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形态学科。理论知识繁杂抽象、联系范围广、名词术语多,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组织胚胎学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考试环节等多种教学策略,全面提升组织胚胎学教学质量,对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专业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R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1-0137-03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主要研究正常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和人体发生、发育规律的学科[1],是医学、药学及护理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与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具有纽带作用;另一方面为妇产科学、生殖医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2]。
由于组织胚胎学所研究的内容为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且理论知识繁杂抽象、联系范围广、名词术语多,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对于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刚接触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难度更甚,因此,组织胚胎学成了学生感到头疼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已是广大教师关心和研讨的热点。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考试环节等三个方面完善和丰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组织胚胎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中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之一,是医学生学好病理学、生理学、妇产科学、生殖医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关键所在。教师自身的素养、知识面拓展度、专业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
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个人人格魅力:第一,作为组织胚胎学专业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本学科专业知识,更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充实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在信息时代,教师还要具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学的能力,使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第二,多旁听资深教师授课,虚心向资深教师学习教学技巧和经验,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三,积极认真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发自肺腑地喜欢自己,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一)充分应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
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法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发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4]。组织胚胎学侧重于从形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正常的微细结构。形态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中的诸多优势和条件,迎合了在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的有机结合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全空间、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枯燥乏味变为生动形象,抽象变为具体,深奥变为浅易,使得课堂更具有吸引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5]。如将受精、卵裂、胚泡形成、植入、胚层形成及分化、胚体形成全过程制成视频并配有详细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从受精卵到新生个体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6]。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 思维导图教学法
思维导图教学法是利用关键词、数字、图片等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将各知识点的内部联系以立体框架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立体印象,提升记忆力和学习效果[7]。组织胚胎学知识点多,内容较复杂、系统性偏强。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需要准备多页PPT课件才能充分讲授,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不易准确记忆考点。思维导图教学法可将教学内容关键知识点形成独立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关键词的描述,讲述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胚胎发育的过程可制成一張思维导图,图片中可包含受精过程、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胚层分化等关键词,授课老师通过对思维导图中各关键词包含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述,学生可根据关键词进行回顾理解记忆。采用思维导图法,可使学生理解各知识点内部联系,发散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2. 临床病例教学法
组织胚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把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联系,例举典型的临床病例,应用结构和功能去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而且是组织胚胎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主要方式。大学新生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储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宜选择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且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典型病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当代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目的[8]。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3. 多学科联系法
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生理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生殖医学等学科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教师需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应尽量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医学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即形成以点带线或带面的知识框架,经过长期不断地引导,提高各学科间的知识拓展度,使得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知识运用得心应手[9]。如在讲授消化系统胃、肝的组织学结构时,适度联系病理学胃溃疡、肝硬化等内容,正常结构与异常结构对比学习,加深印象。在讲述胚前期发育植入异常时,适度延伸妇产科学中前置胎盘、输卵管妊娠的预防及救治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乐于接受,让学生明确本学科对未来学习和临床工作的意义。 4. 联系学科新进展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将组织胚胎学前沿最新研究成果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负担并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如,将“试管婴儿”、胚胎干细胞的最新研究成果穿插于人体胚胎学总论胚前期发育(受精、卵裂、胚泡形成)的内容中,引发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着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理论基础[10]。
(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1. PBL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PBL模式教学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够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课前发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 课堂上分组自由讨论,形式不拘一格; 课堂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特点,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1]。PBL 教学模式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将成为教学改革的新趋势[12]。
2. 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ed Learning)
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化应用于教育领域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改革,建设适用于本校的在线网络课程[1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逐步开展起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酌盈剂需,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互动的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块,能够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沟通、表达、协作、批判,进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14]。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自由发挥,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有效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
三、创新考试环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工具,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组织胚胎学传统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使得“考前熬一夜,考后全忘光”不良风气盛行。为了端正当前学生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国内外同行积极探索考核模式。如将最终成绩变为试卷成绩、实验成绩及平时成绩之和。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独立制作石蜡切片过程(包括取样、固定标本、冲洗、脱水、包埋、 切片、染色等)的综合表现以及标本完成后对各自切片上的组织特点进行描述的情况进行打分[15]。这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实践基础。期中考试成绩、平时组织胚胎学趣味知识竞赛得分、参加学科知识科技讲座学分等也可纳入平时成绩。理论考试完后,通过对学生试卷进行整体分析,能发现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16]。
四、结语
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么学将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学活动水平、考核方式在改善教学效果上有决定作用。大学生是将来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的接班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使命,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1] 邹仲之,李继承. 组织学与胚胎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李雅娜,白咸勇,时彦,等. 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教学设计探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5,24(05):494 - 497.
