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互联网 ”背景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wfast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渗入到教学中。在“互联 ”背景下,初中语文的自读课教学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 ”;初中语文;自读课;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的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占到了一定的比例。自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读课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在“互联网 ”背景下,教师要发挥互联网对教学的推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自读课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自读课的作用
  (一)自读课可以增强知识的迁移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具备的迁移能力体现在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当前初中语文的教材将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设为大致相等的比例,教材编写有助于学生将教读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读课的学习中,教读课和自读课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自读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读课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进行自读需要建立在学生自律的基础上,这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消除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积极性不足的弊病。学生进行自读学习是一个自主求知的过程,特别是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学习,会提升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主动进行思考,主动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学生会充分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自读学习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会主动吸收知识,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自读课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读学习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去学习,这是一种学生进行自我创新的过程。在教读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更多的是依靠老师的讲解,老师是主动传授,学生是被动接受。自读学习,实现了学生的自我驱动,自我完成知识的吸收、积累和消化。而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查找自己的不足,主动补齐短板。这种自我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也是有益的。
  二、当前自读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对于自读缺少重视
  部分教师将自读课文改为了教读,认为采用教读的模式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式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由于教学过多地注重教读而对于自读缺少重视,这种教学方式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自读时间被占用了,学生对于语文教读会变得存在依赖性。这种方式还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负担。部分教师主观上认为学生的自读不如教读,但实际上这种方式会引发学生的反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
  (二)没有意识到自读课的重要性
  教师对于自读课文缺少引导,不去主动组织学生完成自读课文的学习,自读课文的效果检查更是难以实现。部分教师对于自读课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自读课文和考试没有关系,自读课文不在考试的范围内,自读课文是闲杂的内容,缺少教学的意义,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没有意识到自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自读课文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重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虽然学生具有自学的意愿,想通过自读增强语文阅读能力,但是由于缺少指导,学生的自读处于无目的、被动地服从教师的安排,学生的自学能力受到了局限。
  (三)对于自读缺少创新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自读课缺少研究,因此对于自读课的教学没有成熟的教学方法。教师对于自读课缺少重视,不注重自读课的内在价值,因此自读课的教学还停留在原有的模式,自读课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和提升。部分教师虽然也进行自读课的研究,但是教学缺少创新,还停留在原有的观念,自读课的设计和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效果难以保证。
  三、“互联网 ”背景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
  (一)“互联网 ”背景下教师的作用
  在“互联网 ”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自读课的教学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我国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很大的弊病,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習的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信息变得共享和开放,教学资源变得多样化,互联网存在多方面的知识,借助互联网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借助互联网可以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学生的自读课学习不必完全依据教师的安排;教师的授课不需要实施“满堂灌”,学生和教师可以实现角色的变化。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适应现有的教学需要。
  自读课的教学要实现创新,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微课资源的多样性,使学生对于自读课可以采用移动学习平台的方式进行,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获取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结合网上的微课内容,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完成自读课的学习,学习内容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有的被动接受改为主动探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自读课的个性化需求。大数据可以准确记录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准确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网上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过程可以实现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研究要实现转变,教学研究要从线下变为线上。互联网拓宽了教学研究方式,比如利用在线直播平台、微信群等可以弥补在原有教学研究中存在的时空上的缺陷,使异地观课和议课成为可能,借助网络直播可以方便看到不同名师的授课方式,并可以实现互动交流。
  (二)“互联网 ”背景下教学的方法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学生可以成为自读课的主角,学生可以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当前,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工具已经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完成相关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师生间的交流不需要面对面也可以随时进行。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网络上的微视频完成相关的学习,借助在线评测可以全面了解学习效果,通过网络可以分析自己的错题,分析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自读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单独的辅导。教师由原来的讲解者变为学生的“服务导师”。在课堂外,学生可以随时学习,不受任何局限。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传统的学习发生了彻底转变。学生可以从原有的被安排和被控制变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资源可以获得更有效的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学生在互联网条件下可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借助WiFi热点和移动终端,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网,可以选择不同教师的课程,而学校通过云教学系统可以消除原有学习中存在的班级壁垒。因此,教师要注重因势利导,采用顺势而为的方法,实现从“教”转变为“导”,做好教学的配角,服务好学生的学习。 自读课堂模式要实现创新,学生要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中心。自读课堂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如何自读”来进行。
  四、“互联网 ”背景下初中语文自读课如何保证效果
  (一)教学课件的设计要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
  互联网课件的内容不能简单化,虽然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但是在语文自读课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依然是引导,角色的变化是不再单单是课程内容的教学者,更多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引者与评价者。教学课件的设计要注意使用效果,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课件要保证内容清晰、形象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所有的知识要点都适合采用移动课堂模式,因而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选择,精心设计课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作移动课件。学生虽然由原来讲台下被动接受的“填鸭”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可以构建出不同特色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但基本的目标却大同小异,有效的教学可以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教师需要借助移动技术实现课堂内容的创新,课堂内容多样的形式可以实现学生知识的强化;课堂内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变多了,可以掌握更具挑战性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
  语文教学包含多项内容,教师要力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也是移动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教师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保证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移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先通过在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如对作者的介绍、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歌的特点等内容,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放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学生就可以全面了解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形式、内容上要生动,提升移动教学的效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语文的基础不是很扎实,但是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对网络充滿了好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结语
  语文自读课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条件下,教师要注重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将互联网和自读课进行有效融合,提升自读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春燕.自读课教学浅议[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4).
  [2] 李晓刚,邓玉彤.自读课:教什么与怎么教[J].中学语文教学,2015(3).
  [3] 赵景慧.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法探究[J].新课程(中学版),2016(12).
  [4] 李晓丹,赵秀芳.初中语文自读课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2017(7).
  [5] 李建民.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
  [6] 王静.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现状与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让我们处处为学生着想,用爱心、用不懈的努力共同托起明天更加灿烂的太阳!  【关键词】学生;天才;爱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每个学生的优质智能各不相同,但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我总是对每位学生怀揣希望,用心去教导、鼓励他们,细心发现并放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优质智能,让他们
【摘要】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发展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精于点拨、巧于指导。而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制约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如何优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人类成长中不可或
【摘要】如今,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当中的渗透已经非常普遍和常见,尤其是微课,在近些年得到了大范围的认可和推广应  用。语文作为一门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知识与素质能力培养相当之重要,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可以显著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实现更加快速、有效的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首先对微课进行了简单的概念介绍,然后主要对微课在小学语文
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提高,发病年龄提前。研究显示 90%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属于排泄障碍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提出基因
【摘要】在中国文化内容中,国学经典融合了古往今来不计其数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犹如璀璨明珠无论历经多少世事沧桑依然闪烁着灿烂光辉。随着近些年国学文化的逐步兴起,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国学、传承经典已成为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为例,旨在从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探讨国学经典如何与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教学;渗透;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课堂情感与文本情感合一是教学中的一种绝佳境界。在这合一的过程中,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的不同个体,通过对话,从“相杂”走向了“相济”,从而达到了审美愉悦、再塑自我的目的。沉睡的文本得以充分激活,获得了无限的生机;零散的内容也得以有机整合,课堂教学焕发了蓬勃的活力。让两种情感合一,可以采取抓“情感线索”、掘“情感泉眼”、想“情感风貌”、吟“情感声韵”的方法。  【关键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