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小说家,他塑造了顽强不屈、抗争到底的硬汉形象,诠释了“人可以被消灭,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精神,成就了超越时代的永恒美。同时,海明威小说也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表达了海明威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独特认知,展现了悲剧命运下维护人类尊严的不懈努力。本文从孤独的生存状态、浓重的死亡意识、悲剧的命运结局三方面,探究了海明威小说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海明威小说 悲剧艺术 失败意识 孤独 硬汉精神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小说家,他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先后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世界危机、战后重建等,晚年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认为,世界是悲剧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而且知道它只能有一个结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作品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表达了海明威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独特认知,展现了悲剧命运下维护人类尊严的不懈努力。正如卡洛斯·贝克所说,“自《太阳照常升起》以来,海明威小说都是悲剧的。”
一 海明威小说中孤独的生存状态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斯洛也认为,尊重与关爱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但是,在现代西方文学中,人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生存境遇,面临着“他人就是地狱”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联系的纽带,成了孤立无援的个体。从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到长篇小说《激流中的岛屿》,海明威小说的题材和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是这些作品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悲剧主题——孤独。比如,《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中孤独落寞、形影相吊的尼克,没有兄弟姐妹和贤妻爱子,没有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朋友,独自在冷漠的世界里四处漂泊。《永别了,武器》中失去凯瑟琳的亨利,孤独地站在雨中,默默忍受着命运的折磨。《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一群饱受战争摧残和感情伤害的年轻人的生活,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被残酷的战争和冷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只能孤独、痛苦、绝望、迷惘地生活在精神的荒原上,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过着放荡形骸、醉生梦死、浮躁喧闹的生活。其中,男主人公杰克深深爱上了容貌艳丽的布莱特,但是战争却摧毁了杰克的性能力,使他永远无法与爱人结合,只能眼睁睁看着布莱特成为他人的情人,忍受那种内疚、嫉妒、空虚、苦闷、无奈的精神折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主人公哈里处于孤独、悲凉的环境之中,临死前,哈里想把要写但没来得及写的东西记下来,但是他并未实现自己的目的,因为情妇根本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也不明白这件事对哈里的重要意义。哈里产生了一种曲高和寡的孤独,他厌倦了生活,发出了“我一直在写东西……我累啦”的感慨,直到坦然死去。
在海明威小说中,《老人与海》是最伟大的一部小说,该小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的程度”,完美诠释了“人可以被打败,不能被消灭”的硬汉精神。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桑迪亚哥没有亲友和同伴,小男孩曼诺林带给他一丝希望,但很快又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老人只能驾着小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捕鱼,茫茫无际的大海、孓然一身的渔夫共同构成了苍凉悲壮的画卷,展现出老人桑迪亚哥孤独无助的生存状态。在与马林鱼搏斗时,在与鲨鱼群斗争中,在生命中最危急的时刻,老人始终是孤立无援的,最终,势单力薄的老人一败涂地,疲惫地拖着马林鱼骨架回到岸上。
在美国近代文学史上,大自然始终是最美好的地方,是幸福与生命力的源泉。比如,马克·吐温笔下的密西西比河风景秀丽,能够带给人们生活的希望与生命的力量,俨然是生命的母亲。但在海明威笔下,自然不再是休养生息、陶冶情操的场所,而成为一种孤独的、异己的存在和无处不在的威胁。比如,《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粗犷辽阔的大自然并未让哈里找到自我,反而让他染上了坏疽,在无法医治的情况下,哈里只能孤独而绝望地死去。
