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科技的发展十分迅猛,以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为主导的网络授课与交流平台的兴起更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甚至冲击着人们的教育观念。面对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与创新思维的不断革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整合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搭建新媒体教学平台,才能让90后的新型大学生接受思政理论课程,也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92-02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作为时代的宠儿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通过新媒体,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视听享受与体验。可以说,我们正进入全新的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更是以新媒体的运用为生活主题,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新媒体、无时无刻不体验着新媒体带来的感官冲击。由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还以传统方式为主,那么势必更难以对高校网络思想舆论进行合理监控、更难以整合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如此步履艰难,使得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融合了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表现为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多媒体形式,其边界发展呈现媒介融合的趋势。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都会影响着甚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以及阅读方式,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格局,让我们的生活步入了一个微时代。具体而言,新媒体具有覆盖面积广、交流无障碍、个性拓展强等特点,它它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人种、超越了年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传播信息,难怪美国《连线》杂志说新媒体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英国《经济学家》也曾报道,大众媒体时代正逐渐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这将改变媒体行业和整个社会。新媒体的传播是双向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是受众。”①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渠道,每个人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彰显自我、凸显个性。同时通过新媒体各种媒介,我们可以拓展思维、交流思维,实现即时交流与资源共享。
人生充满挑战,而新媒体更让我们时刻经历冲击与挑战,通过腾讯微博,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信息、甚至可以参与对信息的评价;通过支付宝平台,我们又可以畅快购物,发表对商品的看法;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我们可以时时了解政务信息,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说,“在各种新媒体包罗万象的信息影响下,人们也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②
新媒体对于90后大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与日俱增,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的主流工具。现代高校课程教学的课堂氛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进行课程讲授时,学生可能会将一些基本知识点以及观念输入进手机搜狗、搜狐、百度等搜索引擎中并对教师课堂教学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查证,同时,这种搜索行为可以渗透到学生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而“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被关注”的模式也使得大学生更积极参与时事辩论中,阐发个人意见、无限交流思想,新媒体触动了大学生进行社交、被尊重、被关注的愿望。
其次,新媒体也让“深阅读”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报刊媒体已经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阅读的需求,他们更需要便捷、灵敏、广泛的知识,由此,新媒体的不断跟进,并搭建读者时时沟通的平台,大学生们可以在媒体报道中通过话题进行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从而扩大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再次,新媒体也使得大学生更关注政治,微博、微信问政趋势明显。微博、微信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政府工作造成了巨大影响,政府官方网站越来越注重时时更新政务信息,与公众进行沟通与互动。90后大学生也更加关注政府官方网站信息,微博问政、微信问政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应该看到,新媒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90后大学生而言,新媒体更成为他们的信息圈、舆论圈、交际圈,许多大学生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参与各种信息交流与评价。新媒体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交往方式,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需要辩证看待。新媒体在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十分繁杂,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成熟期阶段,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的来袭,往往缺乏辨析力,如果接受大量不良信息,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③新媒体的广泛运用,造成“虚拟时空”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虚拟背景下脱离现实,不自觉的受到这一形式的影响从而失去理性、失去自我。在这一环境之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越来越重的考验与挑战,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我们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隐蔽性和便利性威胁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监管,造成高校思政工作的监管盲区。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交流更加便捷,90后大学生更成为新媒体推广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具有追求独立意识、彰显自我个性、强调主体间性的特征,使得他们能够迅速传播各种思潮时表达个人思想;加之,在新媒体工具的传播中的去主体化,大学生更可以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威胁,很可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束之高阁、无法真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这种传播主体遍布全球、全方位、广覆盖、去主体性的新媒体攻势下,新媒体成员可能个性张扬、也可能沉默是金,但由于从众心理的驱使,信息一旦传播就如一石掀起千层浪一般在社会上造成极大影响,如果仍然用传统方法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则会杯水车薪、监控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新媒体的传播使得主流价值观面临空前挑战,高校思想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加大。多元化的价值观在新媒体中挥洒自如、畅快淋漓,在主流舆论之外发生作用、不断扩张,各种意识形态如雨后春笋一般蜂拥而至,如此情景,让大学生应接不暇、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价值观的多元化、政治信仰的淡忘与危机,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方面难度加大、对意识形态的整合受到极大限制。
(三)新媒体复合型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质提出新要求,教学方式与方法面临调整与提升。键盘敲击与声控传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已经来临,新媒体复合型技术不仅让学生感受随时发生的信息更新与快捷交流,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视听冲击,这种冲击波的不断加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正不断面临调整与提升,以适应超时空体验所带来的空前的机遇和挑战。
