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的现实意义与农业技术措施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c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农业发展国家,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通过对土壤进行改良,促使土壤基础地力,充分保障农业生产的需求,为农作物提供可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能力,使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资源相互结合。将农业技术积极推广于土壤改良,通过使用有机肥料、种植肥料、合理耕作排灌、通过调节土壤中的水成分、气成分、热成分等情况,调控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变,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土壤改良;农业技术;意义;措施
  0  引言
  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地改良、酸化土壤改良、土壤科学耕作和治理土壤污染。一般改良工作是需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落实土壤改良方案以及农业技术的实施,通过实施,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状态和生态环境,为提高土壤有机质能力,科学利用有机肥料来培养土壤发育,在改造中对低产田进行增肥,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同时增多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增多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力,改善土壤的耕田性质,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农业技术实施奠定基础。
  1  土壤改良基本途径与结构
  1.1  土壤地质结构改良
  土壤地质结构是通过采取土壤改良药剂对土壤结构进行改良(如泥炭、石灰、石膏、沸石等)和天然半合成水溶性高分子类,如秸秆、纤维素、木质物料等有效促进土壤的pH值,改良土壤结构,形成良好的土壤地质,为土壤提高肥力,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活性等[1]。
  1.2  土壤改良
  1.2.1  利用盐碱地改良
  盐碱地改良,主要是提高土壤腐殖质,降低土壤中游离离子的含量,平衡土壤酸碱度,进行的生物改良技术。
  1.2.2  采取酸化进行土壤改良
  酸化土壤是指在土壤进行吸收时,利用废弃二氧化碳的排放,形成酸性土壤,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進而改良土壤中的养分形态,降低养分的潜性,增加土壤的活水性和透气性。最后可采取免耕技术,对土壤进行松土为解决由于耕种方法不正确造成的土壤退化问题发生[2]。
  1.2.3  水利土壤改良
  通过建立农田灌溉工程,调整土地下水水位,改善土壤水份状态,为防止沼泽地的形成。
  1.2.4  化学土壤改良
  通过实施化肥和各种土壤改良化学物品提高土壤的生命力和肥力,整体改善土壤的结构。
  2  土壤改良的意义与农业技术的措施
  2.1  土壤改良的意义
  通过大面积土壤改良后,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施肥能力进而保护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与生长发育,为农作物创造出良好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成活率,通过加强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针对各地的土壤情况结合当地的农业技术手段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产性和环境条件为目的进行农业技术的实施。
  2.2  土壤改良的农业技术措施
  2.2.1  化学药剂法
  为了有效防止土壤肥力减弱,应采取化学药剂法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保持土壤养分状态,在实施有机化肥、绿植肥料等不仅有利于当季农作物的生产,还提高了土壤肥力的恢复作用。但对于某些低产土壤如(酸性土壤、碱性土壤、盐土)就必须借助农业技术,如化学改良剂和农业灌溉手段进行改良,在消除不良因素的同时提高土壤肥力。例如可利用福尔马林拌土或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对土壤污染物进行处理,首先深翻土壤,利用光合作用实现高温杀菌,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夏天应对农作物灌水后进行闷棚,也可采取有机物提取方法给土壤杀虫灭菌。
  2.2.2  科学施肥
  应根据土壤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对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科学配比,平衡肥料,肥料要符合农作物特征、土壤条件、农作物营养需求等,确保各种养分达到科学配比和用量,为保证土壤肥分不流失,根据土壤肥力和农作物需求进行科学施肥,合理配置氮磷钾肥,化学肥料为辅做到基本肥料实施与有机肥料混合的效用,进行少量多次的施肥,并避免长时间对某种农作物实施一种肥料,特是含氮肥料。
  2.2.3  利用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原始结构,使土壤疏松,容量减少,进而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温度上升,对土壤活性因素进行分解利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根系植物的生长发育,例如农作物玉米,通过秸秆还田避免造成玉米地土壤肥力不均和土壤水份下降的情况,为提高土壤肥力应增强土壤内微生物的活跃度。秸秆中含有多种机质,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的养分,秸秆含有一定养分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和灰分元素,既有较多有机质,又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表层CO2浓度提高,进而改善农作物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在很多农村地区,秸秆一般都燃烧处理,这样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采取秸秆还田有利于实现废物综合利用、保护空气环境、增加农业经济,最大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在实施土壤改良时应首先进行秸秆还田技术,减少化学药剂、化学肥料的投入量。降低农业成本的同时提高生态农业环境,改善农业生态状态,为实现农业未来发展做出有效措施。
  3 结语
  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发展为主导,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以高效、高质量为首要条件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中通过实现土壤改良的意义,将土壤与农业技术相结合,排除或防止影响农作物发育和引起土壤不良反应等因素,为改善土壤状态,提高土壤养分,为我国农产业建设发挥实际效用,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基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朱艳,汤亮,刘蕾蕾,等.作物生长模型(CropGrow)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6):3235-3256.
