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深入剖析抛锚式教学法的内涵,设计出体现“管理学原理”课程方法和技术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体会知识点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通过对专业、教师、学生等基本对象的实际分析,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探究,进而达到实现“管理学原理”课程学习最佳效果的完美境界。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法 管理学原理 应用 实践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抛锚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抛锚式教学法概述
抛锚式教学强调真实情境的重要性,主张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作为教学基础。笔者尝试将团队学习、案例教学与抛锚式教学相整合,把学生热衷的“管理案例分析大赛”的模式纳入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中模拟案例的真实情景,根据要求分配角色,模拟实景,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对有关理论知识进行提炼、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在分析学生专业、知识点、教学方法与技术三融合的基础上设计了“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抛锚式教学方案,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了体现不同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需求的教学方案,根据不同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编制了抛锚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
1.关于“锚”的要求。“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这种课程特色要求抛锚式教学法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特点:首先,“锚”的操作结果要具有可测评性,可以用事先编制好的评分标准来衡量学生及学生团队的表现。其次,“锚”的选择要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注意将深奥的理论简单化,将基本观点和原理蕴涵于“锚”中。再次,要模拟或者创造一个尽可能和真实环境相似的环境;事件或问题要清楚、详细、简洁,使之能在课程规定时间内完成。
2.关于学生团队。首先,各团队组长的选择至关重要,各团队组长要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比如模拟场景的组织能力,根据场景对不同角色要求进行分工、安排练习的能力。其次,各团队成员中扮演者的扮演要真实,与情景融合。同时,各团队成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随时了解自己的感受。再次,为了发挥各小组的潜力,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团队成员要求搭配合理、分工明确。每小组的成员以5~7名为佳。
3.关于教师。首先,为了保证情景模拟的完整性,教师要善于控制局势,保持课堂秩序有序进行。其次,每一小组结束后,教师可以暂不评论,以免对后面小组的发挥产生影响。但评分要及时,评分间隔太久会影响准确性。再次,教师要让学生事先知道情景模拟的必要的材料和数据。因为班级人数多,指导教师针对每次研讨内容在各小组中优选2~3名学生提前进行辅导,提供研讨思路,再由他们组织小组的研讨活动。
4.关于模块。根据管理学学科特色,笔者将“管理学原理”分为三大知识模块内容:管理概述模块、管理职能模块、管理控制与创新模块。结合三大知识模块内容对应开展大班理论教学设计和研讨问题设计。根据不同模块特色要求,选择可以采用的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分配角色,模拟实景,思考问题,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团队表演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在抛锚式教学方案设置之前,教学团队的教师必须在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任务的形成、学生的分组、考核评价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收集课程相关资料并形成统一的教学文本(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实施方案、研讨问题设计、辅助教学材料、学生团队分工表、课堂研讨记录表、考核计分表、评价方式等)。抛锚式教学进行中,各教师也有各自的任务和角色,理论教授、教学内容研究和任务设计、学生研讨时的总结和点评等环节都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教师甚至可以加入到学生团队中间来共同研讨等。模拟结束后,教师要组织科学合理的分析与总结。首先,各团队小组要有专门的总结报告;其次,教师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演练小组的方案和演练内容进行总评,尤其要找出学生在演练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创新之处,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同时,也要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查找根源,给学生以启迪。
二、具体操作程序
抛锚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创造情境、设计出逼真的场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各学生团队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进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抛锚式教学法的操作需要有科学的程序。
1.情境模拟阶段。对于“管理学原理”课程中不同内容的情境模拟,准备工作是不一样的。对于可以实际演练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操练,而有些不易再现的内容,则可由教师借助网络教学环境来实现。教学环境布置可以采用圆桌形式,以便使团队成员处于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是在专业的管理沟通实验室中进行。学生团队根据事先提供的教学材料进行情境模拟,讨论的内容一般是一个案例,讨论前要规定每个团队成员必须最少发言一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每个团队成员累计发言时间上限。