二 海明威小说中浓重的死亡意识
跨入20世纪之后,美国文学没有了惠特曼式的豁达自信,也没有了马克·吐温式的乐观诙谐,有的只是悲怆、凝重和阴郁,从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到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作家们开始以深沉的笔调、犀利的语言揭示现实社会的罪恶与人生的无尽痛苦,思索人类永恒的悲剧命运。在众多优秀作家中,海明威对人类悲剧命运有着独特认知,其小说所蕴含的悲剧意识更是打动了无数读者,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洗涤。
海明威小说的悲剧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深沉的死亡意识。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也是人类必然的宿命,任何人都无法超越死亡,在死亡这个悲剧性时刻到来之后,人间所有的繁华均成了过往云烟,就连自己的躯体也会灰飞烟灭。可见,死亡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命运,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海明威小说多弥漫着浓重的死亡意识,死神常潜伏于主人公的身旁,经常毫不犹豫地夺走人物的生命。比如,《世界之都》中,主人公帕科就被死神悄无声地夺走了生命。帕科出生于偏僻而贫穷的农村,他崇拜斗牛士,将斗牛看成全世界最崇高的事业。有次,帕科与同伴练习斗牛,同伴用绑着菜刀的椅子充当“斗牛”,帕科用餐巾充当“斗篷”,在这场“斗牛比赛”中同伴不慎将菜刀扎入了帕科腹部,就这样怀着崇高理想的帕科死在了初学斗牛的厨房里。
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之后,海明威小说的死亡意识更加浓烈。比如,小说《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与亨利逃离了战争的苦海,来到了远离战争的瑞士,在度过一段幸福时光之后,温柔善良的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亨利只能孤独而绝望地活在世上。在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借比拉尔之口描写了死亡的味道,“你将发现一只被扔掉的麻袋……你就会闻到死亡临头的气味了”。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将目光聚焦于人性的细微之处,用死亡诠释了人性的脆弱,表现的是令人伤心和恐惧的死亡。小说中,海明威运用了许多环境描写,如方形的山巅、豹子的尸体、皑皑的白雪,通过这些场景暗示了死神的无处不在。同时,海明威还描写了死神来临时人物产生的各种幻觉,比如,“死神呼哧呼哧地喘着气……死神爬到他的身上……他死了”。 虽然海明威经常描写死亡的恐怖、命运的无情,但是海明威并不恐惧死亡,也不会屈服于死神。一战期间海明威身受重伤,从身上取下二百多块弹片;二战前夕的汽车事故中,海明威身受重伤,缝了五十七针;到非洲狩猎时,海明威遇到两次飞机事故,头部、腰部、脊椎等都受到重伤,但是这些并未击垮海明威,他仍顽强地活了下来。最后,海明威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这绝不是因为海明威性格懦弱,也不是他经受不住痛苦,他是用死亡表达一种庄严、崇高和神圣。海明威小说就表现了死亡的崇高与伟大,颂扬了勇敢、刚毅、顽强地抗争死亡的硬汉精神。比如,《丧钟为谁而鸣》中,乔丹知道炸桥是一项自杀式任务,但他并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行动,因为他坚信“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遭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这无疑展现了人类悲剧的永恒性。
三 海明威小说中悲剧的命运结局
命运是人间的法则,也是人间无数巧合与巧合的结合,是万事万物为宇宙规律所预定的从生到死的轨迹。在海明威小说中,惶惶不可知的命运主宰着一切,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硬汉能够坦然面对暴力和死亡,能以从容镇定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抗争人生,他们不停地追求着,“进行着光荣的,然而又是导致自我毁灭的斗争”,但他们却无法改变人生命运,无法改变失败的人生结局,越抗争离目标越远。正如《老人与海》中年迈的桑迪亚哥连续八十四天都没有捕获一条鱼,第八十五天他捕获了一条硕大的马林鱼,但胜利果实却被残忍的鲨鱼吃得精光,老人只能带着马林鱼骨架回到岸上。虽然桑迪亚哥无法抗争失败的人生命运,但他在抗争中保持了崇高的尊严和乐观的精神,诠释了“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桑迪亚哥的悲剧是一种古希腊式的悲剧,从桑迪亚哥身上我们看到了俄狄浦斯的影子,俄狄浦斯勇敢地抗争“杀父娶母”的神谕,竭力地逃避与反抗,他的悲剧却恰恰源于那“光荣的,然而又导致自我毁灭的斗争”。显然,俄狄浦斯的悲剧就是桑迪亚哥悲剧的原型,也是人类反抗悲剧命运的艺术再现。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也是一个悲剧英雄,勇敢睿智的西西弗斯惹怒了众神,众神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竭尽全力将巨石推到山顶,当巨石从山顶滚落之后,西西弗斯要再次将巨石推向山顶,如此往复,以至无穷。