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指头中的认知科学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48291485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文化之间的指算技巧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技巧能够影响认知过程。
  放下你手中的咖啡,只一小会儿。现在,别想太多,用手数到10。
  等数完之后再看看你刚才是怎么数的?先从哪只手开始,左手还是右手?先从哪个手指,是拇指还是小指?会不会是食指?开始数数时,手是呈握拳状还是张开状?
  如果你是个欧洲人,以握拳法开始数数的可能性会很高,而且通常是从左手的拇指开始数起。如果你来自于中东,你可能也会握着拳头数,但会从右手的小指开始计数。
  大多数中国人,以及很多北美人,也会使用上述握拳计数法,但他们的起始手指是食指,而非拇指。日本人通常会张开手,以弯曲小指头的方式开始计数,然后一路数下去。
  在印度,人们单靠一只手就能利用指节数到20是很寻常的事。甚至有报道说,生活在亚马逊地区的Pirah人从来不会用手指去数数。
  在最新一期的《认知》(Cognition)杂志上,来自德国的研究者安德里亚·本德尔(Andrea Bender)和西格哈德·贝尔勒(Sieghard Beller)撰文指出,指算方式中的文化多样性一直被严重低估了。他们认为,通过研究指数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文化如何影响认知过程——尤其是心算。
  手与数字之间存在心理关联,但这种联系并非源于人类用手作为一种计数辅助工具的学习过程。它可以追溯至更为久远的人类进化历程。玛西·本内尔-威尔格(Marcie Penner-Wilger)和迈克尔·安德森(Michael L. Anderson)提出,起初通过进化来表征手指的人类部分大脑一直肩负着表征数字概念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它一直同时履行着两种功能。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表明,当我们执行与数字有关的任务时,与手指感觉相关联的脑区就会被激活,即便我们没有使用手指来辅助完成这些任务,对应的脑区依然会出现相同的状态。研究显示,相比指感稍差的儿童,那些拥有良好指感的儿童更擅长于执行数量性的任务。
  甚至在成人世界,我们在心理上对于数字的空间表征——即所谓的空间数字编码联合效应(SNARC Effect)——与我们计数起始时的那只手之间也存在关联。
  通过对德国手语的研究,我们也发现,我们所使用的手指计数系统的類型会从心理上影响我们表征和处理数字的方式。这也许是因为手指计数有一种区别于书写或口头计数系统的独特属性:它是一种感知运动体验,使身体运动和大脑活动之间形成了直接联系。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双手和数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以及我们处理数字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如何被指数形式所影响,那么这些技巧中的复杂文化多样性究竟有何深意呢?难道它意味着人类思考数字问题的差异性取决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吗?
  有可能正是如此。以欧亚系统为例,它们看上去相当直观:一根手指等同一次计数,大脑会很快理解这一概念。但中国人的指数系统会使用象征性的手势来代表任何比五大的数字,而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则会利用上半身的很多地方来表征数字。诸如此类的象征性姿态必须通过学习掌握,然后根据需要从我们的工作记忆库中提取。虽然这一认知过程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象征性系统却能够应对更为复杂的算术运算。
  这些多样性方面的问题引领我们进入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奇特世界——具身认知是一个多少有些争议性的理论,它认为,除了大脑之外,身体部分在认知过程中也扮演着某种角色。具身认知理论的支持者辩称,人类正是通过将任务外包给身体的其他部分来减少大脑的认知负担,而在相关的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概念中,外包对象甚至延伸到了外在事物。
  手指计数的文化多样性也许会给具身认知理论带来新的启示。不同类型的身体计数方式所导致的神经反馈会对我们理解数字的方式造成影响吗?这一点非常有趣,但我们这些天生就不擅长数学的人也许有理由提出一个更为简单的问题。
  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有些人的数学能力总是高人一等,只是因为他们成长的地方不一般呢?
