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份“变味”的检讨书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惭愧,为自己的武断感到内疚。第一,当冲突发生时,我完全忽略这里面有没有“认知失调”。第二,在冲突发生时,我没有去想,“问题”到底处在谁身上。作为老师,我们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我们自己有問题,还是学生有问题,都应该以“我信息”为主,少用“你信息”。变“后发式教育”为“前置式教育”,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认知失调;“我信息”;“你信息”;“后发式教育”;“前置式教育”
每当看到那张躺在我办公桌上的“变味”的检讨书,我的心里就五味杂陈,那一行行带有挑衅、指责性的话就像一根根针,扎得我生疼。慢慢的,那个哭得稀里哗啦的小男孩的就浮现在眼前。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愿意当面和他说声对不起。
那是三年前,周一我开完例会,来到教室,还没到下课吃饭时间,看到空荡荡的教室,我怒不可遏!简直是胆大包天,没到时间就去吃饭,胆子也太大了。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揪出那个“始作俑者”。这件事情,肯定有谁带的头,没人带头,教室不会跑得一个不剩。
我抱着坦白从宽的想法,来到教室。目光扫过每一个同学,然后,一字一顿地问:“谁是带头走出教室的那个同学?”我期待着能有同学站出来。但我的希望落空了。然后,一股无名的怒火涌上心头,面对沉默的全班同学,我心生一计,那就是让全班同学投票表决。我自认为这是个万全之策。群众的眼睛时雪亮的。果然,投票的结果都指向了许同学!
一气之下,我当即把许同学叫到办公室。当即,许同学一口否认了他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问题来了,面对凿凿的证据,许同学竟然不承认!我该怎么办?
一气之下,写检讨书!深刻反思!
许同学边哭边写,最后,一份“变味”的检讨书交到我的桌上。检讨书满纸都是控诉,控诉我对他的不信任,控诉我的轻信盲从,控诉我没有实际调查。这件事,最后以我把许同学交到德育处处分而了结。后来,有同学悄悄告诉我,其实那天确实不是许同学第一个走出教室的。只是因为他经常惹事,在加上他确实是前几个出去的同学之一,所以同学们第一反应就是他。静下心来,我仔细思索,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第一,没有给孩子表达、改过的机会。教育者失去了应该有的“宽度”。
教育需要教育者有一种大情怀,大胸襟,这就是教育的“宽度”。教育的惩罚合法律的惩处不同:教育讲究给人机会,留取一个开启良知的机会给迷途的孩子,以唤起他们内心的良知。而法律的惩处是剥夺他人的机会、甚至是权利,从而警戒他。剥夺孩子改过的机会,这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教育者没有广阔的胸怀,没有教育的“宽度”,从而失去教育的“温度”。
第二,没有留心呵护孩子的心灵,让教育失去了“温度”。
教育上的错误如同医院的配方一样,一旦失误,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将是终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处理孩子的事情,我们要慎之又慎。在处理许同学的事情上,我采用了强硬的手段,用强迫他写检讨的方式来解决事情,最后酿成了冤假错案的悲剧。如果处理事情,太“冷峻”,甚至有失偏颇,那么就会刺伤孩子脆弱的心灵,让教育失去应该有的“温度”。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唤醒。用有“温度”的教育行为唤醒人的认知。正如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这种“情感”和“爱”就是教育的“温度”。在处理这个事情的过程中,看着因委屈而痛哭流涕的许同学,我没有深入调查,没有呵护孩子的敏感的自尊。很多事实证明,只有从爱出发,才能真正挽救那些走错路的孩子。伤害只能使他们破罐子破摔,结果往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第三,当冲突发生时,我完全忽略这里面有没有“认知失调”。
人在冲动时,是最不冷静的。第一反应都应该是别人的错,然后就找出各种观点来证明别人是错误的,自己是对的。这在心理学上叫“认知失调”。就是说当我们自认为自己做的事是合理的。当我们在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在这件事情中,气急败坏的我一看到同学们不记名的投票许同学最高,再加上他平时小毛小病不断,于是就先入为主的认为第一个冲出教室的就是他了。所以,听不进许同学的任何解释。这时,所有的解释都变成了辩解。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班主任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作为老师,我们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我们自己有问题,还是学生有问题,都应该以“我信息”为主,少用“你信息”。
“你信息”是指以“你”字开头或者包含“你”字,以“你”字为导向,矛头直指学生。而“我信息”则包含四个部分内容:对错误行为的描述,二是说出自己的感受,三是表明这种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四是表明自己的立场。
我们在不断的运用“我信息”的过程中,你的负面情绪得到了消解。不良情绪在表述的过程中得到了释放。
第二,变“后发式教育”为“前置式教育”,防患于未然。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后发思维。也就是说我们总是沿着问题的方向,往前走。例如,当有学生打架了问题,我们才找到他,苦口婆心的对他进行教育。对他讲打架的危害,伤人伤己。对他进行所谓的情感教育,危险意识教育。甚至还会找出很多打架之后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打架问题面前,我们“这一个”班主任往往有些有心无力,因为事情已经发生,错误已经铸成。如果要解决,也是事后修补。这种“找方法”的思维就是往前走,是后发。教育的方式也是一种“后发式教育”。如果我们思考:打架为什么会发生?(诚然,您可以用学生本性不好,脾气比较暴躁来解释。)打架发生之前我们班主任干什么去了。我们班主任不能只做“马后炮”,做事后“诸葛亮”,更要防患于未然。将事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打架这件事。如果我们能在事先洞察哪些同学有暴力倾向,做事比较极端,经常对他进行开导,也许打架就可以避免了。将思维的目光转向之前,就是逆向思维,或者叫前置性思维。前置性思维将解决问题的发生因素作为研究点,规避发生的根源性可能,“前置式教育”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当然,解决班主任和学生冲突的方法千万条,无论是哪一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作者简介:周碧玉,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关键词:认知失调;“我信息”;“你信息”;“后发式教育”;“前置式教育”
每当看到那张躺在我办公桌上的“变味”的检讨书,我的心里就五味杂陈,那一行行带有挑衅、指责性的话就像一根根针,扎得我生疼。慢慢的,那个哭得稀里哗啦的小男孩的就浮现在眼前。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愿意当面和他说声对不起。
那是三年前,周一我开完例会,来到教室,还没到下课吃饭时间,看到空荡荡的教室,我怒不可遏!简直是胆大包天,没到时间就去吃饭,胆子也太大了。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揪出那个“始作俑者”。这件事情,肯定有谁带的头,没人带头,教室不会跑得一个不剩。
我抱着坦白从宽的想法,来到教室。目光扫过每一个同学,然后,一字一顿地问:“谁是带头走出教室的那个同学?”我期待着能有同学站出来。但我的希望落空了。然后,一股无名的怒火涌上心头,面对沉默的全班同学,我心生一计,那就是让全班同学投票表决。我自认为这是个万全之策。群众的眼睛时雪亮的。果然,投票的结果都指向了许同学!
