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思想品德课程面临诸多的困境,“教”和“学”是其中最重要的困境之一。为达到高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在其教学上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研讨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教学形式,可以更好的挖掘和发挥高职思想品德课的作用。它既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也符合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应用研讨式教学,必须要注意设计和组织。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1
高职院校思想品德课对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抽象的理论文字是我们德育教材的基本特色,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相结合,极大的影响了德育课程的教育作用。运用更加贴近生活、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就成为当务之急。而研讨式教学法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1 高职思想品德课研讨式教学的迫切性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它包括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
高职思想品德课研讨式教学是基于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历史背景,充分考虑了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状况以及党和国家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剧烈转型,影响着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文化价值多元化。使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品德课面临严峻挑战,改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时代课题。
高职院校在努力追求高就业率时难免忽视、轻视甚至蔑视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想品德课。部分领导和教师对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的认识不够,不承认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不承认和尊重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价值和辛勤劳动。
基于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较强,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的特点,研讨式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克服了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的教学,避免了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拓展了学生的视界和知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2 高职思想品德课研讨式教学的原则
研讨法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及和谐性原则。它要求学生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人,始终处于稳定的自主地位,发掘创造的潜力,施展才华,让学生占据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探讨的价值;它要求教师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和量力而行的循序渐进性教学,达到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同步共进;这种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的模式,创设了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体现教学的民主化,形成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境界。研讨式教学模式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研究,进而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3 高职思想品德课研讨式教学的环节
高职思想品德课研讨式教学需要精确的设计、严格的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选题。选取本学期教学内容中的某些专题作为研讨内容,备好课,把研讨问题细化,教师再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具体研讨内容和重点。(2)安排。教师提前通知学生相关的研讨问题,进行分组搜集资料和进行讨论,制作成文字材料。总体要求就是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
研讨阶段。(1)课程导入。教师进行课程导入,形式是多样化。(2)小组展示观点。各小组按顺序把课外整理好的资料、观点向大家展示。(3)讨论。通过各小组展示的各自的观点,同学们对某一问题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也可能产生了相反的观点、不同的见解目的就是对某一问题的深化认识。(4)小组发言。对本组讨论结果派代表归纳发言,如果观点完全对立的,教师根据情况引导进行辩论。
点评总结。教师对本次课所呈现的观点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并对各组的演练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应对本次研讨问题进行理论升华,必须进行“点睛”。
4 研讨式教学应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研讨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以集体讨论发现新知为主要形式去探讨、研究、切磋。如果教师在“台”上,而学生在“台”下,如果老师参与讨论坐着,而学生参与讨论要站着,势必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与教师的距离感。
学生讨论的自发性。探讨、研究、切磋应该是各抒己见,如果每一个题目都要让老师“点将”或各组分“名额”,那就与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没有两样,导致很多学生想说不能说,有的同学不想说却又不得不说。因为研讨式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创新,是尝试,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反复地激发。
研讨式教学应该无禁区。在研讨时,应该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争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通过研讨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行"三不主义",即"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消除顾虑,大胆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参加研讨。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1
高职院校思想品德课对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抽象的理论文字是我们德育教材的基本特色,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相结合,极大的影响了德育课程的教育作用。运用更加贴近生活、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就成为当务之急。而研讨式教学法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1 高职思想品德课研讨式教学的迫切性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它包括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
高职思想品德课研讨式教学是基于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历史背景,充分考虑了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状况以及党和国家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剧烈转型,影响着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文化价值多元化。使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品德课面临严峻挑战,改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时代课题。
高职院校在努力追求高就业率时难免忽视、轻视甚至蔑视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想品德课。部分领导和教师对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的认识不够,不承认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不承认和尊重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价值和辛勤劳动。
基于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较强,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的特点,研讨式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克服了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的教学,避免了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拓展了学生的视界和知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2 高职思想品德课研讨式教学的原则
研讨法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及和谐性原则。它要求学生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人,始终处于稳定的自主地位,发掘创造的潜力,施展才华,让学生占据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探讨的价值;它要求教师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和量力而行的循序渐进性教学,达到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同步共进;这种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的模式,创设了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体现教学的民主化,形成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境界。研讨式教学模式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研究,进而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3 高职思想品德课研讨式教学的环节
高职思想品德课研讨式教学需要精确的设计、严格的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选题。选取本学期教学内容中的某些专题作为研讨内容,备好课,把研讨问题细化,教师再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具体研讨内容和重点。(2)安排。教师提前通知学生相关的研讨问题,进行分组搜集资料和进行讨论,制作成文字材料。总体要求就是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
研讨阶段。(1)课程导入。教师进行课程导入,形式是多样化。(2)小组展示观点。各小组按顺序把课外整理好的资料、观点向大家展示。(3)讨论。通过各小组展示的各自的观点,同学们对某一问题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也可能产生了相反的观点、不同的见解目的就是对某一问题的深化认识。(4)小组发言。对本组讨论结果派代表归纳发言,如果观点完全对立的,教师根据情况引导进行辩论。
点评总结。教师对本次课所呈现的观点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并对各组的演练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应对本次研讨问题进行理论升华,必须进行“点睛”。
4 研讨式教学应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研讨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以集体讨论发现新知为主要形式去探讨、研究、切磋。如果教师在“台”上,而学生在“台”下,如果老师参与讨论坐着,而学生参与讨论要站着,势必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与教师的距离感。
学生讨论的自发性。探讨、研究、切磋应该是各抒己见,如果每一个题目都要让老师“点将”或各组分“名额”,那就与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没有两样,导致很多学生想说不能说,有的同学不想说却又不得不说。因为研讨式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创新,是尝试,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反复地激发。
研讨式教学应该无禁区。在研讨时,应该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争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通过研讨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行"三不主义",即"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消除顾虑,大胆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参加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