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普遍的就业指导方法现状表明,当前就业指导中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功利化、独立性、单一化等缺陷,就业指导应该坚持全程化、全员化和个性化,并且把培养与就业指导相融合。“融入”式就业指导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提供了研究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就业指导 培养 融入 实践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法》作了这样的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制定具有社会制约性:其将社会需要作为客观尺度,来培养和塑造正在成长中的新人。实践证明,大学生培养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没有接受合理的就业指导很可能导致培养目标的偏离,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责任。①从这个角度讲,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第一,就业指导目标不明晰,应试指导多于培养指导。大多数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这就造成大多数就业指导人员和接受指导的大学生都把顺利就业,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短视心理、行为严重,重服务、轻教育的情况屡屡出现,把就业指导变成了应付招聘的指导即“应试”指导,②缺少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及职业生涯指导。
第二,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践脱节,就业过程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多就业指导部门与教学培养部门职能过于独立,把教书、育人这一同步的教育过程分割开,教书者只教不育,育人者只育不教。负责学生培养的教师缺乏就业引导意识,而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理论与专业知识不够,难以承担诸如学业设计、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③这就造成了就业指导人员与学校专业教育脱节,不了解专业教学情况,就业指导只能是泛泛而谈,缺乏有效的针对性。专业教育很少融入就业教育,很少将专业知识和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讲授,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有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却不能符合就业实际需要。
第三,就业指导缺乏全程化,阶段式突击更为常见。 就业指导涉及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就业前的突击性指导可以做好的,特别是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是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长期观察、科学分析和逐步改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必须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但是实际上大学的就业指导几乎都是针对毕业年级开设的,缺少从大学新生开始、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全程化就业指导。
第四,大众化培养和指导多于个性化培养和指导。学生对培养方式的需求以及就业指导的需要则会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而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的现实既缺乏对这种差异性的了解和研究,又缺乏差异性指导的方法和实践,更谈不上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不仅影响了学生培养的效果,而且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
“融入”式就业指导工作的要素与实践
笔者认为,应当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用“融入”式方法展开就业指导工作。所谓“融入”式应当包含几个要素:捏合人才培养队伍和就业指导队伍,培养过程中融入就业指导理念,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展开大学生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应当融入到大学培养的整个过程;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融入到就业指导方法实施过程中,使得就业指导真正符合学生需求。因此,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开展“融入”式就业指导,将能够坚持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个性化和育人化,避免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独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价值。
第一,确定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的目标——社会需求获取研究。当前就业市场形势看似严峻,大学生就业率和职业发展成功率依然有待提高,但这决不意味着社会上大学生人才的饱和,造成这种后果的关键因素就是大学的人才培养并不是与多元的社会需求相吻合。社会需求获取研究分为两步:第一,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用人单位及专业教师进行访谈,初步拟定大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目标的框架;第二,根据初定框架编制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获取社会需求,确立大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的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得知,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心理适应能力、基础实践能力、知识扩展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不同单位是有不同需求的,而不同学生则有不同属性,包括目标属性和现状属性。假如每项指数满分为10,可能通过调查得知某同学所规划的人生目标岗位的要求为6~8,而其本人目前的现状仅仅为4,则提高此类别的属性指数则应当作为对其培养和就业指导的目标。这也就为个性化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依据。
第二,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整合教学和管理资源,提高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关联程度,实现全员育人。为实现此项目标,首先应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教学、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教育教学部门,共同开展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针对大学全程四年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划分成五个阶段:专业引导与适应期:主要面向的大学生群体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年级本科生,由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目的为树立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学习与教育期:主要面向的群体为一年级下学期及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专业学习与教育时应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来开展,明确课程的意义所在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相互关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自我认知与规划期:主要面向的群体为二年级下学期及三年级的学生。