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六感》看心理咨询的原则和会谈技术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blue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片《第六感》中的马尔科姆是一名儿童心理咨询师,他为自己没有治好病人文森而心存愧疚,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他找到了一个症状相似的病人科尔。经过九次心理咨询,科尔的问题终于解决,与此同时,马尔科姆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助人自助。
  一、从《第六感》看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一)来访者自愿原则
  来访者自愿原则要求咨询由来访者发起,来访者有主动求治的愿望。这项原则保证了咨询的良好动机,利于后续咨询工作的开展。另外此项原则还能保护咨询师不给自己增加额外责任。
  咨询师马尔科姆认为科尔和文森有相似的家庭状况;相似的症状表现;相同的心理问题——儿童情绪障碍——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他希望通过治疗科尔以弥补曾在文森身上犯的错误,于是主动找到科尔,但是此时的科尔却将主动提供帮助的马尔科姆拒之门外。可以看到咨询师实际上违背了来访者自愿原则,也就导致了来访者对咨询的阻抗。
  在实际的咨询中,非自愿的咨询也常会出现,例如有家长认为孩子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哄骗或者强行带孩子来接受咨询。这时候咨询师首先要判断谁是真正的来访者。可能有问题的是家长,也可能家长和孩子都存在一些问题。若两者都有问题,那么先考虑将家长纳入咨询,这就需要发掘家长的求助动机。影片中第一次会面时科尔用拉丁语对玩具士兵说“神啊,我自深渊向你哭喊。”这表明科尔极力想摆脱现状而又无能为力。这就是科尔的求助动机。
  (二)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意指咨询师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严格保守来访者的相关资料及咨询过程中的谈话内容,不在治疗室外随便谈论来访者的事情,更不能拿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若是作为教学材料或与同行讨论,可在征得来访者同意后,隐去可能会暴露来访者的重要信息。另外保密原则还有一特殊情况,即来访者有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倾向时,咨询师可向有关人员报告来访者的情况,以便尽可能保证来访者及他人的人身安全。
  影片中马尔科姆就违反了保密原则,他在和妻子共进晚餐时随便谈论起科尔的事情,说他和文森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并且可能受到虐待。
  (三)处理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只解决心理问题而不处理具体现实问题。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来访者成长,使其自立自强,能够独立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就个子高矮而言,如何长高、为什么长不高等是现实问题;个子矮的苦恼等是心理问题。
  科尔的主要问题是情绪问题。他画了一个人拿螺丝刀刺另一个人的画,让老师很生气,并叫来家长开会;他在纸上写下“不让婴儿安静我就宰了你”这样的话,让妈妈感到不安;跟老师说学校以前吊死犯人,没有人相信,大家用异样的目光看他,他被当作怪胎。科尔上一次参加聚会是在一年前,那时候他躲在玩具隧道不敢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再邀请他了。科尔的“怪异行为”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他通过画画,书写,向人讲述来抒发恐惧的情绪。他的恐惧,以及表达恐惧后的不被理解都严重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也让他更封闭。那么马尔科姆是如何处理来访者恐惧情绪的呢?他启发科尔让他认真想为什么那些鬼魂会找上他,他们想做什么。科尔终于顿悟他们其实只是想得到帮助。这可以从科尔几次遇到鬼魂骚扰的场景看出,比如关在地窖里的鬼希望有人放它出去;自杀的妇人对丈夫有很深的怨气,她恨丈夫虐待她;一直呕吐的小女孩被妈妈害死,担心妹妹也要遭她毒手,希望能得到科尔的帮助。影片中鬼魂样子可怖,但他们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危险,他们影射了一种愿望,一种情结。马尔科姆也有自己的情结,他为没有治好十年前的病人文森而愧疚不已,这份愧疚之情挥之不去,才促使他遇到科尔,一心想要治好他。这些情结并不可怕,也不该被忽略。来访者能做的就是倾听他们的讲述,让他们得到疏导。黑暗与光明共同存在,黑暗并不可怕,只要用光明照亮它。弗洛伊德说:当来访者的无意识冲突被引导到意识中来后,来访者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对科尔的咨询,主要需要处理的是他的情绪问题,而不是如何让他看不到鬼魂等等。
  (四)对来访者负责
  对来访者负责要求咨询师以来访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自己或集体的利益。咨询师应秉着为来访者负责的态度,客观分析问题,为对方着想,客观地提供建议。