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西西弗斯扭曲着脸庞,拖着疲惫的身躯,面颊贴着巨石,双脚沾满泥土,胳膊变得僵硬,他推动着巨石,并将巨石推向山顶,然后巨石又滚落下来。我们不得不说西西弗斯是悲剧式英雄,因为他有理性、有意识,他每每意识到巨石会滚落下去,但是他仍将巨石推向山顶,这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剧。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也多有西西弗斯式的悲剧精神,比如,《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这些人物身上都展现出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但是不管如何抗争,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终一无所获。
学者奥·威·史雷格尔说过,“我们所做事情,所获得的成就都是暂时的,都将化为乌有……我们是软弱无能的,要跟巨大的自然力及相互冲突的欲望斗争……任何一次都能使我们身败名裂”。的确如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永远无法获得满足,所谓幸福也不过是欲望满足瞬间获得的快感,很快会被新的欲望所取代,如此往复,永无尽头。海明威小说就揭示了人类悲剧的永恒性,描写了人与自然、社会的抗争中所面临的悲剧结局。显然,海明威的悲剧观蕴含了人生虚无的悲剧意识,这是“迷惘的一代”的精神产物,带来许多消极的人生影响,但是海明威并未否定人生追求的虚无性,反而以昂扬的抗争精神肯定了这种追求过程。正如柯列根所说,“悲剧不是叫人逆来顺受无所作为……他们在败中胜,在胜中败”,是一种“抓住不放斗争到底的精神”。
海明威小说不仅塑造了顽强不屈、抗争到底的硬汉形象,诠释了“人可以被消灭,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精神,还表现了“进行着光荣的,然而又是导致自我毁灭的斗争”,展现出浓重的死亡意识与失败意识,揭示了人类永恒的悲剧命运。海明威小说悲剧艺术告诉世人:面对无尽的人生坎坷,只有勇敢而顽强地进行抗争,才能展现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崇高和生活的价值;逆来顺受或许不会导致悲剧,但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陈晓琴:《谈海明威小说的悲剧艺术》,《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 孙文敏:《论海明威作品中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第17期。
[3] 欧阳菁:《孤独的抗争 崇高的悲剧——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2期。
[4] 苗永敏:《海明威小说的悲剧精神探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 隋荷:《海明威小说的悲剧艺术》,《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武小青,内蒙古科技大学讲师)
关键词:海明威小说 悲剧艺术 失败意识 孤独 硬汉精神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小说家,他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先后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世界危机、战后重建等,晚年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认为,世界是悲剧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而且知道它只能有一个结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作品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表达了海明威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独特认知,展现了悲剧命运下维护人类尊严的不懈努力。正如卡洛斯·贝克所说,“自《太阳照常升起》以来,海明威小说都是悲剧的。”
一 海明威小说中孤独的生存状态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斯洛也认为,尊重与关爱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但是,在现代西方文学中,人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生存境遇,面临着“他人就是地狱”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联系的纽带,成了孤立无援的个体。从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到长篇小说《激流中的岛屿》,海明威小说的题材和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是这些作品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悲剧主题——孤独。比如,《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中孤独落寞、形影相吊的尼克,没有兄弟姐妹和贤妻爱子,没有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朋友,独自在冷漠的世界里四处漂泊。《永别了,武器》中失去凯瑟琳的亨利,孤独地站在雨中,默默忍受着命运的折磨。