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说新语》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近三百年间,上流社会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闻逸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传世名著。同时,《世说新语》作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它的教学价值是值得挖掘的。作为基础性课程的一种拓展,以丰富的选择性、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维度,拓展性课程《世说新语人物漫笔》便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开发出来的。在开发过程中,笔者便在思考:如何让这一课程与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融合起来?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并有耐心地读完这些小古文?如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拓展课上得以提升?我想,让“品”和“赏”更多地代替枯燥的学习是拓展课程建设的突破口。
一、课程例谈
《世说新语》是一部内涵很丰富的书,全书各部分的价值取向并不严格统一,但是如果要以最简单的语言归纳其主要的精神价值所在,可以说它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对尊严、德行、智慧和美的理解与热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能读出一千种不同韵味。读什么?怎么读?“导读课”承载着这一重要使命。
1.细品古人人格之美
《世说新语》记载了许多特立独行的人物和精彩纷呈的故事,读之如行山路,移步换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本专题选取了“方正篇”中的一些故事,通过研习孔融、李膺等人的故事,理解魏晋士人的“德行”,与大家一起感怀古人的人格之美。下面来看教学片段之一:以《小时了了》为例,漫谈人物性格,品析古人人格之美。
师:今天我们学了这篇文章,看到了十岁的孔融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那么你真的就了解孔融了吗?孔融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孔融很有文采,有才华。
生:《孔融让梨》让我知道孔融懂得谦让。
生:孔融全家都被曹操杀害。
师: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呢?(建立阅读期待)
生:因为他的言辞对曹操不敬。
生:我觉得是他直言不讳的性格导致的。
师: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我们不能仅仅看一两件事情,还要多方位地了解他,那么我们再来读读其他关于孔融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孔融这个人物吧……
接下来引导学生再读相关链接,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人物形象的漫谈,再进行集体交流,辩证分析人物性格,感受孔融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一面。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影响当时文人的处世态度、生活情趣、价值观念,对当时文人的性格当然也有着深刻的影响。魏晋人士展现着独特的性格魅力,被称为“魏金风度”,《世说新语》以简约传神的笔触刻画人,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
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便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世说新语人物漫笔》专题二以人物故事为主,引领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批注式阅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做读书笔记”等不同阅读方法,在学习一个个小故事后,感知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魅力,以期对魏晋士人的人格之美有更深的体会。言行高贵、正气浩然、率真旷达、刚正不阿、雅致风流、铮铮铁骨……这些文学形象就像一股清流,滋養、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这既是语文学习的初衷,也是语文学习的精华。
2.细赏古语精妙之处
在魏晋时代的贵族社会里,一个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和风韵,所以《世说新语》对人物的关注也以此为中心,它描绘人物,多从细处着笔,却又往往托意深远,令读者在感到亲切的同时油然生出钦羡。汉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往往是通过人物的比较来定高下、辨是非的,所以《世说新语》描绘人物多用对比方法,借一方为另一方做衬托;受汉末清议及魏晋清谈影响,言谈的机警、隽永和出人意料的趣味为世人所重,《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言谈,自然多妙言俊语,令人心旷神怡。下面来看教学片段之二:以《小时了了》为例细赏语言独到之处,感受文字精妙之处。
师:《小时了了》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大声反复吟咏三遍,然后进行批注,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展示。
生:运用对比手法,孔融在机智应答陈韪的荒谬逻辑时,反唇相讥。
生:结局有意外之趣。
生: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生:孔融十岁与李膺六十岁年龄的对比,反衬孔融的机智形象。
生:语言很简洁精练,却富含哲理。
生: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发人深省。
师小结:同学们都分析得很好,《世说新语》语言简洁精练,几句话就抵得过千言万语,遣词造句皆无精雕细琢的痕迹,但却深入人心,大有四两拨千斤的气魄。请大家课后继续研读其他人物故事,进一步感知《世说新语》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关注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而忽视了语言的魅力。《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等。《世说新语》独特的语言魅力,也是值得老师引领学生驻足欣赏、学习的地方,反复地吟咏则是品味语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二、心得与体会
在指导这次语文拓展课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体会。
1.整合课内外资源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具备无限可开发、可利用的空间。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精心整合教材内容,以课内材料为主,以课外材料为辅,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插入资源,课内课外相互渗透,互相借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融合,提升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是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学生对于《世说新语》的大致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抓住这个契机,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外的相应拓展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2.以结合实际学情为基点
在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始终要明确一点: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学情。“好高骛远”不但达不到课程预期的效果,可能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堂的发展情况,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教师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教师在把握拓展性课程方向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考虑初中学生的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世说新语》这样篇幅短小的古文,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在不断阅读积累的过程中也能逐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本课程立足的根本依据。
3.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一是指导记录的内容。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文章的结构与提纲;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及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二是指导记录的方法,比如:批注笔记,在阅读时使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上做批注。提纲笔记,让学生把读过的内容写成内容提要,或是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理成结构提纲。摘录笔记,如摘录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摘录时要忠于原文,注明出处。心得笔记,即读后感,抓住原文中让自己最感动、感受最深之处,联系自己写出体会。