(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极大挑战,教育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考核模式面临整合与改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90后大学生不仅带来震撼的五官体验,也搭建了一个“虚拟时空”,这个时空缺少中心与权威,使得不愿面对现实又充满渴求的大学生在其中找到自我安慰、进而对新媒体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即使在上课过程中也主要依赖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工具进行交流,忽略了对专业课程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真正成为现实版的“手机控”与“网虫”。可以说,新媒体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早已不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形成了一种环境。”④这种环境,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极大挑战,亟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内容,将信仰与价值观融汇其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模式也受到极大挑战,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下载各种与考试相关信息、甚至在考试中上演新型007作战闹剧,这些都使得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整合新媒体工具,改进考核模式,以真正达到考核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传播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由此,面对新媒体环境的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型教育教学途径,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主动探索新媒体教育功能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走出传统教育模块的束缚,在新媒体背景下,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主动探索新媒体教育功能的理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变化,提升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度,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搭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摇篮,是孕育国家栋梁的基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不能坐以待毙、高高在上,以象牙塔之姿态面对社会,而更应积极参与到新媒体环境中,搭建迎合新媒体环境的微博、微信、QQ群等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使得师生在平台中增进知识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从而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营造新型校园IT文化。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优势与不足,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加以运用。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强化对新媒体的整合与运用能力,不断革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切实将新媒体工具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环境,利用新媒体虚拟化的特点融合现实进行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工具,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进行了重构,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一人一机相对封闭的环境,即使朋友面对面交流,也会不自觉地造成一人一机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交流依赖于新媒体,对现实的人际交往却充满无助和恐惧,进而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格障碍、行为障碍。可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为了更让90后大学生意识到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工具,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校园新媒体环境,端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⑤
总而言之,面对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能视新媒体为洪水猛兽,而应该积极探索新型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融合新媒体工具真正走人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并将我们国家的价值观和信仰融入其中,从而纠正大学生的不良心态,引导他们积极、健康的面对未来,这才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育人的宗旨。高校应该做的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则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相信我们的不断改进,并能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成为祖国栋梁之才。
注释:
①邓红彬:《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1卷第1期,第103页
②邓红彬:《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1卷第1期,第104页
③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5页
④赵秀红:《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4日第5版
⑤蔡晓平:《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异化影响及对策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139页
作者简介:顾泉(1978-),哲学硕士,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92-02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作为时代的宠儿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通过新媒体,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视听享受与体验。可以说,我们正进入全新的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更是以新媒体的运用为生活主题,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新媒体、无时无刻不体验着新媒体带来的感官冲击。由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还以传统方式为主,那么势必更难以对高校网络思想舆论进行合理监控、更难以整合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如此步履艰难,使得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融合了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表现为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多媒体形式,其边界发展呈现媒介融合的趋势。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都会影响着甚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以及阅读方式,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格局,让我们的生活步入了一个微时代。具体而言,新媒体具有覆盖面积广、交流无障碍、个性拓展强等特点,它它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人种、超越了年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传播信息,难怪美国《连线》杂志说新媒体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英国《经济学家》也曾报道,大众媒体时代正逐渐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这将改变媒体行业和整个社会。新媒体的传播是双向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是受众。”①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渠道,每个人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彰显自我、凸显个性。同时通过新媒体各种媒介,我们可以拓展思维、交流思维,实现即时交流与资源共享。
人生充满挑战,而新媒体更让我们时刻经历冲击与挑战,通过腾讯微博,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信息、甚至可以参与对信息的评价;通过支付宝平台,我们又可以畅快购物,发表对商品的看法;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我们可以时时了解政务信息,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说,“在各种新媒体包罗万象的信息影响下,人们也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②
新媒体对于90后大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与日俱增,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的主流工具。现代高校课程教学的课堂氛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进行课程讲授时,学生可能会将一些基本知识点以及观念输入进手机搜狗、搜狐、百度等搜索引擎中并对教师课堂教学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查证,同时,这种搜索行为可以渗透到学生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而“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被关注”的模式也使得大学生更积极参与时事辩论中,阐发个人意见、无限交流思想,新媒体触动了大学生进行社交、被尊重、被关注的愿望。