《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一群饱受战争摧残和感情伤害的年轻人的生活,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被残酷的战争和冷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只能孤独、痛苦、绝望、迷惘地生活在精神的荒原上,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过着放荡形骸、醉生梦死、浮躁喧闹的生活。其中,男主人公杰克深深爱上了容貌艳丽的布莱特,但是战争却摧毁了杰克的性能力,使他永远无法与爱人结合,只能眼睁睁看着布莱特成为他人的情人,忍受那种内疚、嫉妒、空虚、苦闷、无奈的精神折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主人公哈里处于孤独、悲凉的环境之中,临死前,哈里想把要写但没来得及写的东西记下来,但是他并未实现自己的目的,因为情妇根本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也不明白这件事对哈里的重要意义。哈里产生了一种曲高和寡的孤独,他厌倦了生活,发出了“我一直在写东西……我累啦”的感慨,直到坦然死去。
在海明威小说中,《老人与海》是最伟大的一部小说,该小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的程度”,完美诠释了“人可以被打败,不能被消灭”的硬汉精神。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桑迪亚哥没有亲友和同伴,小男孩曼诺林带给他一丝希望,但很快又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老人只能驾着小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捕鱼,茫茫无际的大海、孓然一身的渔夫共同构成了苍凉悲壮的画卷,展现出老人桑迪亚哥孤独无助的生存状态。在与马林鱼搏斗时,在与鲨鱼群斗争中,在生命中最危急的时刻,老人始终是孤立无援的,最终,势单力薄的老人一败涂地,疲惫地拖着马林鱼骨架回到岸上。
在美国近代文学史上,大自然始终是最美好的地方,是幸福与生命力的源泉。比如,马克·吐温笔下的密西西比河风景秀丽,能够带给人们生活的希望与生命的力量,俨然是生命的母亲。但在海明威笔下,自然不再是休养生息、陶冶情操的场所,而成为一种孤独的、异己的存在和无处不在的威胁。比如,《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粗犷辽阔的大自然并未让哈里找到自我,反而让他染上了坏疽,在无法医治的情况下,哈里只能孤独而绝望地死去。
二 海明威小说中浓重的死亡意识
跨入20世纪之后,美国文学没有了惠特曼式的豁达自信,也没有了马克·吐温式的乐观诙谐,有的只是悲怆、凝重和阴郁,从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到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作家们开始以深沉的笔调、犀利的语言揭示现实社会的罪恶与人生的无尽痛苦,思索人类永恒的悲剧命运。在众多优秀作家中,海明威对人类悲剧命运有着独特认知,其小说所蕴含的悲剧意识更是打动了无数读者,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洗涤。
海明威小说的悲剧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深沉的死亡意识。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也是人类必然的宿命,任何人都无法超越死亡,在死亡这个悲剧性时刻到来之后,人间所有的繁华均成了过往云烟,就连自己的躯体也会灰飞烟灭。可见,死亡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命运,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海明威小说多弥漫着浓重的死亡意识,死神常潜伏于主人公的身旁,经常毫不犹豫地夺走人物的生命。比如,《世界之都》中,主人公帕科就被死神悄无声地夺走了生命。帕科出生于偏僻而贫穷的农村,他崇拜斗牛士,将斗牛看成全世界最崇高的事业。有次,帕科与同伴练习斗牛,同伴用绑着菜刀的椅子充当“斗牛”,帕科用餐巾充当“斗篷”,在这场“斗牛比赛”中同伴不慎将菜刀扎入了帕科腹部,就这样怀着崇高理想的帕科死在了初学斗牛的厨房里。
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之后,海明威小说的死亡意识更加浓烈。比如,小说《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与亨利逃离了战争的苦海,来到了远离战争的瑞士,在度过一段幸福时光之后,温柔善良的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亨利只能孤独而绝望地活在世上。在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借比拉尔之口描写了死亡的味道,“你将发现一只被扔掉的麻袋……你就会闻到死亡临头的气味了”。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将目光聚焦于人性的细微之处,用死亡诠释了人性的脆弱,表现的是令人伤心和恐惧的死亡。小说中,海明威运用了许多环境描写,如方形的山巅、豹子的尸体、皑皑的白雪,通过这些场景暗示了死神的无处不在。同时,海明威还描写了死神来临时人物产生的各种幻觉,比如,“死神呼哧呼哧地喘着气……死神爬到他的身上……他死了”。 虽然海明威经常描写死亡的恐怖、命运的无情,但是海明威并不恐惧死亡,也不会屈服于死神。一战期间海明威身受重伤,从身上取下二百多块弹片;二战前夕的汽车事故中,海明威身受重伤,缝了五十七针;到非洲狩猎时,海明威遇到两次飞机事故,头部、腰部、脊椎等都受到重伤,但是这些并未击垮海明威,他仍顽强地活了下来。最后,海明威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这绝不是因为海明威性格懦弱,也不是他经受不住痛苦,他是用死亡表达一种庄严、崇高和神圣。海明威小说就表现了死亡的崇高与伟大,颂扬了勇敢、刚毅、顽强地抗争死亡的硬汉精神。比如,《丧钟为谁而鸣》中,乔丹知道炸桥是一项自杀式任务,但他并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行动,因为他坚信“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遭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这无疑展现了人类悲剧的永恒性。
