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名著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艺术瑰宝,小学语文课程承载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名著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有效地开展名著阅读教学,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入手,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切实提高名著阅读的实效性。当前,虽然规定课外阅读量,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浓、方法欠妥当、习惯难于形成。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名著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巧妙布局;引领走进;名著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情感熏啕,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名著比重较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 源,教师要从不同视角给予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阅读感知状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塑造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一、分层阅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找到兴奋点
兴趣是开启学生阅读名著大门的钥匙当前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影视剧了解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通过书籍完整看过这些名著的却很少,对一些外国名著 更是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名著时代久远,在语言理解上有障碍,无法引起共鸣;其次是篇幅过长,字词理解相对困难。所以,面对这些“冷遇”,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他们自觉主动地阅读。
笔者近期有幸观摩学习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因为《红楼梦》古典白话文的特點,学生读起来相当生涩,但同时一旦读通顺后,古典白话文,包括文言文的节奏感很强,听起来又很顺畅。教师用了分层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
分层朗读,化难为易。
课件出示: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读词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名著,其中的语言与今天的的白话文有所区别,不好读。不过,不急!老师这里有一个“望远镜”,我们一起来望一望。请一位同学读红色字。(个别读——齐读)都读准了,大家也看清楚了,这些词是王熙凤的(服饰)描写。
2.读短语
老师这里还有“放大镜”,我们再来瞧一瞧。(男女交叉读)放大了仔细一瞧,我们就瞧见了服饰的造型了。
3.读短句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显微镜,我们再来聚焦看一看。 (还原文本,再读。)
课件出示(全部)——与绿色字连起来读。
金丝八宝/攒珠髻 朝阳五凤/挂珠钗 赤金盘螭/璎珞圈
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 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翡翠撒花/洋皱裙
(自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这样一读,人物的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富贵漂亮、珠光宝气、与众不同)
二、巧妙设计勾起学生阅读欲望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书中搜寻
小学生求知欲强,教师课上勿须把内容讲白、讲透,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更能吊足学生阅读胃口。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堂是这样导入的:
1.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故事,编者在编入课文书中时,拟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伸出手指,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学贵有疑!看看课题
(1)“凤辣子”是谁?
这是一个好问题!谁知道?——“王熙凤”——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导读提示。看导读可以让我们抓住关键信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红楼梦》这本书中总共有900多个人物,而这“凤辣子”“王熙凤”是主要人物,从这可以看出她在这本书中的地位可是了不得。
(2)她为什么叫“凤辣子”?
问得好!谁知道?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纸第二段。——课件出示第二段
“波皮破落户儿”。这是谁给她的评价?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王熙凤性格放纵,不拘小节)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中注释4)。你真会读书。读像《红楼梦》这类古典文学,语言与今天的的白话文有所区别,我们要像他那样借助注释来帮助理解。
教师总结:王熙凤性格放纵,不拘小节。人送外号,读——“凤辣子”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有问题吗?
(3)她们为什么要相见呢?——课件播放微课
咱们还得从荣国府说起……
小结:也就是说黛玉母亲去世,外祖母贾母怜爱这个外孙女,将她接到府中来住。她们是在贾母和众嫡亲们的见证下而第一次见面的。————请同学们再次读课题。
(二)播放影视片断激发阅读兴趣
名著篇幅较长,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有兴趣。课堂上,利用影视形象性,聚焦学生关注点,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如:教《鲁滨孙漂流记》时,试着截取电影中的片段视频,引发学生兴趣。乘势引导学生:鲁滨孙遗落荒岛,遇到什么困难?他都用什么办法解决?是什么支撑着他走过二十八年的孤独之旅?学生就会积极去阅读梗概、精彩片段,继而引发对名著全册的兴趣而认真阅读。
同样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中,老师在领着学生有节奏感读出凤辣子的外貌描写片段后,课件转向视屏播放——凤辣子一声“呵呵呵……”大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手盛装出场。教师精选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片段,教师分不同角色自己配音。真实的场景再现,再加上教师声音艺术的造诣,绘声绘色的展现人物特点,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的关注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在视频播放之后,教师说:“谢谢同学们!刚刚的画面是86版《红楼梦》对这个故事的演绎,里面“凤辣子“的扮演者邓婕说”不是她演得好,而是作者写得好”。如此好文,我们必须细细品味一番。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听见她说了几次话呢?请快速浏览故事,数一数,标一标。“视频的”诱惑“和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一节课的精彩就又激升了一个层次。 (三)以演促读,引发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讲,名著最吸引他的地方,应该是生动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将生动的故事情节临时展现在课堂,比只单单对文发问要更有启发性,更能引发学生的在兴趣的激发下深入思考。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课例中,教师用演绎“携”,来认知生字,并用动作细节来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
教师:在这四次的说话中,有两次是我们看见她“携”着黛玉的手说的,“携”板书“初见”上面)这“携”字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请结合课文来说说选择第几种?——课件出示
——顺势邀请这位同学(扮演王熙凤)携着老师(扮演林黛玉)上台,并朗读这王熙凤第一次携手黛玉说的话。
1.请听第一次携手说的话,边听边想:她这些话是说给谁听的?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一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2.说谁了?(……)
3.置换角色:你就是老祖宗,坐稳坐稳;还有谁?你就是嫡亲的孙女,说你什么了?(看句子,说谁通身的气派像你)既然黛玉是天下标致的人物,你也是——天下标致的人物。我看出来了,你心里呀是乐开了花。刚刚老祖宗在哪呢?老祖宗慢着点,我扶你起来!哎哟,这熙凤夸了外孙女,又夸了嫡亲的孙女,你老人家心情如何呀!(高兴)
4.教师小结:短短几句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开心,这就是一箭——三雕,一石——三鸟。你说她这张嘴可真够——辣!这一箭多雕,八面讨好的话语就是——辣。
5.再听第二次携手说的话,这次老师来演王熙凤:(三个问题快速读,后面重读)。边听边想:你听清楚了什么?
