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成功冲出重冰区胜利突围

来源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ov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网“雪龙”号1月7日电(记者 张建松) 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雪龙”号成功冲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
  7日整整一天,“雪龙”号都是在密集浮冰区狭小的航道里极其艰难地“转身”,从早上5时左右开始,一直往右前调转船头。由于浮冰太厚,冰上积雪很多,行进十分艰难。
  17时50分左右,“雪龙”号船头刚刚调转到100度左右,在一记有力的破冰力量的冲击下,横亘在前方的一块大浮冰突然裂开,让出一条水道。“雪龙”号迅速穿过这条水道,成功破冰突围。
  “雪龙”号于2013年12月25日在执行科学考察任务的过程中,接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被困的紧急求救信号,日夜兼程、千里驰援,第一个赶到这片密集浮冰区。2014年1月2日,“雪龙”号上的“雪鹰12”直升机成功将俄罗斯被困船只的52名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3日撤离这片密集浮冰区之际,自身却被阻受困。
  连日来,“雪龙”号在南极重冰区受阻被困的消息,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的心。在国家海洋局“雪龙”号脱困应急小组的领导下,“雪龙”号上的全体考察队员和船员团结一心、拼搏奋斗,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一举突破坚冰的重围。
  目前,“雪龙”号正航行在南纬66度45分、东经144度50分的南大洋清水区,海面只有零星浮冰。“雪龙”号以9节的航速轻松地航行在海面上,继续踏上环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征程。
  (选自新华网2014年1月7日,有改动)
  【读有所思】
  你如何看待“雪龙”号援救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却导致自身被阻受困的行为?
其他文献
郑经与穿红色旗袍的迎宾小姐站成一排,让人一看就想笑。他穿半截的休闲裤和大头鞋,佝偻的身材和花白的头发,与高挑挺拔的青春女性形成鲜明的对比。迎宾小姐有点不自在,身子朝他的相反方向侧。他却满不在乎,对人们鄙夷的目光视而不见,眼巴巴地看着进店的客人。  终于,他的眼神一亮,老同学庄小民来了。郑经抢在迎宾小姐前面迎上去。  庄小民奇怪郑经怎么会在这里,这是千禧酒店,郑经的身份和装束不适合这家酒店。他问:“
没有比攀登高塔更能吸引朱耷的了,似乎在任何突兀耸立的建筑物面前,他都会涌起强烈的不可名状的攀登欲望。瘦弱得像一只蚂蚱的朱耷,有着一张后继乏人的脸,骨节过于肥大的四肢,年过三十之后,他的日常表情显得更加郁郁寡欢。然而,一旦接近高塔,或者说一旦获得攀登高塔的机会,不论它是水塔、瞭望塔、纪念塔,还是形形色色的木塔、砖塔等,他的双眼就会刹那间冒出两道可怖的光芒,浑身上下所有零部件顿时被激活了。没等多长时间
1948年11年下旬,东北野战军奉中央军委命令提前入关,与华北我军共同歼灭傅作义集团。东野的85万大军浩荡进关后,右路军(先遣兵团)斩断了傅作义西窜的退路;中路军直逼傅作义的大本营北平;左路军切断了天津、塘沽守军的联系。随后,壮观的天津攻坚战随即展开。“打好入关第一仗!”  北平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古都,天津则是中国北方的工业重镇,党中央为使它们免遭战争破坏,准备首先打下塘沽这个出海口,以迫使平、津的
舒泰刚结婚,万老师就被挤进了死旮旯:“妈,我们想要孩子了,什么时候生,取决于你什么时候退休。”儿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张幂说了,让外人带不放心。网上说有的保姆趁大人不在家虐待孩子,抓起来往地上摔,用针扎,偷喂安眠药。还是自家奶奶带着放心。妈你又干净,又会收拾,就等着你退休了。你什么时候退休,我们什么时候生。你们不是五十岁能内退吗?”  万老师倒吸一口冷气,她还有五年才正式退,快评正高职称了,正在节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机器人吧!机器人并不是所有的表情、动作都像人,但是它能实现人的听觉、触觉、嗅觉和视觉功能,具有人的感应能力,而且还是智能化的。  学校组建了一支机器人训练队,我意外地被选上了!  在第一堂机器人训练课上,老师讲解了许多关于机器人的知识后,便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类似于汽车的机器人。  我拿着这个机器人仔细看了看,机器人的这些零件不就是汽车零件吗?难道机器人就相当于汽车?我百思不得其解。 
推荐人语  项 静:魏伟培的《红雪》以朴素的笔法书写了一次寻人的奇幻旅程。老兵的姐姐濒临死亡,他去军队寻找自己的外甥,这是小说的核心事件,在彼时彼地的混乱中又是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小说自始至终有一种虚妄感。上路与寻找,遇到善良的农夫、狡诈的副官,变换身份的魔幻,救助弱女子而身份被揭穿,原路返回,农夫已经家破人亡。小说以老兵的现实主义视角,描绘了一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家园毁灭、天荒地寒的画面,贯穿
天 湖 之 石  千年的阳光打在千年的石头上  不再是石头 它体内奔腾着千年沉默  千年的春夏秋冬  隐藏经年的遗忘和呐喊  谁的笔掠过天湖  烽火台 古城墙 古藤 巨石  谁的手 独自抚摩 它身体上的绿  抚摩到千年的日月星辰  让人想起一些英雄 忘掉一些伤痛  期许明日的花木山河  天 湖 秩 序  村庄居于山下  古寺隐于山腹  烽火台  占据山顶 最醒目的位置  最高的树长在山坳 最矮的草
門  一些烦恼,在地上打滚,把图案画得越来越   大,  在建立一堵墙,把那扇门堵住;  另一些烦恼,是挺直的,  是排好队的,像领圣饼的  孩子们,逐个走入那扇门。  诗 的 火 源  又一次从书橱里,请出他,  那个一生生活在亚历山大的希腊诗人。  每一次,都将发生第一次时的事。  每一次,随他即刻返回希腊之光,凭借  那简单的语言,就让我忘记别的大师的诗,  忘记所有在燃烧之前要经过的  
作者简介  沈雨晴,女,2001年出生,现居莆田。莆田市作家协会理事。热爱诗与画,诗作刊发于《福建日报》《莆田文学》等。  在岛上我不愿大声说话  我拥有黑暗里最安静的一处  鸟类放低呼吸  电流也沉睡  直到楼那边的夜被吵醒  晚来的船和月  划破的浪的身体  楼那边  旅客推开了山 摘下帽子  帽檐下是夜枭的眼  和一个久不居住的房间  北边的马和南方的云  在一处杂草的燃烧下相遇  这个野花
老家院墙的一侧是一间储物室,里面放置着各种家什。门后的墙上钉着一排钉子,其中就挂着一只金黄色的斗笠。斗笠造型简单,呈倒锥形,正中的凹处刚好容纳一个人头的大小。再从两旁穿过来两条布带系在一起,便可以紧实地将脸庞固定于其下。竹编的斗笠在闽南的田间太寻常了,它们的地位虽不如一只耕犁、一辆水车的意义那么重大,在春夏多雨的南方却是人手一个的必需品。插秧或者收割的农忙时节,女子们早晨出门都会随手捎上它。春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