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却VS社会进步
《周易蒙引》“卷一上”说:“困乎上者必反下,前既不得,遂其进势必退却也。”现在白领在大城市前既不得,其进势必退却,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白领阶层从大城市的聚集向二三线城市的扩散,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是从“异常”回归到“正常”,是从“畸形”市场回归到“均衡”市场。应该承认,大城市里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较多,吸纳的“白领”也比较多。但是,像非大城市不去的就业、择业观,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来说,都有些不够理性。就业、择业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它不仅涉及到目前的生活质量,还涉及到将来的发展前途;它不仅涉及到一项工作本身的舒服度、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而且涉及到这项工作的职业声望和社会认同;它不仅涉及到个人的选择,而且涉及到社会的需要。在大城市工作,俗称“在上面”,工作倒是舒服,说起来也够体面,但是个人发展机会少,恐怕一辈子也只能当个“兵”。而到中小城市或农村去工作,俗称“在下面”,工作、生活条件也许会差些,职业声望可能也不够高,但是个人的发展空间大,有可能成为领导一方、独挡一面的“官”。
在我看来,现在一些忍受不了大城市生存压力的都市白领,相继出逃移居到二三线城市工作,这不叫“退却”,而是改变策略,战略转移。哪里成长的空间大就到哪里发展,哪里发展的机会多就到哪里工作。白领曲折前进、迂回发展的策略,可以说是深得毛泽东游击战争策略的个中三昧。
个体心理VS社会立场
对于白领来说,还有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即立场问题。到底是站在个体的立场上看问题,还是站在社会的立场上看问题?站在个体立场上看问题,白领阶层从大城市的“退却”只是个人的进退荣辱问题;而站在社会立场上看问题,白领的“撤退”应是白领的“再定位”(replacement)与“战略转移”。这种“再定位”与“战略转移”,对白领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人的发展大体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天禀赋好而机遇也好的人,这种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谓是社会的宠儿;第二种是先天禀赋不好但机遇好的人,这种人虽然先天条件不是太好,但是傻人有傻福;第三种是先天禀赋好但机遇不好的人,这种人基本上属于天嫉英才、怀才不遇的那种;第四种是先天禀赋不好而机遇也不好的人,这种人个人素质不高、又无贵人相助,属于社会的普罗大众。
对于“退却”的白领来说,大部分属于第三种类型的人。虽然他们大部分天资聪慧,但是事业坎坷,往往搭不上事业发展的顺风船。这类人又分为孤芳自赏型和遭人排挤型,好像在与社会的关系整合上出了问题。前一种清高自负,不愿意融入社会;后一种凤凰遭遇群乌排挤,难以融入“社会”,多半是绝对民主与正义缺失的牺牲品,很可能是微观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极有可能是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专政的牺牲品。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前一种“书呆子”式的白领越来越少了,后一种因遭遇种种社会不公而郁郁寡欢的白领则占大多数。
在这种微观人际环境不良的情况下,白领换一下环境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到中小城市发展,因那里人才短缺,白领人士能够受到较高的尊重;在较多沙子的土壤里,添加一些站粘土,会起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而不会像在知识分子成堆的环境里,土壤板结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广大中小城市与老百姓的生活、与人民群众、与社会实际更加贴近,对白领阶层更加需求,白领人士到那里更容易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人才,技术、资金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的流动和转移,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十大趋势之一。发展中地区缺资金、缺技术,关键还是缺人才。白领阶层从广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自由扩散,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能够促进发展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均衡、和谐发展。因此,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白领的战略转移都是一件好事,没有必要赋予其更多悲情的色彩。
倦怠VS新开始
对于白领的“再定位”或“战略转移”,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有一个如何认识与如何对待的态度问题。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要素。对于白领个人,一定要认识到这次再次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喜欢这次再次选择,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再次选择的机会。并且要知道选择是相互的,“选择”同时暗含着“被选择”,“选择”的自由和“被选择”的自由是等价的。白领与其喜欢再次选择,不如实实在在喜欢“被选择者”,尊重“被选择者”,说到底,是他们给白领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白领喜欢和尊重“被选择者”,最根本的就是要认同“被选择者”,热爱“被选择者”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上与“被选择者”和谐共鸣。以实际行动向接纳白领的城市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没有错的。为此,白领们要克服在大城市所形成的职业倦怠,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选择的事业中去。