结合学生从基础教育进入专业教育的现状,通过计算机软件等测试手段,了解学生经过近两年大学生活后的性格特点及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更务实地认识自我、修正人生目标;能力训练与提升期:主要面向的群体为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向学生系统且具体地开展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三年级学习结束后组织实习实践,在实习中将专业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在自己专业相关的一线亲身实践的机会;就业准备与实施期:主要面向的群体为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就业动员等活动结合往届学生的毕业去向向学生介绍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也要通过就业走访等形式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调研,并可以通过在此期间对校友的走访慰问进一步增强“传、帮、带”的纽带,促进人才培养在社会和学校间的良性循环。这五个阶段伴随着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轨迹,这五个阶段不是互相孤立,而是相互关联、不断深化,并且每两个相邻的阶段总会需要一定的重叠和过渡。此外任何阶段都不是由单一的群体(如专家教授、管理人员)来进行的,其需要授课教师、学生教育和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等各个群体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三,根据社会需求目标,建立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培养平台,将就业指导理念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针对专业特点,联系专业的国防特色,笔者所在学院联系多家国民经济骨干企业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合作关系,利用暑假时间组建若干支实习小组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习活动,将学生的培养依托就业单位来开展,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整合了与本学院专业相关的各项大学生科技创新类别活动团队,争取社会企业的支持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基金,形成多方向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国内外各项赛事为平台,以学院软硬件条件为保障,近年来在学生培养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参与这些工作的学生也在就业市场中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笔者所在单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开展“融入”式就业指导,也可以从试点群体中看到其明显效果。在2009年10月进行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中,试点群体的学生通过学习成绩排队、竞赛破格推荐等途径,共计有21%的同学获得了免试资格,而2008年的比例为17%左右;在2009年11月选拔的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和支教团成员的学生中,试点群体的学生入选3人,而2008年仅有1人。在目前正在进行的签约工作中,通过调研了解到,试点群体中已有近80%将行业发展、职业成长前景等作为主要的签约影响因素,而2008年同期进行的调研中,毕业生更看重待遇和工作区域(倾向于大城市)。
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式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研究与实践应当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并根据所面临学生群体的特点(如不同学科背景)不断丰富“融入”的内涵和手段,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进一步吻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注释
①陈宇菲:“试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实意义”,《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12期。
②巴玉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对策”,《文教资料》,2007年第5期。
③马于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及其创新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 培养 融入 实践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法》作了这样的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制定具有社会制约性:其将社会需要作为客观尺度,来培养和塑造正在成长中的新人。实践证明,大学生培养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没有接受合理的就业指导很可能导致培养目标的偏离,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责任。①从这个角度讲,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第一,就业指导目标不明晰,应试指导多于培养指导。大多数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这就造成大多数就业指导人员和接受指导的大学生都把顺利就业,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短视心理、行为严重,重服务、轻教育的情况屡屡出现,把就业指导变成了应付招聘的指导即“应试”指导,②缺少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及职业生涯指导。
第二,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践脱节,就业过程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多就业指导部门与教学培养部门职能过于独立,把教书、育人这一同步的教育过程分割开,教书者只教不育,育人者只育不教。负责学生培养的教师缺乏就业引导意识,而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理论与专业知识不够,难以承担诸如学业设计、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③这就造成了就业指导人员与学校专业教育脱节,不了解专业教学情况,就业指导只能是泛泛而谈,缺乏有效的针对性。专业教育很少融入就业教育,很少将专业知识和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讲授,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有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却不能符合就业实际需要。
第三,就业指导缺乏全程化,阶段式突击更为常见。 就业指导涉及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就业前的突击性指导可以做好的,特别是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是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长期观察、科学分析和逐步改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必须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但是实际上大学的就业指导几乎都是针对毕业年级开设的,缺少从大学新生开始、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全程化就业指导。
第四,大众化培养和指导多于个性化培养和指导。学生对培养方式的需求以及就业指导的需要则会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而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的现实既缺乏对这种差异性的了解和研究,又缺乏差异性指导的方法和实践,更谈不上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不仅影响了学生培养的效果,而且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
“融入”式就业指导工作的要素与实践