  当科尔告诉马尔科姆自己能看到鬼魂时,马尔科姆认为科尔存在幻觉、妄想,可能是某种学龄儿童的精神分裂症,必须住院服药。虽然这时的诊断是错误的,但咨询师的这种态度正是为来访者负责的态度。心理咨询有一定的工作范围,咨询师要鉴别出不适合咨询的来访者(如精神分裂症、躯体疾病患者),并作转诊。不能因为将病人转诊会减少收入就勉强做咨询。
  二、从《第六感》看心理咨询中的会谈技术
  (一)尊重
  “尊重是指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来访者平等,把来访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意味着无条件的接纳,既接纳来访者积极、光明的一面,也接纳消极、灰暗的一面;既接纳治疗师喜欢、赞同的一面,也接纳治疗师厌恶、反对的一面。尊重还意味着平等,不因差异批评、指责来访者,不因相貌、身体情况等歧视来访者,不以自己的好恶厚此薄彼。尊重意味着信任,相信来访者有解决问题、改变自我的主观愿望;相信来访者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进行自我调节最终解决自身问题。尊重意味着真诚,治疗师根据咨询关系的情况,诚恳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等。”[1]
  老师看到科尔的画,听到他讲学校以前吊死犯人,有人朝犯人吐口水这种话就会生气,批评他。老师会认为他一直传达负面信息,不符合社会期待,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他是怪胎。而咨询师并不因为他的“怪言怪语”而认为他是怪胎,而是以接纳的态度询问他为什么会画这幅画,吊死犯人的事是从哪里听来的等等。
  在马尔科姆和科尔的第三次会谈中,科尔说自己不和妈妈说任何事,因为他怕妈妈会像其他人一样认为自己是个怪胎。他不想看到别人嘲弄的眼光,好像自己是个傻瓜、怪胎。谈话中医生向科尔表达了尊重和接纳。他说:“你不是怪胎,别相信那些,那都是屁话。”他既不批评科尔和母亲沟通太少,也不把科尔看成怪胎。   (二)支持
  “咨询师通过正强化,真诚地给予对方的适宜行为鼓励和支持的方式减轻来访者的焦虑,促进积极行为的增加。但是需注意当治疗者对来访者作保证或鼓励时,其出发点应当是基于现实的,而非空头支票。”[2]
  马尔科姆启发科尔为什么鬼魂会找上他,他们想干什么。在咨询师的启发下,科尔说是想请自己帮忙。咨询师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让鬼魂离开的方法:倾听他们的倾诉。科尔担心地问:“万一他们不是想找人帮忙呢?万一他们只是想伤害别人呢?”咨询师说他也不能确定,但他会陪在身边。这便是一种支持。正是在咨询师的支持下,晚上鬼魂琪拉出现时,科尔才能鼓起勇气问琪拉是不是有事情找自己。琪拉请科尔帮忙告知父亲自己死亡的真相。咨询师陪科尔参加了琪拉的葬礼,并将录有真相的录像带交给了琪拉的父亲。改变对于来访者来说都是带有冒险性的,此时他们更加需要咨询师的陪伴、支持。科尔第一次大胆尝试帮助鬼魂的时候,马尔科姆一直在旁陪伴,这也是一种支持。这次尝试的顺利进行增加了科尔面对鬼魂的勇气,他不再恐惧,而是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鬼眼以及在周围晃荡的鬼魂了。化妆间里,科尔和烧伤女鬼的温馨谈话正表明了这一点。
  (三)共情
  “共情是体验来访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咨询师应从来访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来访者及其存在的问题。共情不要求必须有与来访者相似的经历感受,但需要治疗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3]
  第八次谈话的时候,咨询师要把科尔转介给别人。这时马尔科姆的家庭正遇到问题,他和妻子已经很多天不说话了,像陌生人一样。并且咨询师怀疑妻子有了外遇。他对科尔说:“我不能做你的医生了,我没有关怀家人,而且我也帮不到你。”(咨询师的第二次自我暴露,真诚表达自己的感受)科尔激动地哭了,说:“只有你能帮到我,不要放弃我。”治疗师和来访者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泪。来访者对咨询师发生了移情,咨询师对来访者发生了反移情。这里的移情、反移情均具有积极作用。移情促进来访者暴露自己的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反移情促进咨询师对来访者更好地共情以了解来访者的感受和实际情况。马尔科姆回到家翻出了治疗文森时的录音带,听到了鬼魂用西班牙语说的“救救我,我不想死。”马尔科姆终于明白了科尔一直以来在恐惧什么,那不是幻觉,不是妄想,科尔对鬼魂心存恐惧,共情产生。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共情,才使得咨询师了解问题的所在,才能给予来访者以启发,才能真正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当马尔科姆问科尔:你觉得鬼魂为什么找上你时,科尔后退了几步,到这里,来访者也产生了被理解的感觉,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自此两个人开始共同探讨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
  结语
  咨询工作通常是助人自助的,咨询师也可以通过咨询获得成长。但作为咨询师一定要对自己有尽可能深的觉察,意识到自己对哪些问题比较敏感,并且尽量避免对来访者造成损害。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88-189,53-55,61-63.
