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swd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 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启示
  为了让学生更多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活动中的实际作用,我设计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智慧游乐场》。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的游乐活动情景,并将相关的数学问题穿插其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步步闯过关卡,取得胜利。在课堂中,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协作解决问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 和 老师、同学经历、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不时还能提出较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的积极、投入的学习启发了我: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主动去学数学,用数学。
  二、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应用的关键所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2)实践、创新是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一是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课《智慧游乐场》的导入,我将学校门口的景物和公共汽车拍摄下来,制成课件页面。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了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二是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如:在学习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编题,并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三是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一是做一做。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如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時计时法”的互换后,我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中一天的活动情况,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作为教师,应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更加热爱生活。二是找一找,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如在购物是计算一下要多少钱;在玩乐时比较一下多少远近;在家里统计一下家庭开支情况等,都是让数学生活化的体现。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务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兴趣的培养相当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能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证旺盛的精力与敏捷的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积极的、主动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使学生“乐在其中”。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令数学学习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兰福春.初中数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2]马鸣.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刍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3]苏晓阳.初中数学发展性作业设计探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4]张占武.初中数学差生的学习障碍成因分析及转化[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其他文献
本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比较复杂的一些问题,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比较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也就是比较简便地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比较、体会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内在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如何评述历史人物深感困惑,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探索与研究,从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两方面谈一下培养学生历史人物评述能力的具体指导策略。  一、理论阐述历史人物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历史人物,理论指导评述历史人物的能力就至关重要。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事或事迹,很多学生耳熟能详。但涉及到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人 物 时 ,总是茫然失措、无从下手,评价时倾向于照抄课本,缺乏自
书面表达是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在中考中约占总分值的20%左右,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项能充分考查考生对所学的词汇、短语、句型等语言知识的自主运用能力的题型。书面表达的复习不同于其它专项诸如名词、代词等的复习,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广,牵扯的知识面多,所以不易在一两周内通过复习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这并不是说书面表达的复习就没必要了。事实上,通过实践,我发现只要方法得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书面表达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