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拓展性课程《世说新语人物漫笔》的导读策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sxdcfvgb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说新语》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近三百年间,上流社会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闻逸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传世名著。同时,《世说新语》作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它的教学价值是值得挖掘的。作为基础性课程的一种拓展,以丰富的选择性、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维度,拓展性课程《世说新语人物漫笔》便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开发出来的。在开发过程中,笔者便在思考:如何让这一课程与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融合起来?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并有耐心地读完这些小古文?如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拓展课上得以提升?我想,让“品”和“赏”更多地代替枯燥的学习是拓展课程建设的突破口。
  一、课程例谈
  《世说新语》是一部内涵很丰富的书,全书各部分的价值取向并不严格统一,但是如果要以最简单的语言归纳其主要的精神价值所在,可以说它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对尊严、德行、智慧和美的理解与热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能读出一千种不同韵味。读什么?怎么读?“导读课”承载着这一重要使命。
  1.细品古人人格之美
  《世说新语》记载了许多特立独行的人物和精彩纷呈的故事,读之如行山路,移步换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本专题选取了“方正篇”中的一些故事,通过研习孔融、李膺等人的故事,理解魏晋士人的“德行”,与大家一起感怀古人的人格之美。下面来看教学片段之一:以《小时了了》为例,漫谈人物性格,品析古人人格之美。
  师:今天我们学了这篇文章,看到了十岁的孔融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那么你真的就了解孔融了吗?孔融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孔融很有文采,有才华。
  生:《孔融让梨》让我知道孔融懂得谦让。
  生:孔融全家都被曹操杀害。
  师: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呢?(建立阅读期待)
  生:因为他的言辞对曹操不敬。
  生:我觉得是他直言不讳的性格导致的。
  师: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我们不能仅仅看一两件事情,还要多方位地了解他,那么我们再来读读其他关于孔融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孔融这个人物吧……
  接下来引导学生再读相关链接,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人物形象的漫谈,再进行集体交流,辩证分析人物性格,感受孔融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一面。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影响当时文人的处世态度、生活情趣、价值观念,对当时文人的性格当然也有着深刻的影响。魏晋人士展现着独特的性格魅力,被称为“魏金风度”,《世说新语》以简约传神的笔触刻画人,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
  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便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世说新语人物漫笔》专题二以人物故事为主,引领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批注式阅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做读书笔记”等不同阅读方法,在学习一个个小故事后,感知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魅力,以期对魏晋士人的人格之美有更深的体会。言行高贵、正气浩然、率真旷达、刚正不阿、雅致风流、铮铮铁骨……这些文学形象就像一股清流,滋養、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这既是语文学习的初衷,也是语文学习的精华。
  2.细赏古语精妙之处
  在魏晋时代的贵族社会里,一个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和风韵,所以《世说新语》对人物的关注也以此为中心,它描绘人物,多从细处着笔,却又往往托意深远,令读者在感到亲切的同时油然生出钦羡。汉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往往是通过人物的比较来定高下、辨是非的,所以《世说新语》描绘人物多用对比方法,借一方为另一方做衬托;受汉末清议及魏晋清谈影响,言谈的机警、隽永和出人意料的趣味为世人所重,《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言谈,自然多妙言俊语,令人心旷神怡。下面来看教学片段之二:以《小时了了》为例细赏语言独到之处,感受文字精妙之处。
  师:《小时了了》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大声反复吟咏三遍,然后进行批注,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展示。
  生:运用对比手法,孔融在机智应答陈韪的荒谬逻辑时,反唇相讥。
  生:结局有意外之趣。
  生: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生:孔融十岁与李膺六十岁年龄的对比,反衬孔融的机智形象。
  生:语言很简洁精练,却富含哲理。
  生: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发人深省。
  师小结:同学们都分析得很好,《世说新语》语言简洁精练,几句话就抵得过千言万语,遣词造句皆无精雕细琢的痕迹,但却深入人心,大有四两拨千斤的气魄。请大家课后继续研读其他人物故事,进一步感知《世说新语》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关注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而忽视了语言的魅力。《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等。《世说新语》独特的语言魅力,也是值得老师引领学生驻足欣赏、学习的地方,反复地吟咏则是品味语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二、心得与体会
  在指导这次语文拓展课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体会。
  1.整合课内外资源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具备无限可开发、可利用的空间。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精心整合教材内容,以课内材料为主,以课外材料为辅,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插入资源,课内课外相互渗透,互相借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融合,提升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是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学生对于《世说新语》的大致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抓住这个契机,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外的相应拓展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2.以结合实际学情为基点
