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如何使课堂提问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教师需要注意和重视的方面。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设置;新课程;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77-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有效的提问能够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学习语文的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中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当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时,教师的“教”再生动,也不能推动学生这一主体的“学”。
2.有效的提问能够调动思维,促进发展
课堂教学提问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加深学生的印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特别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帮助。
3.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欲望,和谐生成
课堂提问为学生搭起了参与学习的平台。问题提得好,甚至能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与表达的欲望。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此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而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文教师提问过多,认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形成“满堂问”的误区,因此研究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以上现象,我们提出了“有效提问”这个课题,并作了一点探究。所谓“有效提问”,就是“高质量的问题设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认为:
1.课堂提问要强化质量意识
因为低质量的问题,不能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反而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教学的质量。如“李白是唐朝的诗人吗?”学生不假思索,只要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样的简单选择问题完全可以不问,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正确,但久而久之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因为学生并没有实际收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高质量的问题则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筛选,整合,一堂课的主打问题设置在3个左右。
2.课堂提问要注意循序渐进
古人说过“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认为由易及难才是善问,如果一开始就提高难度的问题,就容易把学生难住,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进行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问题设置时,考虑了小说三要素和学生认知能力的规律,设置了如下三个问题:问题一:简要概述故事情节。问题二: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问题三:探究本文主旨。从情节到人物再到主旨,真正做到由易到难。
3.课堂提问要树立多维意识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看问题、分析问题。近几年各地高考文学类本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大多都是探究题,要求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文本,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我在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就设置了“多角度探究本文主旨”探究题;教学《祝福》时,设置了“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一题;教学《我与地坛》时,我从四个角度设置了如下问题:问题一:如何理解我与地坛的缘分?问题二:找出文中多处的景物描写,概括景物的特点,并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问题三: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变化?问题三:文章给你带来什么人生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有“我说——师说——他说”三个层面,目的就是让学生逐步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
4.课堂提问要善于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中有时会有突发状况。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然生成的课堂,在课堂自然生成的过程中,“提问艺术”不是“照本宣科”,课堂提问要善于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在课堂提问发生偶然状况时,教师应巧妙地把意外情境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之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地契合,并借题发挥做“文章”。如一位老师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预设的问题是“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学生讨论激烈,在问题将要圆满解决时,一个同学说“我觉得周瑜就是现在的‘高、富、帅’,小乔就是‘白、富、美’”,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课堂闹翻了,教师并没有很生硬地转入课前“预设题目”中,而是很机智地借用这个契机,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巧妙的进行了人生观、世界观的探讨。这次意外反倒成了整堂课的亮点。
总之,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师只有精心设问,问之有方,问之有法,问之有效,把提问的智慧融在课堂中,语文课的魅力才会大增。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设置;新课程;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77-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有效的提问能够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学习语文的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中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当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时,教师的“教”再生动,也不能推动学生这一主体的“学”。
2.有效的提问能够调动思维,促进发展
课堂教学提问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加深学生的印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特别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帮助。
3.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欲望,和谐生成
课堂提问为学生搭起了参与学习的平台。问题提得好,甚至能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与表达的欲望。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此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而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文教师提问过多,认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形成“满堂问”的误区,因此研究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以上现象,我们提出了“有效提问”这个课题,并作了一点探究。所谓“有效提问”,就是“高质量的问题设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认为:
1.课堂提问要强化质量意识
因为低质量的问题,不能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反而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教学的质量。如“李白是唐朝的诗人吗?”学生不假思索,只要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样的简单选择问题完全可以不问,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正确,但久而久之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因为学生并没有实际收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高质量的问题则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筛选,整合,一堂课的主打问题设置在3个左右。
2.课堂提问要注意循序渐进
古人说过“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认为由易及难才是善问,如果一开始就提高难度的问题,就容易把学生难住,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进行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问题设置时,考虑了小说三要素和学生认知能力的规律,设置了如下三个问题:问题一:简要概述故事情节。问题二: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问题三:探究本文主旨。从情节到人物再到主旨,真正做到由易到难。
3.课堂提问要树立多维意识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看问题、分析问题。近几年各地高考文学类本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大多都是探究题,要求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文本,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我在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就设置了“多角度探究本文主旨”探究题;教学《祝福》时,设置了“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一题;教学《我与地坛》时,我从四个角度设置了如下问题:问题一:如何理解我与地坛的缘分?问题二:找出文中多处的景物描写,概括景物的特点,并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问题三: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变化?问题三:文章给你带来什么人生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有“我说——师说——他说”三个层面,目的就是让学生逐步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
4.课堂提问要善于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中有时会有突发状况。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然生成的课堂,在课堂自然生成的过程中,“提问艺术”不是“照本宣科”,课堂提问要善于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在课堂提问发生偶然状况时,教师应巧妙地把意外情境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之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地契合,并借题发挥做“文章”。如一位老师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预设的问题是“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学生讨论激烈,在问题将要圆满解决时,一个同学说“我觉得周瑜就是现在的‘高、富、帅’,小乔就是‘白、富、美’”,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课堂闹翻了,教师并没有很生硬地转入课前“预设题目”中,而是很机智地借用这个契机,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巧妙的进行了人生观、世界观的探讨。这次意外反倒成了整堂课的亮点。
总之,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师只有精心设问,问之有方,问之有法,问之有效,把提问的智慧融在课堂中,语文课的魅力才会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