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笔者主要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探讨如何利用情境创设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是一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很早之间就已经被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即使在语文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的今天,情境教学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法。如今,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又要丰富学生情感。因此,通过情景教学构建有趣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那么,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 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好戏看开头”,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首要条件。良好的导入情境创设,往往象磁石一样紧紧地把学生吸引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知识。《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和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小说中的环境和人物的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農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可先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自己的童年的趣事,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二、 自读提示,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抓住文章总纲,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给予信任,适当点拨,指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
  三、 利用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漫无目的地让学生去读,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阅读不止是停留于表面,而是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才会有深度、有效果。巧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思维。例如,学习课文《范进中举》,在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假设范进穿越历史,来到的现代,他经过了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他会发疯吗?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课文,拓展思维,寻找答案,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把中举前,中举后,社会环境,人物表现等知识点穿针引线,连接在一起,很容易就能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摧残的主题,从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四、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关心学生内心状态,不懂得开动学生脑筋,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倦。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问题情境创设作为能调动学生情绪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但要懂得如何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还要知道何时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一般来说,学生乏味时,正是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良机。其次,根据重点、难点设置启发性问题,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教学中,教师可在后半节课学生比较倦怠的情况下,提出如下问题: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鲁提辖是一个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的人,那么,他与镇关西无冤无仇,为何非要置他于死地?在文中,鲁提辖只用三拳如何就打死了镇关西?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对金翠莲父母的命运、鲁提辖粗中有细的性格进行讨论,还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细节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五、 创设想像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创作能力
  创设想像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创作的动机与兴趣,而且可以激励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既训练了语感,又培养了创作能力。那么,如何创设想像情境呢?主要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找到能引起学生想像的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想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续写结尾。在学习结尾有“空白”美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时,鼓励他们去想象、推测故事的结局。
  (2)补叙课文。在许多课文(如《石壕吏》)中,作者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补叙课文情景能让学生把作者留下的“空白”填补起来。
  (3)利用插图和彩图。鼓励学生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境,以文配画。
  (4)换结尾法。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从多角度进行想象,设计出新的结尾。通过这些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可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其动手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同时也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形成其良好的语感能力。
  总之,情境创设是突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合理而且巧妙地运用情境创设法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调动学生思维,丰富阅读方式,从而彰显了阅读的强大的魅力,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可以为其它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已经被历史的车轮碾过。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都突出學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特点。因而,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充分调动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中;英语;兴趣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素质教育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动力之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对科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魅力;创新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呑到胃里
摘 要: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把自己当作传授知识的机器,还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被迫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兴趣缺缺,课堂效果可想而知。然而,无论何时,课堂教学效果都是一线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因而,更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英语课堂,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效;初中;英语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登上教学改革的前沿。于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取代了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
摘 要:中学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验发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精神。如何让学生学会总结理论,发现理论是关键的问题。下面就以中学物理为基础,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科学难题吧。  关键词:原子;分子结构;电子;电场;磁场  一、物理教学要重视理论研究  我们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发现,中学物理教学只重视实验结果和定律的应用,忽略了理论推导和创新教学的内容。
无论对人或是对事,换一种眼光,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换一种心情,你也许会有新的感悟;换一种角度,你也许会得到新的收获。  我班的张楷鸣是一个好动的孩子,每一节课都要找周围的同学说话,没人理他的时候,他就做各种小动作,间或发出一两声怪笑。他的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也影响课堂纪律。我找他家长了解了很多情况,也找他谈心无数次,但效果甚微。渐渐地,我对他就失去了耐心,让他慢慢处于边缘化地带。他好像从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它易于操作,效果明显,深受各科教师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的主要形式,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提问教学时出现了一些误区,应引起大家注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学领域改革不断,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素质教
摘 要: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但是在高中教学中计算机似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众多的计算机软件中,office软件是常用的软件,本文就当前高中计算机office软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office软件;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加强,计算
大学生业余时间是指大学生课堂外的时间,扣除睡眠、饮食、生活必需时间后,剩下由个人支配的那部分时间[1]。对大学生而言,利用好业余时间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所以,安排好业余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业余时间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大学生对业余时间的安排,找出大学生业对余时间
摘 要:体态语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习惯性的体态语,而且大多数教师会用体态语弥补口头语的不足。可见体态语对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本文主要从体态语的分类、体态语在教学中的语用特征及其表达功能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人们对教学语言中体态语的认知,发挥体态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体态语;教师;教学过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