  [2][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4,129-131.
其他文献
近年来,漫威公司在大银幕上俨然成为了超级英雄制造者的代名词。从2008年的《钢铁侠1》到2015年的《蚁人》,漫威电影不断创造着票房神话。在已推出的漫威超级英雄卖座十强中,全球票房共计约83亿美元,其中美国本土票房约为36亿美元,这表明大部分的票房由北美以外的观众贡献。这些超级英雄在全球影迷心目中的认可度,由此可见一斑。  超级英雄电影是近年来影视文化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大多着眼于他们身上闪烁着的夺
2003年,第5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毫不吝啬的将金棕榈大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桂冠,同时授予美国影片《大象》,引发了来自西方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导演格斯·范·桑特凭借颠覆传统的电影语法,反常规的外聚焦式叙事模式,平静而不平凡的讲述了一件校园暴力枪击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 “背影视角”——独特的外聚焦叙事模式  叙事视角即叙述者对故事内容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可以是叙述者也可以
[摘要] 《金陵十三钗》通过电影的画面逼真地描绘了南京大屠杀时期一个小小的故事场面,讲述了一段小小的却感人肺腑的蜕变历程。影片最后行驶在大路上的卡车的背影,是希望,是未来,是生命的延续,是用那么多值得赞美的人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的结果。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影视艺术 牺牲 救赎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7    《金
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消极抗日,掀起反共高潮,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抗战爱国军民。郭沫若义愤填膺,满怀激情创作了话剧《屈原》,借古喻今,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时隔33年后的1975年,香港电影导演鲍方在郭沫若话剧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拍摄电影《屈原》,成为粉碎“四人帮”后第一部在大陆放映的香港电影,同样又引起了强烈反响。但是二人在屈原的形象塑造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军中乐园》是钮承泽执导的一部台湾电影,由阮经天、陈建斌、万茜、陈意涵等两岸知名影星倾情演绎。电影拍摄过程经历了很多波折与争议,但影片一经上映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并且在台北金马影展、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及亚洲电影大奖评选中获得多项提名,陈建斌和万茜凭借这部电影分别荣获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奖。作为釜山电影节的开幕电影,它的票不到三分钟就卖光,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该片的背景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国民党
电影这门被称为“第七艺术”的舶来品与其所依赖的摄影艺术均滥觞于西方,东渐后逐步被国人所接收,而与之密切关联的的话剧艺术也在百年之前由日本传人我国,他的开创者正是被誉为现代艺苑先驱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其传记影片《一轮明月》真实而又凝练的展现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一生。影片辗转多地拍摄,几乎踏遍了他一生的云水足迹,在展现这位传奇人物的心路历程的同时,也在用摄影机“为山河立传”,纪录着祖国的大好河
“看”是视觉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和出发点,而对其的认知也经历了从无意识认同,到有意识反思的转变:对“看”的毋庸置疑的信任,不但体现在日常语言的视觉隐喻中,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西方哲学思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即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视觉中心主义”。然而,随着上个世纪初以摄影为先导的视觉媒体技术的几何级数般发展,影像开始与现实发生脱节,甚至错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视觉中心主义”,就“要确立一种批判的视觉,进
一、叙述视角的双重化  叙述学科,主要研究谁在说、怎么说的问题。当作者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只能叙述出自己身在其中有限的所见所闻便是限知视角;而作者自己隐藏于人物、事件背后,对事件走向了如指掌的,就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即“他说话”。“他说话”一直是传统小说中的正统模式,《在其香居茶馆里》主要采用的就是“他”“方治国”“幺吵吵”等第三人称叙述。这样一来,作为叙述者的“我”,便隐退到幕后,成为一个全知全
[摘要] 尚敬导演的喜剧电影《饭局也疯狂》以“饭局”为题材,通过其惯用的小人物视角对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剑锋直指当下社会盛行的“会所”文化和“饭局”现象。影片中十二个人物来自各行各业,身份迥异,在短短数小时内,大事小情此起彼伏,层层布局拆局,大部分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曾置身其中的那一个“局”。  [关键词] 饭局 功能社会关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
纪录片与电影一样,同属西方舶来品。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中国纪录片浓缩并推进了自身的发展进程,创造了具有独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的艺术形式。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纪录片以其客观真实、易于理解、画面内容饱满的突出优势,成为国家间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传播媒介。跨文化交流学之父爱德华·霍尔认为:“文化是那些深层的、共有的、未被言说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特定文化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