2.协作实践阶段。协作实践阶段是保证抛锚式教学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如“组织”部分的教学中,确定选题为“‘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那么五个和尚怎么分工、组织与管理?”。学生团队接受选题后,先是有计划地制订实践步骤,实践步骤以计划书的形式呈现。计划书的内容大体可以包括:主题、知识点分析、参加人员、操作流程、组织形式、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计划书的制订阶段充分体现了协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不同思想的碰撞必然激发学生主动预先学习理论知识的动机。集思广益基础上设计的最佳方案必然是对知识点的高度理解与概括。
3.评价总结阶段。抛锚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情景教学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掌握基本理论的目的。因此,事先编制好评分标准至关重要。
抛锚式教学涉及的因素繁杂,包括学生前期的材料准备、课堂实际操练中的表现,以及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等,每一种因素都可以评分。笔者将抛锚式教学的评价大致分成两类:小组评价和学生评价。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数据的来源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然后由灰色关联分析软件计算各指标数据。课题组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小组评价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x1:研讨分析的内容;x2:分析报告的形式;x3:陈述报告情况;x4:回答问题情况。学生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评价有助于学习者与同组成员交流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提高学习效果。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习者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学生评价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Y1:资料收集及整理成绩;Y2:自学读书笔记成绩;Y3:本人分析报告成绩;Y4:个人对小组成绩的贡献度。如在“计划、决策、组织目标的基本内涵、作用意义”的教学中,评价内容包括:卡耐基口才训练、自学管理知识分享的表现(1~10分);课前自主学习,非正式合作性小组的研讨表现,如学习笔记和有关记录(1~10分);课堂学习状态表现(1~10分);小组研讨表现(1~10分);总结、发言、组织小组成员开展教学互动及教学活动开展表现(1~10分)等。
笔者根据授课学生特点及课程特色,设计了“‘管理学原理’课程学生团队量化评分表”及“‘管理学原理’课程学生个人量化评分表”。学生期终总评分=研讨总评分(30%)+理论教学表现(15%)+考勤(5%)+期末考试成绩(50%)。
三、结语
抛锚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学习,社会实践目的性和效果增强;形成学习团队,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会自我约束、倾听、协调与妥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综合能力。对增强学生沟通意识和提升沟通技能,强化学生对理论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将不断以创新的态度积极推动和完善抛锚式教学法的发展,并将此方法推介到其他课程中。
[参考文献]
[1]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3).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法 管理学原理 应用 实践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抛锚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抛锚式教学法概述
抛锚式教学强调真实情境的重要性,主张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作为教学基础。笔者尝试将团队学习、案例教学与抛锚式教学相整合,把学生热衷的“管理案例分析大赛”的模式纳入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中模拟案例的真实情景,根据要求分配角色,模拟实景,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对有关理论知识进行提炼、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在分析学生专业、知识点、教学方法与技术三融合的基础上设计了“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抛锚式教学方案,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了体现不同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需求的教学方案,根据不同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编制了抛锚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
1.关于“锚”的要求。“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这种课程特色要求抛锚式教学法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特点:首先,“锚”的操作结果要具有可测评性,可以用事先编制好的评分标准来衡量学生及学生团队的表现。其次,“锚”的选择要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注意将深奥的理论简单化,将基本观点和原理蕴涵于“锚”中。再次,要模拟或者创造一个尽可能和真实环境相似的环境;事件或问题要清楚、详细、简洁,使之能在课程规定时间内完成。
2.关于学生团队。首先,各团队组长的选择至关重要,各团队组长要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比如模拟场景的组织能力,根据场景对不同角色要求进行分工、安排练习的能力。其次,各团队成员中扮演者的扮演要真实,与情景融合。同时,各团队成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随时了解自己的感受。再次,为了发挥各小组的潜力,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团队成员要求搭配合理、分工明确。每小组的成员以5~7名为佳。
3.关于教师。首先,为了保证情景模拟的完整性,教师要善于控制局势,保持课堂秩序有序进行。其次,每一小组结束后,教师可以暂不评论,以免对后面小组的发挥产生影响。但评分要及时,评分间隔太久会影响准确性。再次,教师要让学生事先知道情景模拟的必要的材料和数据。因为班级人数多,指导教师针对每次研讨内容在各小组中优选2~3名学生提前进行辅导,提供研讨思路,再由他们组织小组的研讨活动。