  在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始终要明确一点: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学情。“好高骛远”不但达不到课程预期的效果,可能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堂的发展情况,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教师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教师在把握拓展性课程方向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考虑初中学生的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世说新语》这样篇幅短小的古文,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在不断阅读积累的过程中也能逐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本课程立足的根本依据。
  3.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一是指导记录的内容。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文章的结构与提纲;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及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二是指导记录的方法,比如:批注笔记,在阅读时使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上做批注。提纲笔记,让学生把读过的内容写成内容提要,或是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理成结构提纲。摘录笔记,如摘录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摘录时要忠于原文,注明出处。心得笔记,即读后感,抓住原文中让自己最感动、感受最深之处,联系自己写出体会。
  总而言之,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讲的:“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要激起孩子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这样他们的语文知识与各种能力自然便会累积起来。
其他文献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群体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然而,目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读书少、品
陆游是我国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是对他的赞誉。的确,他在一生中,书写了许多不朽的爱国诗篇。七言绝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即是流传千古的一首。  此诗写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这时,陆游最后一次被罢官,正隐居家乡浙江山阴。当时他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  题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即十一月四日风雨大起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对十一月四日夜晚风雨大起时,诗人“卧”“思”“听”“梦”的具
在写作教学中,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往往只有单一的目标—如何应对考试。与写作能力相关的内容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原因就在于它不能直接迅速地提高作文成绩。教师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忽略对于素材的积累、语言的提炼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杨泉良《学生写作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新课程研究:小学作文教学》2011年5月)。  我认为,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写作实践的宝贵资源,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不仅可
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同学来说,地理课对他们而言是一门全新的科目,培养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地理课的内容是令人感兴趣的,但是宏观广大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学生难以成功地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其成为一门较难学的课程,形成了地理课培养学习兴趣的困难点。我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充分挖掘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抓住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在
[摘 要:在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将会直接影响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发展,这就需要单位有关部门重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事档案中记载了有关干部成长经历以及各项人事信息,在组织安排人员进行调动时,这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关系着人才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人才建设的作用,然后探究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在人才建设方面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师道为尊”,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这样互动的语文课堂,才会创造无限精彩!  一、 积极暗示,引导学生互动  我每接手一个新班,都感觉学生很放不开。他们忽闪着大眼睛,课堂上不敢轻举妄动,静观老师言行。这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阅读”“写作”“识字与写字”一起列为语文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这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向。相比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每单元均安排“综合性学习”,新的部编版教材适当减少了“综合性学习”的数量,由原先的每单元安排1次“综合性学习”到每两单元安排1次,使教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本文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谈谈如何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挖掘散文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散文,又称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主要是为了生活,要在生活中探寻教育。”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借助现实生活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又以语文知识为生活实践提供指导。  一、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概述  1. 教学生活化的概念  教学生活化,即将教学活动的设置和现实生活的情境有机
“怎么说”是写作的一门大学问,“言语形式”是阅读教学的根,发展孩子言语智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语言智能,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的能力。读和写是言语智能的关键能力,因此“向读学写”是培养学生言语智能的一条最佳路径。教材解读,必须开掘文本本体性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  语文教材作为静态文本,承载着两种价值,一是原生性价值,如课文《虎门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