  [2] 黄国勤,赵其国.中国典型地区轮作休耕模式与发展策略[J].土壤学报,2018,55(2):283-292.
其他文献
摘要:经济林中,八角属于特殊的一种,不只是调味品,同时也是重要的医药原料,在工业化学中也有着较多的运用。我国八角形经济林主要是分布在广西,是当地重要的支柱型产业。最近几年,八角林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但是低产的问题给林农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如果这一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挫伤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农户低落的心理是限制八角林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本文分析了八角地产林改造技术,希望能够为提升八角林
摘要:番茄是农业种植当中重要的经济果蔬类作物,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蔬菜的重要一部分,我国普通农副产品市场当中,对于番茄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对于其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探讨,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番茄种植及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措施展开探讨,为提升番茄产量与品质提出理论层面的建议。  关键词:番茄;病虫害;防治措施  0 引言  番茄是茄科番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是南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方岩红桔病虫害的周年防治及措施。  关键词:方岩红桔;病虫害;防治对策  1月,相对休眠期,防治重点:越冬病虫:①剪除病虫枯枝,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②完成树干、主枝刷白工作。  2月,相对休眠期,防治重点:越冬病虫,①整枝修剪和间伐、挖毁死树,立春后开始疏锯内膛密生大枝,疏删密生技、剪除病虫枝、衰退枝;进一步做好桔园的清洁工作,移植或间伐计划密植园的临时株,改善桔园
摘要: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农业,其发展程度与社会稳定间往往存在着密切联系。文章以绿色农业理念为切入点,在对其定义进行简要概括的基础上,围绕相关理念给农机发展所带来影响展开了深入探究,内容涉及打造理想环境、促进农机发展等方面,希望能给人以启发,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绿色农业;环境保护  0 前言  农业机械化虽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却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能源被大量浪费的
摘要:基层畜牧养殖技术水平在我国不断提升,此时构建养殖体系就十分需要新技术的支持,畜牧兽医动物新技术需要不断得到发展研究,但目前畜禽养殖体系构建在新技术体系发展中仍有不足,本文将对基层畜禽养殖体系的不足之处一一作出阐述,基于这些阐述对构建畜禽体系方式进行探讨,进而促进畜禽养殖业的不断积极发展。新技术作为一种畜禽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不断受到重视,新技术体系作为养殖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也是市场发
摘要:豇豆又名豆角、带豆,原产于亚洲东南部,我国自古就有栽培。豇豆性平味甘,有理中益气、健胃补肾、和五脏、调眼养身、生精髓、止消渴等功效与作用。地处素有"火州"之称的吐鲁番人民都特别喜爱豇豆。近几年来,吐鲁番市利用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病虫害少等优越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豇豆由原来的只在越夏露地栽培进入了设施栽培阶段,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现将其大棚秋延晚栽培技術介绍如下。  关键词:豇豆
2021年5月17日上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广东社会科学中心联合发布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分析(202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社会科学
从投入产出角度看,经济运行过程可以简化为“要素投入—产业运行—税收反映”。根据中央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生产要素的划分,可以对国民经济各行业进行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