现在两个灵魂人物身上,其一是维斯特上尉,而另一个则是该剧的悲剧式人物——克里斯塔·西兰德。  克里斯塔·西兰德作为当时笼罩着黑色极权主义的
1803年,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海军上将克鲁森施滕(1770--1846)组建了俄罗斯第一个环球考察队,率领“希望”号与“涅瓦”号两艘船即将启程环球考察时,需要有一位年轻有为、懂得航海的助手。上将找到正就学于彼得堡海军武备学堂的费多尔托尔斯泰,然而这样一件令人垂涎的差使却被20岁的托尔斯泰家族的小伙子拒绝了,拒绝的原因可能是小伙子淡泊名利,也可能是他已另有志向——献身艺术事业。  一年后,费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