妹妹幾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预设:
6.谁来当当这“王熙凤”。(指名学生来演王熙凤)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画外音”:黛玉感动)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尽管告诉我。(“画外音”:贾母感动)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画外音”:贾府的老婆们动也不敢动)
教师小结:此处的所言所行(板书:语言-行为)让我们毕生难忘!我们不得不说一句:——“够辣了,王熙凤”!
生动的演绎,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己融入角色,不知不觉把自己赋予了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也随之一变,活生生的王熙凤一下子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学生对人物想象的把握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延伸,放宽阅读视野
1.由外到内,因势利导,吸引学生品读原著
名著一般篇幅比较长,长篇巨著很多。有的学生一开始阅读还有几分情趣,读的时间久了,就觉得枯燥无味了。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的目的其实还很简单,品读不会深入,自然就慢慢地兴味索然了。怎么办?在课堂之内,在文本之中引入外围因素,可以大大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堂实例中老师“赤裸裸的诱惑”。
同学们,当你翻开《红楼梦》,书中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人,都对王熙凤有不同的态度和评价。单单对她的“背后称呼”就是五花八门。(幻灯片出示)
——凤辣子。泼皮破落户。凤丫头。猴儿。
师:这是贾母平时对她的称呼。她还有这么些称呼——
师:有人这么叫——(生:凤姐。凤儿。琏二嫂子。琏二奶奶)
有人这么叫——(生:水晶心肝玻璃人儿)
有人这么叫——(生:有名的烈货)
有人这么叫——(生:巡海夜叉)
有人这么叫——(生:夜叉婆)
有人这么叫——(生:醋坛子)
有人这么叫——(生:阎王老婆)
还有人连叫都不敢叫,伸着两个手指头说“这个主儿”……
好玩吧?想知道这些故事吗?——想——欢迎大家组团购买《红楼梦》!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其他人对王熙凤的评价的,读懂了王熙凤,你就读懂了半本的《红楼梦》。
孩子们,课后还可以去看看电视剧,看看影视作品(小戏骨红楼梦),去听听戏曲、听听解说《蒋勋细说红楼梦》,还可以到河北的正定这“荣国府”走一走,梦回大观园,做一回书中的人:王熙凤、贾元春、林黛玉、贾宝玉……去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课堂中,通过这种形式来诱发学生的读书欲望,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一步步地走入名著的殿堂,尽尝知识的甘露。
当然,现代社会,新媒介传递着各种信息,语文教师可利用这些新的媒介来有效地推进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一些“读书时间”“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学生能够从这些栏目中了解名著,甚至聆听专家及学者对名著的分析,从他们的分析中去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甚至教师还可以将名著中的片断与影视剧播放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将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名著的主题、人物和精彩之处。这样的方式,较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由《“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堂教学案例,我们从中可以受到跟深刻启发。引导小学生阅读名著,不是一招一式、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愿景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思考,采取更多更巧的方法科学引导,长期牵手。可以联手家长,协同“作战”。让学生获得长辈的认同,会产生满足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习的自信心,有向更高层次努力的动力;可以注重方法指导,深化文本的精神内涵;可以挖掘精神内涵,感受名著的人文魅力;可以倡导个性阅读,完善学生名著认知体系等。
名著是重要的阅读资源,是千淘万滤出来的精华,是知识的最好给养。小学教师应该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切实有效地开展名著教学工作,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切实提升学生阅读名著的品质。使学生顺利汲取名著中的丰富营养,让名著这一泓清泉,为学生心田的绿色种子提供优良的成长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丽.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M].好家长,2015(20):2.