[3] 崔亚利,胡满,李占雷,郑世学. 动物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实践探索与思考[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03):95-98.
[4] 刘桂香,白咸勇,刘希琴. 组织学与胚胎学新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医学教育,2005,10(05):25-26.
[5] 郝文婷. 多媒体教学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 信息通信,2015(02):151-152.
[6] 王巧稚,彭柯,曹译心,等.巧妙设计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04),337-338.
[7] 海洋,康慧颖,殷波. 多种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學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0):88-89.
[8] 高岚,刘建春. 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教学法的案例设计探讨[J]. 基础医学教育,2012,14(03):165-167.
[9] 张国权,金迅,李辉,等. 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交叉融合教学改革初探[J]. 基础医学教育,2014,16(09):885-687.
[10] 张国境,金洁,王伟,等. 案例教学法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2):37-39.
[11] 高修卫,于淼,李天娇,等. 医学PBL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创造氛围的比较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5):94-95.
[12] 管冬元,方肇勤. PBL教学法在中医高等院校开展的现状与趋势[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06):279-281.
[13] 曲媛媛,张淼,崔春晓.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的应用研究[J]. 智库时代,2019(37):109-112.
[14] 王巧云,杨茗,周玲,等. 基于“智慧树”平台的药理学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 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0):824-826.
[15] 刘亚,陈雪,魏永敬,等. 石蜡切片常规制片中预防“跳片”的体会[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31(04):468.
[16] 李健,王宏伟,徐廷生,等. 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8下):125-127.
(荐稿人:晏长荣,湖北医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R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1-0137-03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主要研究正常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和人体发生、发育规律的学科[1],是医学、药学及护理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与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具有纽带作用;另一方面为妇产科学、生殖医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2]。
由于组织胚胎学所研究的内容为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且理论知识繁杂抽象、联系范围广、名词术语多,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对于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刚接触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难度更甚,因此,组织胚胎学成了学生感到头疼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已是广大教师关心和研讨的热点。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考试环节等三个方面完善和丰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组织胚胎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中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之一,是医学生学好病理学、生理学、妇产科学、生殖医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关键所在。教师自身的素养、知识面拓展度、专业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
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个人人格魅力:第一,作为组织胚胎学专业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本学科专业知识,更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充实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在信息时代,教师还要具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学的能力,使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第二,多旁听资深教师授课,虚心向资深教师学习教学技巧和经验,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三,积极认真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发自肺腑地喜欢自己,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一)充分应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
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法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发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4]。组织胚胎学侧重于从形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正常的微细结构。形态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中的诸多优势和条件,迎合了在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的有机结合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全空间、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枯燥乏味变为生动形象,抽象变为具体,深奥变为浅易,使得课堂更具有吸引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5]。如将受精、卵裂、胚泡形成、植入、胚层形成及分化、胚体形成全过程制成视频并配有详细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从受精卵到新生个体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6]。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 思维导图教学法
思维导图教学法是利用关键词、数字、图片等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将各知识点的内部联系以立体框架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立体印象,提升记忆力和学习效果[7]。组织胚胎学知识点多,内容较复杂、系统性偏强。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需要准备多页PPT课件才能充分讲授,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不易准确记忆考点。思维导图教学法可将教学内容关键知识点形成独立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关键词的描述,讲述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胚胎发育的过程可制成一張思维导图,图片中可包含受精过程、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胚层分化等关键词,授课老师通过对思维导图中各关键词包含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述,学生可根据关键词进行回顾理解记忆。采用思维导图法,可使学生理解各知识点内部联系,发散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2. 临床病例教学法
组织胚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把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联系,例举典型的临床病例,应用结构和功能去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而且是组织胚胎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主要方式。大学新生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储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宜选择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且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典型病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当代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目的[8]。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3. 多学科联系法
