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法的优化与提升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ke0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学语文课堂应该具备的常用方法。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加与文章作者的共鸣,通过朗读会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但是,就目前中学语文课堂现状来看,朗读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朗读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意义出发,提出了朗读教学法的具体方法和提升对策,以期指导实践工作。
  一、朗读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对学生思想及审美的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是以教材为主,而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兼有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双重意义。中学语文课堂要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不是美学意义的审美教育,而是因文解道,通过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而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深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景》,文笔朴实却感人至深,尤其是车站的一段写的是平常生活中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买水果这种极为普通的事情,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浓浓亲情,体会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是怎么讲都讲不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通过激发共鸣才能体会这种形神统一的和谐美。
  2.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一种调动多感官同时活动的一个过程,涉及视觉、思维、发音器官、情感、气息和声音的一个相互连接又融合的环节。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训练和语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语文从一开始的字、词、句、段的教学就离不开朗读,在小学的语文学习中就打下了基础。到了中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教育我们要通过自己朗读的体验和能力的提升,来感受语文遣词造句的魅力。朗读本身就是听说结合的过程,朗读加深的内化作用使得学生表达的条理更加通顺流畅,这就提升了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朗读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措施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尤其是新大纲改革以后,对中学课堂教育要求改变过去老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僵硬的死知识,灵活运用难度大,并且智力也未得到发展的状态。思维是智力的决定因素,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最终的思维表现都要借助语言来实现,而朗读就是一个锻炼思维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兼具的过程,朗读的过程可以根据课文的情感选择合适的语调、语气和声音,大脑的思维得到锻炼,而表达也通过朗读的熟练程度在逐步提高。综合来看,朗读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反过来智力提高也促进了朗读能力的发展,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改进朗读的具体方法
  1.说读法
  这是一种最接近日常生活的朗读方法,比较自然,适应与口语性较强的文章。如经典的戏剧《雷雨》,通过剧本中不同角色来确定朗读的速度和腔调。在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的性格,体会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的朗读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对朗读充满兴趣。
  2.读书法
  读书法相较于说读法更加严肃,对朗读者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读的层次清楚、停顿恰当,在语文课文中,比较适合读书法的通常是议论文、说明文、散文中的道白,在严肃的读书法中领略不同文体对朗读的要求,培养自身的全面性。
  3.通读法
  这是在语文课堂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也是比较常见的方法。通读法是在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记课文以加深理解。通读法表现在语调较高、声音变化大,适合于古代诗文、现代抒情诗歌和抒情散文,尤其是对景色描写部分采用此方法,可以提高自身理解的同时烘托课堂气氛。在通读时采用由句子到段落,由段落再到整篇文章的方法,分层次的通读文章。
  三、提升朗读教学的对策建议
  1.利用选修课程,拓宽朗读的训练
  从所掌握的资料以及数据来看,朗读教学法在高中阶段很难被推广和理解,直接开展朗读课程无疑会受到很多家长和校园的阻力,高中时期各个课程的学习任务都很重,课时也很紧张,但是朗读的课程却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开展。结合课程以及各方面因素来考虑,将朗读课程设置为学校的选修课程,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对朗读的训练,也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角,还不耽误学生繁重的学习生活,是一种既调节学习压力,又能锻炼朗读的新思维。因此,在平常的朗读学习中,教师要在选修课程的设计以及调整中,善于对朗读文章进行选择和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调控,在朗读教学法的实施中,通过对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文学论著的不同各式文体中的大量选择,加强学生在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上的锻炼和提升,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
  2.发挥教师的朗读模范作用
  加强教师的朗读能力,是推动朗读教学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对吸引和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朗读的教学效果,第一,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朗读能力,有着优秀的朗读素养,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模范引领作用,对朗读进课堂才有着积极的推力。第二,教师在朗读过程中,要明确朗读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抓住关键词,富有感情宣泄,带着感情和分析去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的学习中听出教师的感悟、体会,带领学生欣赏到文章的精华。第三,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不同来调整朗读形式的多变,根据文章的不同,使用齐读、个读、表演朗诵、分角色读等各种形式,充分展现朗读文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突出了朗读的形式多样化,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
  3.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能将枯燥的文章朗读成一场声情并茂的演出,推广朗读教学,最高效的方法是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爱上朗读,学会朗读,从朗读中找到乐趣和动力。一般来说,学校或班级可以通过舉办各种朗诵比赛,朗诵演出等来实施,配合选修课,推广朗诵的教学,以达到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朗读 ,是对优美文章的一种欣赏态度,在朗读中体验着语言的完美和作者的情感,无论是对自己的学习还是文化素养的树立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提升朗读在文化学习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培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亮源中学(421800)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建立和实施白内障中医辨证施护模式,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率。方法:将20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住院期间,对照组采用眼科常规护理,观察组
诗意,常常被理解成情感和语感的形象性表象。《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正是在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种属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说,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是因为生命活动才使语言及语言文化有了今天这样的多姿多彩……其核心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就语文这一范畴概念中的诗歌文学来说,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和特点。诗意积累,其实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载体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基础上的理想
语文课是一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课,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它是科学,更是艺术。因此,语文不应该是呆板的,而应该是灵动的,充满活力的,它应该激情四射,它闪烁着思想碰撞的火花,燃烧着涌动的青春。那么,从哪些方面入手,构建一个神采飞扬的语文课呢?  一、转变理念,构建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让他们切身感受语文的魅力,让他们喜欢语文,勇于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的生命体验在低年级是简单而朦胧的,且与成人的期许往往重合,进入初中,他们渐已成熟,开始步入 “青春的旋律”,每次作文课我会先让他们畅谈一番,那些欢笑与泪水,苦闷与希冀,关于学习,关于友情,关于未来……他们自然觉得传统的记叙文模式较乏味,所以我以“人文周记”的方式,让学生抒发真性情,以“不拘体裁,不限字数,唯才是举,有文必评”为原则,以“立足经典文本,开拓写作空间”为要求,进行“人文周记”的序列
文章从培养创新应用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对与污染控制有关的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的多元化及实践性环节的实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两个任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的能力提升与知识储备奠定基础。然而我们反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情况,经常发现学生写作的效果不佳,这个问题的存在,不单单是写作教学本身的原因,同时也因为阅读没有和写作充分联系,使二者各行其是,孤军奋战,弱化了教学成果。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考虑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用另辟蹊径的思
整体观照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整篇的内容,在整体中了解文本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掌握文本主旨,形成对文本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从整体观照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将促使学生全面提高语文认知素养,在整体和局部的转化认知中发现文本规律,获得对文本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一、从散到整,体会主旨  经典的文本每一个语言单位在相互间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注
本研究采用紫外光化学技术对含苯废气进行处理,试验结果显示,光化学系统可以对含苯废气进行很好的处理,使排放的废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试验对影响光化学处理苯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