4.关于模块。根据管理学学科特色,笔者将“管理学原理”分为三大知识模块内容:管理概述模块、管理职能模块、管理控制与创新模块。结合三大知识模块内容对应开展大班理论教学设计和研讨问题设计。根据不同模块特色要求,选择可以采用的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分配角色,模拟实景,思考问题,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团队表演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在抛锚式教学方案设置之前,教学团队的教师必须在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任务的形成、学生的分组、考核评价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收集课程相关资料并形成统一的教学文本(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实施方案、研讨问题设计、辅助教学材料、学生团队分工表、课堂研讨记录表、考核计分表、评价方式等)。抛锚式教学进行中,各教师也有各自的任务和角色,理论教授、教学内容研究和任务设计、学生研讨时的总结和点评等环节都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教师甚至可以加入到学生团队中间来共同研讨等。模拟结束后,教师要组织科学合理的分析与总结。首先,各团队小组要有专门的总结报告;其次,教师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演练小组的方案和演练内容进行总评,尤其要找出学生在演练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创新之处,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同时,也要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查找根源,给学生以启迪。
二、具体操作程序
抛锚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创造情境、设计出逼真的场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各学生团队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进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抛锚式教学法的操作需要有科学的程序。
1.情境模拟阶段。对于“管理学原理”课程中不同内容的情境模拟,准备工作是不一样的。对于可以实际演练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操练,而有些不易再现的内容,则可由教师借助网络教学环境来实现。教学环境布置可以采用圆桌形式,以便使团队成员处于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是在专业的管理沟通实验室中进行。学生团队根据事先提供的教学材料进行情境模拟,讨论的内容一般是一个案例,讨论前要规定每个团队成员必须最少发言一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每个团队成员累计发言时间上限。
2.协作实践阶段。协作实践阶段是保证抛锚式教学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如“组织”部分的教学中,确定选题为“‘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那么五个和尚怎么分工、组织与管理?”。学生团队接受选题后,先是有计划地制订实践步骤,实践步骤以计划书的形式呈现。计划书的内容大体可以包括:主题、知识点分析、参加人员、操作流程、组织形式、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计划书的制订阶段充分体现了协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不同思想的碰撞必然激发学生主动预先学习理论知识的动机。集思广益基础上设计的最佳方案必然是对知识点的高度理解与概括。
3.评价总结阶段。抛锚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情景教学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掌握基本理论的目的。因此,事先编制好评分标准至关重要。
抛锚式教学涉及的因素繁杂,包括学生前期的材料准备、课堂实际操练中的表现,以及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等,每一种因素都可以评分。笔者将抛锚式教学的评价大致分成两类:小组评价和学生评价。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数据的来源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然后由灰色关联分析软件计算各指标数据。课题组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小组评价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x1:研讨分析的内容;x2:分析报告的形式;x3:陈述报告情况;x4:回答问题情况。学生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评价有助于学习者与同组成员交流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提高学习效果。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习者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学生评价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Y1:资料收集及整理成绩;Y2:自学读书笔记成绩;Y3:本人分析报告成绩;Y4:个人对小组成绩的贡献度。如在“计划、决策、组织目标的基本内涵、作用意义”的教学中,评价内容包括:卡耐基口才训练、自学管理知识分享的表现(1~10分);课前自主学习,非正式合作性小组的研讨表现,如学习笔记和有关记录(1~10分);课堂学习状态表现(1~10分);小组研讨表现(1~10分);总结、发言、组织小组成员开展教学互动及教学活动开展表现(1~10分)等。
笔者根据授课学生特点及课程特色,设计了“‘管理学原理’课程学生团队量化评分表”及“‘管理学原理’课程学生个人量化评分表”。学生期终总评分=研讨总评分(30%)+理论教学表现(15%)+考勤(5%)+期末考试成绩(50%)。
三、结语
抛锚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学习,社会实践目的性和效果增强;形成学习团队,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会自我约束、倾听、协调与妥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综合能力。对增强学生沟通意识和提升沟通技能,强化学生对理论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将不断以创新的态度积极推动和完善抛锚式教学法的发展,并将此方法推介到其他课程中。
[参考文献]
[1]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3).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