作为社会,对待白领的理性回归也有一个正确认识与正确对待的问题。社会,最直接的代表是那些白领们选择的“二线”城市。对于这些地方,首先要把“战略转移”的白领当作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要充分利用白领的经验、知识、技术、管理和人文优势,使本地区、本领域、本单位的工作更上一层楼。其他社会成员也应该抱着惜才、爱才的态度对待他们,为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周易蒙引》“卷一上”说:“困乎上者必反下,前既不得,遂其进势必退却也。”现在白领在大城市前既不得,其进势必退却,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白领阶层从大城市的聚集向二三线城市的扩散,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是从“异常”回归到“正常”,是从“畸形”市场回归到“均衡”市场。应该承认,大城市里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较多,吸纳的“白领”也比较多。但是,像非大城市不去的就业、择业观,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来说,都有些不够理性。就业、择业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它不仅涉及到目前的生活质量,还涉及到将来的发展前途;它不仅涉及到一项工作本身的舒服度、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而且涉及到这项工作的职业声望和社会认同;它不仅涉及到个人的选择,而且涉及到社会的需要。在大城市工作,俗称“在上面”,工作倒是舒服,说起来也够体面,但是个人发展机会少,恐怕一辈子也只能当个“兵”。而到中小城市或农村去工作,俗称“在下面”,工作、生活条件也许会差些,职业声望可能也不够高,但是个人的发展空间大,有可能成为领导一方、独挡一面的“官”。
在我看来,现在一些忍受不了大城市生存压力的都市白领,相继出逃移居到二三线城市工作,这不叫“退却”,而是改变策略,战略转移。哪里成长的空间大就到哪里发展,哪里发展的机会多就到哪里工作。白领曲折前进、迂回发展的策略,可以说是深得毛泽东游击战争策略的个中三昧。
个体心理VS社会立场
对于白领来说,还有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即立场问题。到底是站在个体的立场上看问题,还是站在社会的立场上看问题?站在个体立场上看问题,白领阶层从大城市的“退却”只是个人的进退荣辱问题;而站在社会立场上看问题,白领的“撤退”应是白领的“再定位”(replacement)与“战略转移”。这种“再定位”与“战略转移”,对白领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人的发展大体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天禀赋好而机遇也好的人,这种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谓是社会的宠儿;第二种是先天禀赋不好但机遇好的人,这种人虽然先天条件不是太好,但是傻人有傻福;第三种是先天禀赋好但机遇不好的人,这种人基本上属于天嫉英才、怀才不遇的那种;第四种是先天禀赋不好而机遇也不好的人,这种人个人素质不高、又无贵人相助,属于社会的普罗大众。
对于“退却”的白领来说,大部分属于第三种类型的人。虽然他们大部分天资聪慧,但是事业坎坷,往往搭不上事业发展的顺风船。这类人又分为孤芳自赏型和遭人排挤型,好像在与社会的关系整合上出了问题。前一种清高自负,不愿意融入社会;后一种凤凰遭遇群乌排挤,难以融入“社会”,多半是绝对民主与正义缺失的牺牲品,很可能是微观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极有可能是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专政的牺牲品。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前一种“书呆子”式的白领越来越少了,后一种因遭遇种种社会不公而郁郁寡欢的白领则占大多数。
在这种微观人际环境不良的情况下,白领换一下环境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到中小城市发展,因那里人才短缺,白领人士能够受到较高的尊重;在较多沙子的土壤里,添加一些站粘土,会起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而不会像在知识分子成堆的环境里,土壤板结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广大中小城市与老百姓的生活、与人民群众、与社会实际更加贴近,对白领阶层更加需求,白领人士到那里更容易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人才,技术、资金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的流动和转移,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十大趋势之一。发展中地区缺资金、缺技术,关键还是缺人才。白领阶层从广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自由扩散,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能够促进发展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均衡、和谐发展。因此,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白领的战略转移都是一件好事,没有必要赋予其更多悲情的色彩。
倦怠VS新开始
对于白领的“再定位”或“战略转移”,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有一个如何认识与如何对待的态度问题。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要素。对于白领个人,一定要认识到这次再次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喜欢这次再次选择,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再次选择的机会。并且要知道选择是相互的,“选择”同时暗含着“被选择”,“选择”的自由和“被选择”的自由是等价的。白领与其喜欢再次选择,不如实实在在喜欢“被选择者”,尊重“被选择者”,说到底,是他们给白领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白领喜欢和尊重“被选择者”,最根本的就是要认同“被选择者”,热爱“被选择者”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上与“被选择者”和谐共鸣。以实际行动向接纳白领的城市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没有错的。为此,白领们要克服在大城市所形成的职业倦怠,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选择的事业中去。
作为社会,对待白领的理性回归也有一个正确认识与正确对待的问题。社会,最直接的代表是那些白领们选择的“二线”城市。对于这些地方,首先要把“战略转移”的白领当作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要充分利用白领的经验、知识、技术、管理和人文优势,使本地区、本领域、本单位的工作更上一层楼。其他社会成员也应该抱着惜才、爱才的态度对待他们,为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