总而言之,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讲的:“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要激起孩子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这样他们的语文知识与各种能力自然便会累积起来。
一、课程例谈
《世说新语》是一部内涵很丰富的书,全书各部分的价值取向并不严格统一,但是如果要以最简单的语言归纳其主要的精神价值所在,可以说它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对尊严、德行、智慧和美的理解与热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能读出一千种不同韵味。读什么?怎么读?“导读课”承载着这一重要使命。
1.细品古人人格之美
《世说新语》记载了许多特立独行的人物和精彩纷呈的故事,读之如行山路,移步换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本专题选取了“方正篇”中的一些故事,通过研习孔融、李膺等人的故事,理解魏晋士人的“德行”,与大家一起感怀古人的人格之美。下面来看教学片段之一:以《小时了了》为例,漫谈人物性格,品析古人人格之美。
师:今天我们学了这篇文章,看到了十岁的孔融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那么你真的就了解孔融了吗?孔融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孔融很有文采,有才华。
生:《孔融让梨》让我知道孔融懂得谦让。
生:孔融全家都被曹操杀害。
师: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呢?(建立阅读期待)
生:因为他的言辞对曹操不敬。
生:我觉得是他直言不讳的性格导致的。
师: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我们不能仅仅看一两件事情,还要多方位地了解他,那么我们再来读读其他关于孔融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孔融这个人物吧……
接下来引导学生再读相关链接,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人物形象的漫谈,再进行集体交流,辩证分析人物性格,感受孔融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一面。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影响当时文人的处世态度、生活情趣、价值观念,对当时文人的性格当然也有着深刻的影响。魏晋人士展现着独特的性格魅力,被称为“魏金风度”,《世说新语》以简约传神的笔触刻画人,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
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便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世说新语人物漫笔》专题二以人物故事为主,引领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批注式阅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做读书笔记”等不同阅读方法,在学习一个个小故事后,感知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魅力,以期对魏晋士人的人格之美有更深的体会。言行高贵、正气浩然、率真旷达、刚正不阿、雅致风流、铮铮铁骨……这些文学形象就像一股清流,滋養、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这既是语文学习的初衷,也是语文学习的精华。
2.细赏古语精妙之处
在魏晋时代的贵族社会里,一个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和风韵,所以《世说新语》对人物的关注也以此为中心,它描绘人物,多从细处着笔,却又往往托意深远,令读者在感到亲切的同时油然生出钦羡。汉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往往是通过人物的比较来定高下、辨是非的,所以《世说新语》描绘人物多用对比方法,借一方为另一方做衬托;受汉末清议及魏晋清谈影响,言谈的机警、隽永和出人意料的趣味为世人所重,《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言谈,自然多妙言俊语,令人心旷神怡。下面来看教学片段之二:以《小时了了》为例细赏语言独到之处,感受文字精妙之处。
师:《小时了了》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大声反复吟咏三遍,然后进行批注,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展示。
生:运用对比手法,孔融在机智应答陈韪的荒谬逻辑时,反唇相讥。
生:结局有意外之趣。
生: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生:孔融十岁与李膺六十岁年龄的对比,反衬孔融的机智形象。
生:语言很简洁精练,却富含哲理。
生: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发人深省。
师小结:同学们都分析得很好,《世说新语》语言简洁精练,几句话就抵得过千言万语,遣词造句皆无精雕细琢的痕迹,但却深入人心,大有四两拨千斤的气魄。请大家课后继续研读其他人物故事,进一步感知《世说新语》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关注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而忽视了语言的魅力。《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等。《世说新语》独特的语言魅力,也是值得老师引领学生驻足欣赏、学习的地方,反复地吟咏则是品味语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二、心得与体会
在指导这次语文拓展课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体会。
1.整合课内外资源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具备无限可开发、可利用的空间。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精心整合教材内容,以课内材料为主,以课外材料为辅,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插入资源,课内课外相互渗透,互相借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融合,提升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是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学生对于《世说新语》的大致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抓住这个契机,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外的相应拓展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2.以结合实际学情为基点
在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始终要明确一点: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学情。“好高骛远”不但达不到课程预期的效果,可能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堂的发展情况,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教师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教师在把握拓展性课程方向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考虑初中学生的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世说新语》这样篇幅短小的古文,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在不断阅读积累的过程中也能逐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本课程立足的根本依据。
3.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一是指导记录的内容。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文章的结构与提纲;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及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二是指导记录的方法,比如:批注笔记,在阅读时使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上做批注。提纲笔记,让学生把读过的内容写成内容提要,或是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理成结构提纲。摘录笔记,如摘录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摘录时要忠于原文,注明出处。心得笔记,即读后感,抓住原文中让自己最感动、感受最深之处,联系自己写出体会。
总而言之,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讲的:“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要激起孩子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这样他们的语文知识与各种能力自然便会累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