笔者认为,应当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用“融入”式方法展开就业指导工作。所谓“融入”式应当包含几个要素:捏合人才培养队伍和就业指导队伍,培养过程中融入就业指导理念,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展开大学生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应当融入到大学培养的整个过程;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融入到就业指导方法实施过程中,使得就业指导真正符合学生需求。因此,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开展“融入”式就业指导,将能够坚持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个性化和育人化,避免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独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价值。
第一,确定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的目标——社会需求获取研究。当前就业市场形势看似严峻,大学生就业率和职业发展成功率依然有待提高,但这决不意味着社会上大学生人才的饱和,造成这种后果的关键因素就是大学的人才培养并不是与多元的社会需求相吻合。社会需求获取研究分为两步:第一,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用人单位及专业教师进行访谈,初步拟定大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目标的框架;第二,根据初定框架编制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获取社会需求,确立大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的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得知,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心理适应能力、基础实践能力、知识扩展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不同单位是有不同需求的,而不同学生则有不同属性,包括目标属性和现状属性。假如每项指数满分为10,可能通过调查得知某同学所规划的人生目标岗位的要求为6~8,而其本人目前的现状仅仅为4,则提高此类别的属性指数则应当作为对其培养和就业指导的目标。这也就为个性化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依据。
第二,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整合教学和管理资源,提高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关联程度,实现全员育人。为实现此项目标,首先应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教学、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教育教学部门,共同开展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针对大学全程四年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划分成五个阶段:专业引导与适应期:主要面向的大学生群体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年级本科生,由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目的为树立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学习与教育期:主要面向的群体为一年级下学期及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专业学习与教育时应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来开展,明确课程的意义所在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相互关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自我认知与规划期:主要面向的群体为二年级下学期及三年级的学生。结合学生从基础教育进入专业教育的现状,通过计算机软件等测试手段,了解学生经过近两年大学生活后的性格特点及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更务实地认识自我、修正人生目标;能力训练与提升期:主要面向的群体为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向学生系统且具体地开展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三年级学习结束后组织实习实践,在实习中将专业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在自己专业相关的一线亲身实践的机会;就业准备与实施期:主要面向的群体为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就业动员等活动结合往届学生的毕业去向向学生介绍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也要通过就业走访等形式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调研,并可以通过在此期间对校友的走访慰问进一步增强“传、帮、带”的纽带,促进人才培养在社会和学校间的良性循环。这五个阶段伴随着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轨迹,这五个阶段不是互相孤立,而是相互关联、不断深化,并且每两个相邻的阶段总会需要一定的重叠和过渡。此外任何阶段都不是由单一的群体(如专家教授、管理人员)来进行的,其需要授课教师、学生教育和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等各个群体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三,根据社会需求目标,建立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培养平台,将就业指导理念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针对专业特点,联系专业的国防特色,笔者所在学院联系多家国民经济骨干企业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合作关系,利用暑假时间组建若干支实习小组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习活动,将学生的培养依托就业单位来开展,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整合了与本学院专业相关的各项大学生科技创新类别活动团队,争取社会企业的支持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基金,形成多方向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国内外各项赛事为平台,以学院软硬件条件为保障,近年来在学生培养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参与这些工作的学生也在就业市场中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笔者所在单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开展“融入”式就业指导,也可以从试点群体中看到其明显效果。在2009年10月进行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中,试点群体的学生通过学习成绩排队、竞赛破格推荐等途径,共计有21%的同学获得了免试资格,而2008年的比例为17%左右;在2009年11月选拔的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和支教团成员的学生中,试点群体的学生入选3人,而2008年仅有1人。在目前正在进行的签约工作中,通过调研了解到,试点群体中已有近80%将行业发展、职业成长前景等作为主要的签约影响因素,而2008年同期进行的调研中,毕业生更看重待遇和工作区域(倾向于大城市)。
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式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研究与实践应当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并根据所面临学生群体的特点(如不同学科背景)不断丰富“融入”的内涵和手段,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进一步吻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注释
①陈宇菲:“试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实意义”,《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12期。
②巴玉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对策”,《文教资料》,2007年第5期。
③马于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及其创新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