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诠释的中国外交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550ci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中国》
  【美】亨利·基辛格 著 胡利平等 译
  中信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基辛格的《论中国》中译本,头尾都有点闷,大概是因为分别写古代中国世界观和21世纪中美关系的缘故,而主体部分所描述的中国对外几场战争的决策思路及中美苏三角博弈的过程,却因为作者的研究偏好及亲身参与而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称号绝非虚授,基辛格谈及中国的几代领导人都是赞赏有加。他不时臧否美国前后任政府的政策,却尽可能为中国的出格举动做出合理化的解释。而一个常见解释套路,便是领导人的谋略。例如毛泽东1958年炮击金门是制造苏联支持的假象从而离间美苏,邓小平对越南开战前访美是为了让苏联误以为美国支持而不敢插手干预。这些立论,多是依凭基辛格作为卓越外交官的名誉而为人所信,而不是靠严密的学术论证。
  基辛格离开哈佛教席43年了,这期间他当过官也开过公司。他不是汉学家,用不着掉书袋,所以,你能从他删繁就简的行文中读出历史的脉络感。他引用沈志华、杨奎松等中国学者的研究,并关注胡鞍钢、刘明福等体制中人的言论,足以说明他对中国学界并不陌生。如果说略有意外,那就是他对恭亲王、李鸿章等晚晴外交官的同情论调,有著很强的设身处地感。与此同时,他不吝笔墨地勾画中国皇帝“治夷”的种种小计谋,并将之代入毛泽东对付苏联的招术或自己与中国打交道过程中所受的恩宠,从而把外交史写得像章回小说。
  严格说来,《论中国》并非研究中国的专著,而是基辛格根据切身体会,带有拼盘色彩的随性之作。他对中国现当代政局演变的粗线条概括,只是为了给他醉心的大外交作铺垫。而在大外交框架内,他对朝鲜战争、中印战争的动机解读极具开创性,且将之纳入中国式先发制人心理威慑的理论范畴。对于早年的台海危机、中苏论战,他大肆渲染赫鲁晓夫被毛泽东牵着鼻子走,而对中美关系在此期间的停滞和“文革”的灾难性影响只是一笔带过。
  理解伟人,信奉英雄造时势,是基辛格性格里一以贯之的东西。作为出生在魏玛德国的犹太人,他少年时幸运地躲过了希特勒的迫害,移居美国,后来又参加了美国陆军,开进德国。据说,他至少有13个亲戚被送进了纳粹毒气室,但他所应用的均势理论却淡化意识形态因素,推崇现实主义外交。他的哲学思想深受《西方的没落》作者、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影响,命定论色彩浓厚,但同时他又被美国梦激励着,崇尚伟人创造历史。他本人通过谈判结束了越战,并为此获得诺贝尔奖(获奖是在他秘密访华、打开中国大门两年后)。
  基辛格被中国人记住,是因为他敏锐觉察到1970年代初中国的战略处境恶化,而不顾中国的意识形态“空炮”,最先向北京伸出了友谊之手。他注意到中国领导人之间立场的差别,却以局外人身份超脱于这些当时他还理解不深的利害关系之外。《论中国》详述了中方要求美国积极遏制苏联的措词,以及在这种愿望遇挫后的抱怨情绪。书中也梳理了中国外交方针从“一条线”反苏到“三个世界”理论的演变,并鼓励中方继续冷处理台湾问题。
  书中还流露出基辛格难得的自省意识。他后悔陪福特总统去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会见苏联主席勃列日涅夫,认为是“失策”之举,没能照顾到中国的情绪。
  当然,本书最大的卖点,是基辛格博士与中国历任最高领导人的交往实录,以及对那些领导人在历史关键期各自不同表现的评价。这一去神秘化的努力没有在翻译出版过程中遭到过多的刁难,这应该是中国读者的幸运,也是中国外交学界追赶世界一流水准的契机。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
  【俄】根纳季·亚纳耶夫 著
  胡昊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11月版根纳季·亚纳耶夫,苏维埃联盟国家解体前的苏联第二号人物,苏联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副总统。本书是亚纳耶夫的回忆录,反映了1991年苏联解体前后诡秘险恶的局势,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冷眼观照了各色人物—包括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在那个非常时期的想法及作为。
  《人生的意义》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朱新伟 译
  译林出版社
  2012年11月版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在书中坦承,他不是哲学家,而是以“喜剧演员”的轻松明快的方式来处理“人生的意义”这个崇高主题。书中到处是英国式的幽默和无伤大雅的调侃,但话题却严肃而深沉。
  《中国与中国影像:约翰·
  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
  【英】约翰·汤姆逊 著
  徐家宁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版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是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纪实摄影领域的先驱。1867~1872年间,他的足迹遍布中国,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223幅照片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晚晴中国。
其他文献