  本德尔博士否定了这种说法,她指出,手指计数的某些特性正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而即便在特定的文化群体中,其他特性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与此同时,她亦坚信,通过练习不同的指数技巧,我们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的心算水平。虽然这种说法还没有得到实证检验,但也许值得一试。
其他文献
一  几年前访问过一次范冰冰。那时的她,艳名远播,绯闻缠身,神秘魅惑,性感妖娆。她被塑造成了银幕上最经典的蛇蝎美人,在她身上,人们投射了太多的欲望。当时我写道:“她是一个时代的标靶,许许多多的炮弹刀枪都对着她的面孔,因为她站得最高,灯光最亮。”“她是这个时代被谈论得最多的人物,但是关于她的细节,却少得可怜,她无所不在,无处可寻。”  对于她,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第一点是她沉得住气。她身上毫无娇嗲香
期刊
研究生毕业离校时,我去张洋宿舍帮他搬东西。他指着一堆崭新的CFA(注册金融分析师)教材说:那些是我室友们的,他们都已经考过了,你要的话就拿走吧。“过了CFA”,这简直就是高富帅的同义词,于是我问他们工作都签哪了。张洋说投行。我问谁签了投行,张洋说他们都签了投行。我还留意到一个人桌上有厚厚的一摞雜志,是《财经》、《中国改革》那些,足有半人高,显然也是丢掉不要了。如果是我喜欢的书,丢掉总会有些舍不得,
期刊
与时下流行的漫画不一样,乔尔·佩特的作品更发人深省。他的作画线条简单,经常会引用详细的文字说明,他拒绝使用时下流行的电脑作画,坚持自己动笔,他不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廉价的笑点,在他看来,政治漫画并不是娱乐。    对中国人来说,乔尔·佩特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在美国的出版新闻界,他是久负盛名的社论漫画大师。  社论漫画是美国媒体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新闻评论形式,它针砭时事,不吝批评,不仅是报纸言论版
期刊
(九)  又是一个礼拜三,李蔓的自杀过去了一周,贝尔汉姆街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七点多了,大部分居民已经回到家里。居民们陆陆续续把垃圾桶推了出来,摆放在前院靠街道的地方。住在这一带的居民,每一家都有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蓝色的装生活垃圾;黑色的装可回收的废品,比如纸盒、报纸和酒瓶;绿色的装树枝、落叶等植物。每个桶有一米多高,下面带着轮子。平常放在后院或者侧院,等到收垃圾的那一天推到前院由垃圾公司的
期刊
多数人认为,太阳镜的前身与“带有某种治疗效果,或近视镜效果”的眼镜有关。早在3世纪中叶,一种类似今天“单片眼镜(Monocle)或是放大镜”的看物器已被广泛使用。彼时“眼镜”只是一片简单的晶体,最多也只是在一端装上短手柄,方便拿取。眼神不太好的巴黎贵族们,却从不举着眼镜招摇过市,通常,他们只会在私下里使用眼镜。据说,眼镜在英格兰也曾遭遇类似的尴尬,曾有牧师们批判道,佩戴眼镜是对上帝仁慈的挑衅。一位
期刊
韩国翻拍了一部日本医疗题材电视剧《仁医》,今年5月26日在韩国MBC电视台播放,由宋承宪朴敏英主演,目前正在网上遭到痛批。因为不少人认为原版《仁医》是难以超越的高峰。  《仁医》改编自同名漫画,由日本TBS电视台的金牌导演平川雄一郎、山室大辅、川岛龙太郎等人制作。由因《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和《白夜行》跃升一线女演员的绫濑遥,以及实力派男演员大泽隆夫出演。2009年10月播出第一部,2011年4月播出
期刊
“平靓正”是一句常见的南粤口语,跟“价廉物美”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但后者比较像书面语。不同之处在于,“平靓正”的适用范围似乎更为广泛,比如用在人身上,听起来就既自然又顺耳,其中赞美和称心的涵义非常丰沛。  所以,最近本埠媒体娱乐新闻,大赞香港艺人平靓正,与内地电视圈演员标榜的天价片酬相比,纷纷北上淘金的香港一线艺人,片酬仅仅相当于内地的二三线小明星———其义包括三个层面:指的是出演内地电视剧集的演员
期刊
《午夜巴黎》和《雨果》这两部电影的故事,都发生在巴黎,都是导演和作者向他们心仪的文人、艺术家和电影大师致意的、比较个人的作品。  《午夜巴黎》有海明威的身影。 “作者的工作就是告诉述说真相,”影片中,海明威对来自21世纪的主人公——一位在挣扎中的年轻作家,说: “如果故事真实,文字清晰而诚实,那就是一个好的作品。” 巴黎对海明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把这些跟随自己一辈子的巴黎印象描述为《一席流动的
期刊
熟悉佛理小故事的人都知道,老禅师一直很忙,忙着给各种年轻人指导人生。在“一句话毁掉小清新”的浪潮中,禅师说理经受了无数无厘头的挑战,而这次,老禅师在指导人生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爱科学的年轻人……看看知识青年们是如何一句话噎住老禅师的吧!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很爱我的女朋友,她也有很多优点,但是总有几个缺点让我非常讨厌,有什么方法能让她改变?”  禅师浅笑,答:“方法很简单,不过若想我教你,你需先
期刊
一个被亲人、工作、航班同时抛弃的意志消沉的中年男人。一个生活按部就班没有男人缘没有桃花神叨叨寡母傍身的中年发福女人。  在倫敦的熙攘人群中,这两个不如意的中年男女,穿着同样的卡其色风衣,秋风萧瑟,从黑夜走到白昼,不知疲倦。  他们都聊些什么呢?不过是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可笑的梦。那女人的梦,是在西班牙找一所清净的房子,推开窗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写一本可供人在旅途消遣的书。他说,等到那一天,请她欢迎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