其次,新媒体也让“深阅读”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报刊媒体已经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阅读的需求,他们更需要便捷、灵敏、广泛的知识,由此,新媒体的不断跟进,并搭建读者时时沟通的平台,大学生们可以在媒体报道中通过话题进行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从而扩大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再次,新媒体也使得大学生更关注政治,微博、微信问政趋势明显。微博、微信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政府工作造成了巨大影响,政府官方网站越来越注重时时更新政务信息,与公众进行沟通与互动。90后大学生也更加关注政府官方网站信息,微博问政、微信问政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应该看到,新媒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90后大学生而言,新媒体更成为他们的信息圈、舆论圈、交际圈,许多大学生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参与各种信息交流与评价。新媒体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交往方式,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需要辩证看待。新媒体在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十分繁杂,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成熟期阶段,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的来袭,往往缺乏辨析力,如果接受大量不良信息,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③新媒体的广泛运用,造成“虚拟时空”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虚拟背景下脱离现实,不自觉的受到这一形式的影响从而失去理性、失去自我。在这一环境之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越来越重的考验与挑战,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我们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隐蔽性和便利性威胁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监管,造成高校思政工作的监管盲区。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交流更加便捷,90后大学生更成为新媒体推广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具有追求独立意识、彰显自我个性、强调主体间性的特征,使得他们能够迅速传播各种思潮时表达个人思想;加之,在新媒体工具的传播中的去主体化,大学生更可以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威胁,很可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束之高阁、无法真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这种传播主体遍布全球、全方位、广覆盖、去主体性的新媒体攻势下,新媒体成员可能个性张扬、也可能沉默是金,但由于从众心理的驱使,信息一旦传播就如一石掀起千层浪一般在社会上造成极大影响,如果仍然用传统方法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则会杯水车薪、监控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新媒体的传播使得主流价值观面临空前挑战,高校思想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加大。多元化的价值观在新媒体中挥洒自如、畅快淋漓,在主流舆论之外发生作用、不断扩张,各种意识形态如雨后春笋一般蜂拥而至,如此情景,让大学生应接不暇、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价值观的多元化、政治信仰的淡忘与危机,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方面难度加大、对意识形态的整合受到极大限制。
(三)新媒体复合型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质提出新要求,教学方式与方法面临调整与提升。键盘敲击与声控传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已经来临,新媒体复合型技术不仅让学生感受随时发生的信息更新与快捷交流,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视听冲击,这种冲击波的不断加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正不断面临调整与提升,以适应超时空体验所带来的空前的机遇和挑战。
(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极大挑战,教育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考核模式面临整合与改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90后大学生不仅带来震撼的五官体验,也搭建了一个“虚拟时空”,这个时空缺少中心与权威,使得不愿面对现实又充满渴求的大学生在其中找到自我安慰、进而对新媒体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即使在上课过程中也主要依赖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工具进行交流,忽略了对专业课程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真正成为现实版的“手机控”与“网虫”。可以说,新媒体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早已不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形成了一种环境。”④这种环境,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极大挑战,亟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内容,将信仰与价值观融汇其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模式也受到极大挑战,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下载各种与考试相关信息、甚至在考试中上演新型007作战闹剧,这些都使得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整合新媒体工具,改进考核模式,以真正达到考核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传播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由此,面对新媒体环境的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型教育教学途径,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主动探索新媒体教育功能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走出传统教育模块的束缚,在新媒体背景下,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主动探索新媒体教育功能的理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变化,提升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度,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搭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摇篮,是孕育国家栋梁的基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不能坐以待毙、高高在上,以象牙塔之姿态面对社会,而更应积极参与到新媒体环境中,搭建迎合新媒体环境的微博、微信、QQ群等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使得师生在平台中增进知识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从而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营造新型校园IT文化。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优势与不足,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加以运用。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强化对新媒体的整合与运用能力,不断革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切实将新媒体工具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环境,利用新媒体虚拟化的特点融合现实进行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工具,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进行了重构,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一人一机相对封闭的环境,即使朋友面对面交流,也会不自觉地造成一人一机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交流依赖于新媒体,对现实的人际交往却充满无助和恐惧,进而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格障碍、行为障碍。可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为了更让90后大学生意识到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工具,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校园新媒体环境,端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⑤
总而言之,面对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能视新媒体为洪水猛兽,而应该积极探索新型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融合新媒体工具真正走人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并将我们国家的价值观和信仰融入其中,从而纠正大学生的不良心态,引导他们积极、健康的面对未来,这才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育人的宗旨。高校应该做的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则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相信我们的不断改进,并能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成为祖国栋梁之才。
注释:
①邓红彬:《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1卷第1期,第103页
②邓红彬:《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1卷第1期,第104页
③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5页
④赵秀红:《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4日第5版
⑤蔡晓平:《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异化影响及对策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139页
作者简介:顾泉(1978-),哲学硕士,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