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中物理实验的推进,人们逐渐发现了高中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要进行创新改革。为此,新课标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案: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计算机辅助式教学。
【关键词】实验教学;高中物理;问题;对策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很难发挥作用。许多学校和老师做实验只是为了收集数据和验证理论,把实验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甚至在某些时候,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修改实验数据。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实验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中物理实验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
1、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教师的观念
大多数老师为了高考成绩和升学率总是注意不到学生的需求。大多数老师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考纲如何,却不关心学生的能力,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失去了实验本身该有的意义。
1.2 学生的观念
由于高考中并不会要求亲自动手做实验,因而学生和老师都忽略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只要知道笔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原理、器材、步骤、过程、结论等)即可。
1.3 教学的模式
一般的高中分组实验通常是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然后教师示范一遍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占据了大部分,而学生对实验缺乏了解,只是盲目的完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1.4 教学的成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验教学的意义。有些物理仪器的使用上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但由于缺乏实践,很多都不会使用游标卡尺,不会接电路等。学生获得的只是往往来源于课本,只是死记硬背,机械的背诵代替了实验操作。
2、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设备落后、使用率低、实验室数目少、面积小、实验室建设滞后等。实验管理机制跟不上课程的需要。
2.2 高中物理实验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在现有的教育方式下,物理实验更多是为了高考而存在。
2.3 高中物理实验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般实验先由老师演示,学生根据大纲和课本要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因此,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不够的问题,没有创新训练的机会;有些学校实验条件差,往往只是选几个高考热点实验来做,其它实验则交由老师讲解;有些根本不做实验的学校,实验完全由老师讲述,学生则按照老师的教授的内容去死记硬背。
3、解决方法
3.1 教育理念的更新
3.1.1 对教师的要求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必然趋势。为此,教师要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明白“知识是自己学会的,不是别人教会的,学生的能力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提高,而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1.2 对学生的要求
教学要讲求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使学生成为主要力量。为此,学生应该做到专心致志,不管是什么考试都要有“大将风度”,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荣誉,受得了挫折。其次,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会融会贯通,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最后还要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积极交流,取长补短。
3.1.3 正确运用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通常都采用教学媒体。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现代的媒体教学,都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事实证明,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更可以让学生容易融入课堂,获得知识。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先由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3.2 基础设施的建设
实验室的建设是保障落实物理实验的基本。为此,学校应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物质基础。首先,增加实验室数目,这样可以使每个班级都能够及时的进行实验。其次要完善实验室的管理机制,使实验管理员能够积极地管理维修实验仪器。最后,还要是实验室的资源合理利用,尽可能的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熟悉实验的设置及要求,把注意力转移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上来。其次可以开展兴趣小组,让有意向的同学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创新和研究,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4、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理念,比如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评价方式等。另一方面,高中物理实验也指出了发展的新方向:物理学与经济社会的融合。高中物理老师应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积极分析好当前的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便更好地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水平的进步。在教学中,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要充分各个的优点,取长补短,将它们融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世渭.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何文治.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许靓婷.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实验教学;高中物理;问题;对策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很难发挥作用。许多学校和老师做实验只是为了收集数据和验证理论,把实验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甚至在某些时候,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修改实验数据。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实验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中物理实验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
1、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教师的观念
大多数老师为了高考成绩和升学率总是注意不到学生的需求。大多数老师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考纲如何,却不关心学生的能力,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失去了实验本身该有的意义。
1.2 学生的观念
由于高考中并不会要求亲自动手做实验,因而学生和老师都忽略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只要知道笔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原理、器材、步骤、过程、结论等)即可。
1.3 教学的模式
一般的高中分组实验通常是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然后教师示范一遍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占据了大部分,而学生对实验缺乏了解,只是盲目的完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1.4 教学的成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验教学的意义。有些物理仪器的使用上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但由于缺乏实践,很多都不会使用游标卡尺,不会接电路等。学生获得的只是往往来源于课本,只是死记硬背,机械的背诵代替了实验操作。
2、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设备落后、使用率低、实验室数目少、面积小、实验室建设滞后等。实验管理机制跟不上课程的需要。
2.2 高中物理实验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在现有的教育方式下,物理实验更多是为了高考而存在。
2.3 高中物理实验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般实验先由老师演示,学生根据大纲和课本要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因此,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不够的问题,没有创新训练的机会;有些学校实验条件差,往往只是选几个高考热点实验来做,其它实验则交由老师讲解;有些根本不做实验的学校,实验完全由老师讲述,学生则按照老师的教授的内容去死记硬背。
3、解决方法
3.1 教育理念的更新
3.1.1 对教师的要求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必然趋势。为此,教师要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明白“知识是自己学会的,不是别人教会的,学生的能力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提高,而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1.2 对学生的要求
教学要讲求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使学生成为主要力量。为此,学生应该做到专心致志,不管是什么考试都要有“大将风度”,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荣誉,受得了挫折。其次,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会融会贯通,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最后还要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积极交流,取长补短。
3.1.3 正确运用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通常都采用教学媒体。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现代的媒体教学,都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事实证明,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更可以让学生容易融入课堂,获得知识。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先由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3.2 基础设施的建设
实验室的建设是保障落实物理实验的基本。为此,学校应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物质基础。首先,增加实验室数目,这样可以使每个班级都能够及时的进行实验。其次要完善实验室的管理机制,使实验管理员能够积极地管理维修实验仪器。最后,还要是实验室的资源合理利用,尽可能的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熟悉实验的设置及要求,把注意力转移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上来。其次可以开展兴趣小组,让有意向的同学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创新和研究,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4、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理念,比如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评价方式等。另一方面,高中物理实验也指出了发展的新方向:物理学与经济社会的融合。高中物理老师应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积极分析好当前的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便更好地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水平的进步。在教学中,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要充分各个的优点,取长补短,将它们融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世渭.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何文治.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许靓婷.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