一气之下,我当即把许同学叫到办公室。当即,许同学一口否认了他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问题来了,面对凿凿的证据,许同学竟然不承认!我该怎么办?
一气之下,写检讨书!深刻反思!
许同学边哭边写,最后,一份“变味”的检讨书交到我的桌上。检讨书满纸都是控诉,控诉我对他的不信任,控诉我的轻信盲从,控诉我没有实际调查。这件事,最后以我把许同学交到德育处处分而了结。后来,有同学悄悄告诉我,其实那天确实不是许同学第一个走出教室的。只是因为他经常惹事,在加上他确实是前几个出去的同学之一,所以同学们第一反应就是他。静下心来,我仔细思索,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第一,没有给孩子表达、改过的机会。教育者失去了应该有的“宽度”。
教育需要教育者有一种大情怀,大胸襟,这就是教育的“宽度”。教育的惩罚合法律的惩处不同:教育讲究给人机会,留取一个开启良知的机会给迷途的孩子,以唤起他们内心的良知。而法律的惩处是剥夺他人的机会、甚至是权利,从而警戒他。剥夺孩子改过的机会,这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教育者没有广阔的胸怀,没有教育的“宽度”,从而失去教育的“温度”。
第二,没有留心呵护孩子的心灵,让教育失去了“温度”。
教育上的错误如同医院的配方一样,一旦失误,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将是终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处理孩子的事情,我们要慎之又慎。在处理许同学的事情上,我采用了强硬的手段,用强迫他写检讨的方式来解决事情,最后酿成了冤假错案的悲剧。如果处理事情,太“冷峻”,甚至有失偏颇,那么就会刺伤孩子脆弱的心灵,让教育失去应该有的“温度”。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唤醒。用有“温度”的教育行为唤醒人的认知。正如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这种“情感”和“爱”就是教育的“温度”。在处理这个事情的过程中,看着因委屈而痛哭流涕的许同学,我没有深入调查,没有呵护孩子的敏感的自尊。很多事实证明,只有从爱出发,才能真正挽救那些走错路的孩子。伤害只能使他们破罐子破摔,结果往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第三,当冲突发生时,我完全忽略这里面有没有“认知失调”。
人在冲动时,是最不冷静的。第一反应都应该是别人的错,然后就找出各种观点来证明别人是错误的,自己是对的。这在心理学上叫“认知失调”。就是说当我们自认为自己做的事是合理的。当我们在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在这件事情中,气急败坏的我一看到同学们不记名的投票许同学最高,再加上他平时小毛小病不断,于是就先入为主的认为第一个冲出教室的就是他了。所以,听不进许同学的任何解释。这时,所有的解释都变成了辩解。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班主任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作为老师,我们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我们自己有问题,还是学生有问题,都应该以“我信息”为主,少用“你信息”。
“你信息”是指以“你”字开头或者包含“你”字,以“你”字为导向,矛头直指学生。而“我信息”则包含四个部分内容:对错误行为的描述,二是说出自己的感受,三是表明这种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四是表明自己的立场。
我们在不断的运用“我信息”的过程中,你的负面情绪得到了消解。不良情绪在表述的过程中得到了释放。
第二,变“后发式教育”为“前置式教育”,防患于未然。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后发思维。也就是说我们总是沿着问题的方向,往前走。例如,当有学生打架了问题,我们才找到他,苦口婆心的对他进行教育。对他讲打架的危害,伤人伤己。对他进行所谓的情感教育,危险意识教育。甚至还会找出很多打架之后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打架问题面前,我们“这一个”班主任往往有些有心无力,因为事情已经发生,错误已经铸成。如果要解决,也是事后修补。这种“找方法”的思维就是往前走,是后发。教育的方式也是一种“后发式教育”。如果我们思考:打架为什么会发生?(诚然,您可以用学生本性不好,脾气比较暴躁来解释。)打架发生之前我们班主任干什么去了。我们班主任不能只做“马后炮”,做事后“诸葛亮”,更要防患于未然。将事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打架这件事。如果我们能在事先洞察哪些同学有暴力倾向,做事比较极端,经常对他进行开导,也许打架就可以避免了。将思维的目光转向之前,就是逆向思维,或者叫前置性思维。前置性思维将解决问题的发生因素作为研究点,规避发生的根源性可能,“前置式教育”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当然,解决班主任和学生冲突的方法千万条,无论是哪一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作者简介:周碧玉,张家港市崇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