如果说,一个方案下去了,有的地方喊吃亏,有的地方没喊,那就是没分公平。都喊吃亏了,喊的程度差不多,那就说明分得极好。    谁节水谁倒霉    《南风窗》:作为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您从1995年起参与“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您一直强调,南水北调势在必行。  王浩: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少到什么份上呢?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2200立方米,北方地区像海河流域人均只有29
当“90后”扑面而来时,一直被视为职场新人的“80后”们终于也开始感慨自己的老去。从走出大学校园那天起,这一代人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创造着新名词:北漂、蚁族、房奴、蜗居……对于更老一代或者更年轻一代来说,这些名词多数时候只是报纸上的标题或者电视剧里的桥段,但对他们来说,却是过去近10年里实实在在的生活。  到今天,他们中的成功者已然提前过上了曾经憧憬的中产生活,房子、车子、话剧、音乐会,还有全球旅行;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全球各地都有民间团体举办各式活动,呼吁民众关爱地球。最值得庆祝的,应是台湾的环境保护团体。今年地球日,12个环保团体与马英九会谈,提出民间环保运动的多项绿色建议,其中最受注目的,是要求政府撤销“国光石化”案。马英九会后宣布,不支持国光石化在彰化县的开发,为台湾民间环保运动的重大胜利。    遍地反国光,永续守台湾  台湾国光石化公司于2005 年提出在云林离岛工业区兴建石化
中国在会前一直希望扮演积极的角色,可是在会议期间面临空前压力,且战且退,最终被迫入穷巷,腹背受敌。对中国而言,哥本哈根可算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外交滑铁卢。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寒气袭人。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第15次缔约方大会,拉开序幕。会场内,人头涌涌,气氛沸腾。会场外,一群身穿醒目红装、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竖立起两米高的绿色CHINA(中国)充气英文字体。他们是来自中国各地环保组织
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与最高目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来,究竟积累了什么样的宝贵经验,取得了什么样的丰硕成果,创造了什么样的辉煌业绩,十八大报告进行了详细深入系统的阐述。  十八大报告再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高高举起,并且第一次提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走自己的路”中“自己的”的多
奥巴马政府如何在亚太推进“再平衡”战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9月16日开始的对日本、中国和新西兰的访问是一个重要看点。因为帕内塔的到访,正值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急转直下之时,美国需要通过展现对日本这个关键盟友的“承诺”来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同时也想避免因过度介入中日领土争端而引发中美对抗。  除了中日钓鱼岛争端,东亚地区俄日北方四岛之争、韩日独岛之争以及南海岛屿争端也是地缘政治热点。这些成因各异
文化一旦只是作为GDP发展的策略,它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物化了,就不再是文化了,近代以来,文化成为经济的奴仆,这是最为悲剧的命运。我们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尽力避免宿命重来。    文明的汇流    《南风窗》:强调党的领导,在各个领域是越来越加强了。  周熙明:是这样的,在我们党校政法部,老师也经常被学员问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根据中国古典的任何学说
20年前的10月3日,两个德国实现统一。随着科尔在莱茵河畔自豪地宣称“德国将为欧洲和世界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世界媒体纷纷预言一个“德国的欧洲”时代的来临。人们还很自然地回忆起1871年德国统一曾给国际体系带来的冲击。相信这次统一也将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带来重要影响。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甚至还曾大胆预言,德国迟早会“回到从前”,追求霸权和发展核武器。  然而,统一以后的
“各位预期的两岸春暖花开,很快就可以实现。”4月13日中午,博鳌金海岸大酒店。在与南方各地50多位台商协会会长餐叙时,萧万长先生向大家报告此前一天举行的“胡萧会”成果,他说,两岸关系正常化后,要展开资金、人才、管理等双向交流,务实而开放。  “坦诚、友善、融洽”的“胡萧会”是1949年以来两岸层级最高的直接接触,外电评论说,这是“过去数十年来所难以想象的事”。萧万长自称这趟博鳌行是“融冰之旅”,那
【英】《经济学人》7月14日  7月8日国际债务市场开始上演一场意想不到的买家罢工事件,使得意大利国债的利率攀升至近10年来最高水平。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世界第三大政府债券发行者,意大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可能性现在无法否认。意大利的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20%,而且该国长期的增长问题至今仍未解决。意大利大约欠了所有欧元区政府债务的1/4。总理贝卢斯科尼和财政部长特雷蒙蒂之间就紧急预算条款的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