[3]雷伟凤.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训练策略[M].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119-120.
【关键词】巧妙布局;引领走进;名著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情感熏啕,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名著比重较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 源,教师要从不同视角给予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阅读感知状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塑造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一、分层阅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找到兴奋点
兴趣是开启学生阅读名著大门的钥匙当前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影视剧了解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通过书籍完整看过这些名著的却很少,对一些外国名著 更是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名著时代久远,在语言理解上有障碍,无法引起共鸣;其次是篇幅过长,字词理解相对困难。所以,面对这些“冷遇”,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他们自觉主动地阅读。
笔者近期有幸观摩学习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因为《红楼梦》古典白话文的特點,学生读起来相当生涩,但同时一旦读通顺后,古典白话文,包括文言文的节奏感很强,听起来又很顺畅。教师用了分层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
分层朗读,化难为易。
课件出示: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读词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名著,其中的语言与今天的的白话文有所区别,不好读。不过,不急!老师这里有一个“望远镜”,我们一起来望一望。请一位同学读红色字。(个别读——齐读)都读准了,大家也看清楚了,这些词是王熙凤的(服饰)描写。
2.读短语
老师这里还有“放大镜”,我们再来瞧一瞧。(男女交叉读)放大了仔细一瞧,我们就瞧见了服饰的造型了。
3.读短句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显微镜,我们再来聚焦看一看。 (还原文本,再读。)
课件出示(全部)——与绿色字连起来读。
金丝八宝/攒珠髻 朝阳五凤/挂珠钗 赤金盘螭/璎珞圈
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 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翡翠撒花/洋皱裙
(自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这样一读,人物的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富贵漂亮、珠光宝气、与众不同)
二、巧妙设计勾起学生阅读欲望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书中搜寻
小学生求知欲强,教师课上勿须把内容讲白、讲透,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更能吊足学生阅读胃口。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堂是这样导入的:
1.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故事,编者在编入课文书中时,拟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伸出手指,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学贵有疑!看看课题
(1)“凤辣子”是谁?
这是一个好问题!谁知道?——“王熙凤”——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导读提示。看导读可以让我们抓住关键信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红楼梦》这本书中总共有900多个人物,而这“凤辣子”“王熙凤”是主要人物,从这可以看出她在这本书中的地位可是了不得。
(2)她为什么叫“凤辣子”?
问得好!谁知道?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纸第二段。——课件出示第二段
“波皮破落户儿”。这是谁给她的评价?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王熙凤性格放纵,不拘小节)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中注释4)。你真会读书。读像《红楼梦》这类古典文学,语言与今天的的白话文有所区别,我们要像他那样借助注释来帮助理解。
教师总结:王熙凤性格放纵,不拘小节。人送外号,读——“凤辣子”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有问题吗?
(3)她们为什么要相见呢?——课件播放微课
咱们还得从荣国府说起……
小结:也就是说黛玉母亲去世,外祖母贾母怜爱这个外孙女,将她接到府中来住。她们是在贾母和众嫡亲们的见证下而第一次见面的。————请同学们再次读课题。
(二)播放影视片断激发阅读兴趣
名著篇幅较长,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有兴趣。课堂上,利用影视形象性,聚焦学生关注点,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如:教《鲁滨孙漂流记》时,试着截取电影中的片段视频,引发学生兴趣。乘势引导学生:鲁滨孙遗落荒岛,遇到什么困难?他都用什么办法解决?是什么支撑着他走过二十八年的孤独之旅?学生就会积极去阅读梗概、精彩片段,继而引发对名著全册的兴趣而认真阅读。
同样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中,老师在领着学生有节奏感读出凤辣子的外貌描写片段后,课件转向视屏播放——凤辣子一声“呵呵呵……”大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手盛装出场。教师精选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片段,教师分不同角色自己配音。真实的场景再现,再加上教师声音艺术的造诣,绘声绘色的展现人物特点,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的关注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在视频播放之后,教师说:“谢谢同学们!刚刚的画面是86版《红楼梦》对这个故事的演绎,里面“凤辣子“的扮演者邓婕说”不是她演得好,而是作者写得好”。如此好文,我们必须细细品味一番。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听见她说了几次话呢?请快速浏览故事,数一数,标一标。“视频的”诱惑“和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一节课的精彩就又激升了一个层次。 (三)以演促读,引发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讲,名著最吸引他的地方,应该是生动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将生动的故事情节临时展现在课堂,比只单单对文发问要更有启发性,更能引发学生的在兴趣的激发下深入思考。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课例中,教师用演绎“携”,来认知生字,并用动作细节来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
教师:在这四次的说话中,有两次是我们看见她“携”着黛玉的手说的,“携”板书“初见”上面)这“携”字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请结合课文来说说选择第几种?——课件出示
——顺势邀请这位同学(扮演王熙凤)携着老师(扮演林黛玉)上台,并朗读这王熙凤第一次携手黛玉说的话。
1.请听第一次携手说的话,边听边想:她这些话是说给谁听的?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一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2.说谁了?(……)
3.置换角色:你就是老祖宗,坐稳坐稳;还有谁?你就是嫡亲的孙女,说你什么了?(看句子,说谁通身的气派像你)既然黛玉是天下标致的人物,你也是——天下标致的人物。我看出来了,你心里呀是乐开了花。刚刚老祖宗在哪呢?老祖宗慢着点,我扶你起来!哎哟,这熙凤夸了外孙女,又夸了嫡亲的孙女,你老人家心情如何呀!(高兴)
4.教师小结:短短几句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开心,这就是一箭——三雕,一石——三鸟。你说她这张嘴可真够——辣!这一箭多雕,八面讨好的话语就是——辣。
5.再听第二次携手说的话,这次老师来演王熙凤:(三个问题快速读,后面重读)。边听边想:你听清楚了什么?