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生理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生殖医学等学科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教师需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应尽量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医学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即形成以点带线或带面的知识框架,经过长期不断地引导,提高各学科间的知识拓展度,使得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知识运用得心应手[9]。如在讲授消化系统胃、肝的组织学结构时,适度联系病理学胃溃疡、肝硬化等内容,正常结构与异常结构对比学习,加深印象。在讲述胚前期发育植入异常时,适度延伸妇产科学中前置胎盘、输卵管妊娠的预防及救治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乐于接受,让学生明确本学科对未来学习和临床工作的意义。 4. 联系学科新进展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将组织胚胎学前沿最新研究成果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负担并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如,将“试管婴儿”、胚胎干细胞的最新研究成果穿插于人体胚胎学总论胚前期发育(受精、卵裂、胚泡形成)的内容中,引发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着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理论基础[10]。
(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1. PBL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PBL模式教学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够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课前发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 课堂上分组自由讨论,形式不拘一格; 课堂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特点,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1]。PBL 教学模式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将成为教学改革的新趋势[12]。
2. 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ed Learning)
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化应用于教育领域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改革,建设适用于本校的在线网络课程[1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逐步开展起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酌盈剂需,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互动的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块,能够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沟通、表达、协作、批判,进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14]。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自由发挥,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有效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
三、创新考试环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工具,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组织胚胎学传统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使得“考前熬一夜,考后全忘光”不良风气盛行。为了端正当前学生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国内外同行积极探索考核模式。如将最终成绩变为试卷成绩、实验成绩及平时成绩之和。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独立制作石蜡切片过程(包括取样、固定标本、冲洗、脱水、包埋、 切片、染色等)的综合表现以及标本完成后对各自切片上的组织特点进行描述的情况进行打分[15]。这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实践基础。期中考试成绩、平时组织胚胎学趣味知识竞赛得分、参加学科知识科技讲座学分等也可纳入平时成绩。理论考试完后,通过对学生试卷进行整体分析,能发现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16]。
四、结语
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么学将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学活动水平、考核方式在改善教学效果上有决定作用。大学生是将来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的接班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使命,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1] 邹仲之,李继承. 组织学与胚胎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李雅娜,白咸勇,时彦,等. 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教学设计探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5,24(05):494 - 497.
[3] 崔亚利,胡满,李占雷,郑世学. 动物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实践探索与思考[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03):95-98.
[4] 刘桂香,白咸勇,刘希琴. 组织学与胚胎学新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医学教育,2005,10(05):25-26.
[5] 郝文婷. 多媒体教学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 信息通信,2015(02):151-152.
[6] 王巧稚,彭柯,曹译心,等.巧妙设计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04),337-338.
[7] 海洋,康慧颖,殷波. 多种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學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0):88-89.
[8] 高岚,刘建春. 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教学法的案例设计探讨[J]. 基础医学教育,2012,14(03):165-167.
[9] 张国权,金迅,李辉,等. 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交叉融合教学改革初探[J]. 基础医学教育,2014,16(09):885-687.
[10] 张国境,金洁,王伟,等. 案例教学法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2):37-39.
[11] 高修卫,于淼,李天娇,等. 医学PBL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创造氛围的比较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5):94-95.
[12] 管冬元,方肇勤. PBL教学法在中医高等院校开展的现状与趋势[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06):279-281.
[13] 曲媛媛,张淼,崔春晓.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的应用研究[J]. 智库时代,2019(37):109-112.
[14] 王巧云,杨茗,周玲,等. 基于“智慧树”平台的药理学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 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0):824-826.
[15] 刘亚,陈雪,魏永敬,等. 石蜡切片常规制片中预防“跳片”的体会[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31(04):468.
[16] 李健,王宏伟,徐廷生,等. 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8下):125-127.
(荐稿人:晏长荣,湖北医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