三 海明威小说中悲剧的命运结局
命运是人间的法则,也是人间无数巧合与巧合的结合,是万事万物为宇宙规律所预定的从生到死的轨迹。在海明威小说中,惶惶不可知的命运主宰着一切,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硬汉能够坦然面对暴力和死亡,能以从容镇定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抗争人生,他们不停地追求着,“进行着光荣的,然而又是导致自我毁灭的斗争”,但他们却无法改变人生命运,无法改变失败的人生结局,越抗争离目标越远。正如《老人与海》中年迈的桑迪亚哥连续八十四天都没有捕获一条鱼,第八十五天他捕获了一条硕大的马林鱼,但胜利果实却被残忍的鲨鱼吃得精光,老人只能带着马林鱼骨架回到岸上。虽然桑迪亚哥无法抗争失败的人生命运,但他在抗争中保持了崇高的尊严和乐观的精神,诠释了“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桑迪亚哥的悲剧是一种古希腊式的悲剧,从桑迪亚哥身上我们看到了俄狄浦斯的影子,俄狄浦斯勇敢地抗争“杀父娶母”的神谕,竭力地逃避与反抗,他的悲剧却恰恰源于那“光荣的,然而又导致自我毁灭的斗争”。显然,俄狄浦斯的悲剧就是桑迪亚哥悲剧的原型,也是人类反抗悲剧命运的艺术再现。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也是一个悲剧英雄,勇敢睿智的西西弗斯惹怒了众神,众神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竭尽全力将巨石推到山顶,当巨石从山顶滚落之后,西西弗斯要再次将巨石推向山顶,如此往复,以至无穷。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西西弗斯扭曲着脸庞,拖着疲惫的身躯,面颊贴着巨石,双脚沾满泥土,胳膊变得僵硬,他推动着巨石,并将巨石推向山顶,然后巨石又滚落下来。我们不得不说西西弗斯是悲剧式英雄,因为他有理性、有意识,他每每意识到巨石会滚落下去,但是他仍将巨石推向山顶,这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剧。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也多有西西弗斯式的悲剧精神,比如,《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这些人物身上都展现出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但是不管如何抗争,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终一无所获。
学者奥·威·史雷格尔说过,“我们所做事情,所获得的成就都是暂时的,都将化为乌有……我们是软弱无能的,要跟巨大的自然力及相互冲突的欲望斗争……任何一次都能使我们身败名裂”。的确如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永远无法获得满足,所谓幸福也不过是欲望满足瞬间获得的快感,很快会被新的欲望所取代,如此往复,永无尽头。海明威小说就揭示了人类悲剧的永恒性,描写了人与自然、社会的抗争中所面临的悲剧结局。显然,海明威的悲剧观蕴含了人生虚无的悲剧意识,这是“迷惘的一代”的精神产物,带来许多消极的人生影响,但是海明威并未否定人生追求的虚无性,反而以昂扬的抗争精神肯定了这种追求过程。正如柯列根所说,“悲剧不是叫人逆来顺受无所作为……他们在败中胜,在胜中败”,是一种“抓住不放斗争到底的精神”。
海明威小说不仅塑造了顽强不屈、抗争到底的硬汉形象,诠释了“人可以被消灭,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精神,还表现了“进行着光荣的,然而又是导致自我毁灭的斗争”,展现出浓重的死亡意识与失败意识,揭示了人类永恒的悲剧命运。海明威小说悲剧艺术告诉世人:面对无尽的人生坎坷,只有勇敢而顽强地进行抗争,才能展现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崇高和生活的价值;逆来顺受或许不会导致悲剧,但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陈晓琴:《谈海明威小说的悲剧艺术》,《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 孙文敏:《论海明威作品中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第17期。
[3] 欧阳菁:《孤独的抗争 崇高的悲剧——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2期。
[4] 苗永敏:《海明威小说的悲剧精神探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 隋荷:《海明威小说的悲剧艺术》,《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武小青,内蒙古科技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