妹妹幾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预设:
6.谁来当当这“王熙凤”。(指名学生来演王熙凤)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画外音”:黛玉感动)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尽管告诉我。(“画外音”:贾母感动)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画外音”:贾府的老婆们动也不敢动)
教师小结:此处的所言所行(板书:语言-行为)让我们毕生难忘!我们不得不说一句:——“够辣了,王熙凤”!
生动的演绎,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己融入角色,不知不觉把自己赋予了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也随之一变,活生生的王熙凤一下子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学生对人物想象的把握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延伸,放宽阅读视野
1.由外到内,因势利导,吸引学生品读原著
名著一般篇幅比较长,长篇巨著很多。有的学生一开始阅读还有几分情趣,读的时间久了,就觉得枯燥无味了。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的目的其实还很简单,品读不会深入,自然就慢慢地兴味索然了。怎么办?在课堂之内,在文本之中引入外围因素,可以大大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堂实例中老师“赤裸裸的诱惑”。
同学们,当你翻开《红楼梦》,书中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人,都对王熙凤有不同的态度和评价。单单对她的“背后称呼”就是五花八门。(幻灯片出示)
——凤辣子。泼皮破落户。凤丫头。猴儿。
师:这是贾母平时对她的称呼。她还有这么些称呼——
师:有人这么叫——(生:凤姐。凤儿。琏二嫂子。琏二奶奶)
有人这么叫——(生:水晶心肝玻璃人儿)
有人这么叫——(生:有名的烈货)
有人这么叫——(生:巡海夜叉)
有人这么叫——(生:夜叉婆)
有人这么叫——(生:醋坛子)
有人这么叫——(生:阎王老婆)
还有人连叫都不敢叫,伸着两个手指头说“这个主儿”……
好玩吧?想知道这些故事吗?——想——欢迎大家组团购买《红楼梦》!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其他人对王熙凤的评价的,读懂了王熙凤,你就读懂了半本的《红楼梦》。
孩子们,课后还可以去看看电视剧,看看影视作品(小戏骨红楼梦),去听听戏曲、听听解说《蒋勋细说红楼梦》,还可以到河北的正定这“荣国府”走一走,梦回大观园,做一回书中的人:王熙凤、贾元春、林黛玉、贾宝玉……去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课堂中,通过这种形式来诱发学生的读书欲望,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一步步地走入名著的殿堂,尽尝知识的甘露。
当然,现代社会,新媒介传递着各种信息,语文教师可利用这些新的媒介来有效地推进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一些“读书时间”“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学生能够从这些栏目中了解名著,甚至聆听专家及学者对名著的分析,从他们的分析中去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甚至教师还可以将名著中的片断与影视剧播放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将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名著的主题、人物和精彩之处。这样的方式,较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由《“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堂教学案例,我们从中可以受到跟深刻启发。引导小学生阅读名著,不是一招一式、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愿景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思考,采取更多更巧的方法科学引导,长期牵手。可以联手家长,协同“作战”。让学生获得长辈的认同,会产生满足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习的自信心,有向更高层次努力的动力;可以注重方法指导,深化文本的精神内涵;可以挖掘精神内涵,感受名著的人文魅力;可以倡导个性阅读,完善学生名著认知体系等。
名著是重要的阅读资源,是千淘万滤出来的精华,是知识的最好给养。小学教师应该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切实有效地开展名著教学工作,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切实提升学生阅读名著的品质。使学生顺利汲取名著中的丰富营养,让名著这一泓清泉,为学生心田的绿色种子提供优良的成长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丽.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M].好家长,2015(20):2.
[3]雷伟凤.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训练策略[M].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