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重要必要和险要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效的会议绝对是浪费时间,不但谋杀了员工的精力,还会让参与者感觉组织者不靠谱,以至于工作懈怠,形成拖沓的工作风气,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以你的经验,开会低效率是谁的责任?有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
  从会议表现,最能看出来一个人的脾气秉性以及能力高低,我最喜欢在会议中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发言和表态,非常有趣。
  低效的会议绝对是浪费时间,不但谋杀了员工的精力,还会让参与者感觉组织者不靠谱,以至于工作懈怠,形成拖沓的工作风气,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至于会议为什么低效,主要原因是会议组织者只发现了问题表现出来的一些表象,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核心以及解决的方向。与会者一时也把握不住问题所在,就现象谈现象,因而也离题很远,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要想保证会议高效,最重要的是确认会议是必要的。其实工作中事情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通过会议的方式解决,更不是每个会议都需要一大群人参与,而不管其是不是相关人士。所以我觉得要保证会议高效有三条原则:一是会议重要,必须以会议的形式通知或解决;二是参与的人必须跟本次会议严重相关,一般相关还不够,要相关程度非常高才行:三是会议之后必须做总结,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不时之需。
  
  你平时在会议上的角色通常是哪一种?对你而言,最难对付的是哪种角色?
  作为部门的负责人,我参与最多的是两种会议:一种是提出方案、期待领导认可并批准的营销会议;一种是确定大方针、推动部门进展、落实工作的内部分工会议。这两种会议我都是以会议召集者的身份出现。全员参与的大型会议不算多,但是中小型会议举行频繁,几乎每周都会召开两三次选题会和营销会。
  两种会议的目标不同,困难自然也不同。部门会议的困难是如何调动头脑风暴,以及根据员工特点进行分工落实。这类会议主要是营造一种大家都能畅所欲言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积极献言献策,重点是把握和引导。而给我带来最多麻烦的角色则是针对领导举办的营销会议。最难对付的角色就是决策者,而他恰恰是这类会议中必须“对付”的人。
  我的工作主要是图书宣传和渠道促销两部分,也就是一般企业中的企划部,说白了就是花钱的部门。当图书的内容方面就绪之后,筹备推向市场就是我的工作。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渠道促销,都是需要花钱的。虽然花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但目前图书市场并没有一个针对图书营销的有效评估机制。花出去的钱都是老板手里的真金白银,如何有效评估花钱带来的收益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如何让领导认可你的方案,让他相信营销对图书销量有促进并且愿意花钱,以及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些都是营销会议的主要工作。
  图书行业不同于一般制造业,每本书都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每本书的推广方式也各有不同。这对我来说是新挑战、新项目,对老板来说也是新的,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何让领导相信你花出去的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何才能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经验的作用有限,可供参考的数据、案例也只是辅助。面对老板一个又一个刁钻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更高要求,更多的只能凭借对图书市场的预测和直觉。
  我每次准备营销会议总是很忐忑,尽可能地搜罗更多信息供老板参考,尽可能地完善方案并准备备选方案供老板抉择,尽可能地细化操作流程……万一项目失败,也只好尽人事知天命了。
  谈谈你最近参加的一次感觉最高效的会议,你觉得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近期我刚刚参加了《1Q84》的研讨会,颇有感触,这可以称得上是氛围良好而影响力广泛的会议。
  从会后的媒体报道、社会的关注度来看,这次图书研讨会是成功的。我分析成功的因素有四:第一,这本村上春树的书因为热门而成为社会焦点;第二,邀请的嘉宾属于大众偶像级权威,比如梁文道和止庵,译者施小伟也因为与另一位同行林少华的翻译之争而备受读者关注;第三,精心设置现场讨论话题,比如与《1984》的比较、图书中大量性和暴力的内容、以及作品翻译问题都是亮点;第四,精心邀请与会者,包括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以及网媒,还有在豆瓣网征集的村上迷。
  由此可以看出,会议的主题首先必须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其次要精心策划会议的话题,并牢牢掌控会议方向,最后还要通过有效的渠道告知目标受众。
  对于管理者来说,召开上下级沟通会和全员总结会是家常便饭,怎样才能保证气氛融洽并且不流于形式?
  当主持人宣布请与会者积极发言的时候,一般有10秒钟的冷场时间。如果处理不好这10秒冷场,也许就会一直冷到会议不得不冷冷地结束。要让参与者主动地畅所欲言,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组织者的个人号召力。
  讨论绩效考核、任务目标的上下级沟通会一定要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且上级领导一定要处心积虑地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甚至可以有点小幽默。当然,如果你不想让下级实话实说,那么紧张严肃的氛围也许更好。
  2009年中信出版社的年终大会上,社长用增长数字总结了大家一年奋斗的成果。多少辛劳都融化于这些令人喜悦的数字中了。
  
  怎样避免开会跑题?如何能够将参与者的八卦热情成功转化为头脑风暴的动力?
  开会跑题基本上难以杜绝,区别是跑一点还是跑个马拉松。当然,如果跑迷路了,跑出去回不来也是有的。小时候听过一个相声,一个国有企业办公室开会,从日常小事跑到攀登珠穆朗玛峰,太厉害了。但那毕竟是上世纪老国企才有的事,现在的公司基本都不会如此了。但小小的跑题也是正常的,尤其是在头脑风暴中需要发散性思维的时候。
  在我组织的营销会议中,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常常会几个人吵成一片,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都冒出来了,还时常能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所以我觉得完全杜绝跑题是不可能的,主要别跑太远。还能跑回来就行。只要你始终掌控着会议的主线,在大家很High的时候拉一下,最终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会议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做小结,总结思路、明确分工,并强调时间。在之后的工作中按此执行即可。
  从会议表现,最能看出来一个人的脾气秉性以及能力高低,我最喜欢在会议中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发言和表态,非常有趣。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