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视“教学做”为一体,认为以“做”为立足点,以“做”来解决人生。本文将从“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提出开始,深入分析它的基本内涵,剖析“教学做合一”在幼儿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参考,也为儿童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幼儿 教学 运用
  · 【中图分类号】G612
  1. “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提出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行知的早期启蒙教育是“中国式的启蒙教育”。在教育思想上,他吸取了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以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英才教育思想,进而把它运用在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运动中。西方教育家卢梭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对陶行知影响甚大。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应该对儿童实施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从而培养“自然人”。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对他们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再创造,发展了“教学做合一”,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之路。
  2. “教学做合一”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在实践中总结出:“行动生困惑;困惑生疑问;疑问生假 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教学做合一”其实质就是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可是现今的幼儿教育对这种教育理念普遍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就是学,用手干便是做;二是以为教育便是教会学生读书、写字。前者把做、学、教三者独立分开来,使得理论与实际脱节、劳心者与劳力者分离;后者则导致学校教育完全不与实际生活发生联系。而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做”就是要在劳力上劳心,不论是劳力,还是劳心,亦都是“做”,自己有所进步收获便是“学”,在做中若对他人有影响即为“教”。真正的“教学做合一”,是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做”,这样从生活中产生的困难,才是实际的问题,而解决这些困难才是有意义的学问。
  陶行知还认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无忧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却非常痛苦,他主张成人应该给儿童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这就需要人们首先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他主张儿童与成人具有平等的地位,不应把儿童看作低成人一等。其次应该了解儿童的能力和需要,释放出儿童的创造力。大人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动手机会和自由空间,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收到教育,你会发现他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3. “教学做合一”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3.1 以“做”为中心,寓教于乐,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件,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寓教于乐就是把教育寄予在乐趣里,让孩子在乐中玩,玩中学,学中成长。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情景法、游戏法,依据实际生活设计教学活动,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孩子释放天性,从乐中学习,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长期“做”的实践中,使学生形成爱学的优良品质。
  这种在乐中玩——玩中学——学中成长的教学方法,不仅打破了家长“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轉变为“主动式”学习模式,而且还让孩子从“被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能更享受学习的过程,易于感悟生活的真谛。
  3.2 以“做”为中心,源于生活,锻炼孩子动手能力
  假如学的知识与实际有差异,理论与实践有距离,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活,那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陶行知先生说:“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的教育目的正是要造就会用脑指挥手, 手开动脑的手脑健全的人。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最后累积经验与知识,服务于实践,达到“教学做合一”。他也一贯主张教育应该与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做到“在劳力上劳心”,当“做”来源于日常生活时,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手脑相长,增进他们的生活能力,还能使他们通过亲身锻炼更深入地探获真知,体会劳动人民的甘苦,从而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即“教学做合一”,重在合一,贵在实践。
  3.3 以“做”为中心,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总之要“知人善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必然存在各种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及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面对个体差异,要提高教育效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教学中有必要实施因材施教。
  在因材施教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动态,选择适合每个孩子各自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要家长配合,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活动之中,去发现孩子本身的个人魅力,给孩子多一点鼓励、承认和欣赏,少一些责备、反对和打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有爱心的和懂得欣赏的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自在快乐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国凤.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M]. 贵州师范大学,2014.
  [2] 何晓明. 浅谈“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J]. 教学研究,2004.
  [3] 黎惠方. 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07.
  [4] 王雯. 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M]. 华中师范大学,2002.
  [5] 王心蕊. 我国幼儿教育中的政府职能承担研究[M]. 中国地质大学,2013,12.
  [6] 蔡瑞雅. 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动漫情景的创设[J]. 儿童发展研究,2015,01:62-65.
  [7] 王晓萍. 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及在幼儿教育中的现实意义[J]. 美语幼儿园.
其他文献
摘要:受好奇心得驱使,小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小学开展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课就十分必要。然而小学科学课程中并没有对观察实验有任何具体的规定要求,也没有相应的实验设备要求。这就要求在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中,需要针对小学生特点来设计,对观察实验进行较为行之有效的设计。本文将对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字:科学教学,观察实验,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6  一、引言
摘要:图式阅读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的知识与读物中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在已知信息与新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阅读教学既是难点又是侧重点文章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图式理论为工具,针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一些改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应教学策略。  关键词:图式理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学习策略;阅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语文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以实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意义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预习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叶圣陶先生曾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现有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教育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目标教学法这一课题就顺应教育理念被提出来。目标教学研究是为解决初中薄弱环节立题的。从宏观角度来说,目标教学法是在布鲁姆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需求以及教育现状的群众性教育改革实践。从微观上来说,目标教学法是以反馈矫正的手法为辅助围绕教学目标这一核心结合多种教学手法的新教学机制。近几年来,我国在目标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多媒体与小学语文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动力,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小学语文课程是以后学习的重要课程,只有将语文课程学习好才能实现更好的去学习,为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完善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摘要: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解题中的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渗透,理清问题解决思路,优化数学学习.  关键词:分类讨论思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4.6  第一次担任高中数学教学任务,我收获颇多.回顾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体会到了一点——要重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思想,即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教学显然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是一种可以提高人类精神空间的实践活动,应该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提高学生主动精神、形成精神力量及推进主体性发展。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完全离不开人文精神和素养,同时针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和良好的个人发展更离不开人文素养教育。语文属于一种工具性的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依据现代课程理论,结合国际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联系目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设置了必修和选修课程。在必修和选修课中出现了一些知识的重叠,那么如何合理的处理好必修、选修课程中同类知识间的教学关系,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必修和选修课程、同类知识、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教材衔接教学的现状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依据现代课程理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