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川汇流——省辖市时期(1955—1983)
【使命】
1954年6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西南局被撤消,重庆市与四川省合并,重庆开始步入省辖市时期。其间,重庆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等历史使命,初步奠定了重庆现代工业基础。
这一时期,重庆的建设有三大亮点。
“一五”(1953-1957)建设时期:经过五年建设,重庆工业建设规模扩大,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基本形成;市政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线建设”时期:从1964年开始的全国“三线建设”,对重庆的工业经济、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使重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制造基地之一,更使这座城市一跃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现代工业城市。
改革开始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重庆迅速走出低谷,阔步迈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79年,重庆宣布实行对外开放。1982年,重庆颁发第一批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市场逐渐对民营资本敞开大门。从此,重庆的对内对外开放翻开新篇章。
1964年,全国“三线建设”拉开帷幕。在当年9月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明确要求,把重庆作为全国“三线”三个重点建设基地之一,提出“用三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把重庆地区,包括从綦江到鄂西的长江上游地区,以重钢为原材料基地,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在“三线建设”期间,全国700多个转移项目中,有200多个西迁重庆。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到1966年,涉及中央15个部的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迁到重庆地区,内迁职工达4万多人。
对于重庆的“三线”人来说,1970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八家企业进行军品大会战的场景,是一段抹不掉的记忆。
“100高”(100毫米高炮)大会战,是重庆“三线建设”中值得浓墨重彩描写的一笔。
■ 代号“101”
重庆有着得天独厚的兵器工业生产优势。在四十多年前,承担“三线建设”选址重任的专家们,无不被重庆的自然条件所吸引。
1964年,原四川庆岩机械厂、四川红泉仪表厂、重庆渝州齿轮厂、重庆庆江机器厂、重庆平山机械厂、四川红山铸造厂、重庆铸钢厂、重庆青江机械厂八个厂,按照“小、专、新、协”的原则,靠山、近水、分散、隐蔽在南川、万盛、綦江、江津等地的一些夹皮沟里。
这些工厂中的大部分建设者,都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区,他们怀着保卫祖国、强大祖国的伟大理想,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来到崇山峻岭中。
1969年3月20日,毛主席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部队,担负重庆地区高炮基建任务,这对重庆的“三线”建设者来说,无疑是个神圣的使命。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有关方面决定把重庆地区生产的100毫米高炮命名为“320”。上级要求,1970年7月1日投产,10月1日必须打响。因此,这项任务的代号就叫“101”。
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位于重庆南线片区的原四川庆岩机械厂等八个“三线”企业头上。
■ 会战“100高”
任务被分解到各家企业头上——平山厂负责炮身,红泉厂负责传动器,铸钢厂负责铸造,庆江厂负责总装,其他厂各有不同的分工。
最近,笔者来到原庆岩机械厂三车间。在“100高”大会战期间,“100高”的防弹板等部件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当时庆岩机械厂分到的试制产品,大部分是车底部分,按常规,这些模具需要三个月才能试制出来,生产出模具后,还要三试三定,周期至少要半年多。
当时,兵工局一位领导了解情况后,要求堅决想办法提前工期。八个厂的领导们,被临时召集在一间锅炉房开会。这位局领导鼓励大家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我也相信南线片区的干部职工,一定能够发扬军工战士的精神,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出来!
时任平山厂党委书记的老军工黄焕章回忆起那段日子,十分感触:“在大会战中,我们的脑子里想的全是工作,干活也不计报酬。一车间有一个叫‘刘烤娃’的职工,为了完成任务,把铺盖卷背进车间,晚上就在车床前睡觉。”
为了完成任务,当时的五机部二局生产处一位姓郭的处长,一直在渝州齿轮厂指挥。看着工人们凭着一股拼劲,硬是“抠”出了两门样机炮,这位处长感慨地说:“连毛坯都没有,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能把样机抠出来,真不简单!”
8月的一天,酷暑难熬。原铸钢厂的101工房内一片欢腾。经过60个昼夜奋战,他们自制的土钢炉,正式通电炼钢!次日清晨,出钢的钟声敲响,第一炉钢水浇出第一批100毫米高炮的铸钢件!
■ “打响了!”
1970年9月29日,100毫米高炮生产组装成功庆典大会,在原庆江厂隆重召开!
上午11时许,在时任厂长李中有的组织下,大家迅速做好射击前的准备工作。军管会主任金奇向部队首长报告,首长同意发射,姜地洪等六名炮手动作敏捷地推弹上膛,按下电钮。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划破长空,直落对面山间爆炸。
顿时,观望的群众情绪激动,齐声高呼:“打响了!”
接着连发三发无引信实弹,炮弹均击中目标,性能达到要求。
黄焕章告诉笔者:“八个厂干一个产品,‘100’高会战的成功,协作精神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00高”大会战,是重庆南线片区八厂第一次大协作的战斗,也是对南线片区军品生产能力的一次大检阅。
而今,“100高”大会战已载入史册,但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 永恒的记忆
岁月流逝,故事还在这几家企业身上延续。
截至1980年,包括“100高”会战企业在内,“三线”新建企业加上原有兵工厂,重庆地区拥有38个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固定资产产值达18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总值的20%,奠定了重庆工业的基础。经过十余年的“三线建设”,重庆最终形成了门类完备程度全国排名第一的工业生产体系,迅速跻身于全国六大工业城市之列。
企业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全国“三线”企业全面调整改造的洪流中,上述参加“100高”会战的八个“三线”厂陆续向重庆近郊转移,拉开了调整改造的序幕。到2000年,这八个厂加上重庆双溪机械厂终于“九九归一”,组建成我国最大的“三线”合并企业——重庆大江工业集团。
同这几家“三线”企业一样,重庆一大批“三线”企业在历经坎坷之后,重新焕发生机:如当年的西南铝加工厂已发展为现在的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国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的综合性特大型铝业加工企业;由川仪厂蜕变而来的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三大仪器仪表基地之一;四川维尼纶厂的甲醇、聚乙烯醇等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为全国之最……“三线”企业的贡献,必将成为重庆工业永恒的记忆!
【使命】
1954年6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西南局被撤消,重庆市与四川省合并,重庆开始步入省辖市时期。其间,重庆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等历史使命,初步奠定了重庆现代工业基础。
这一时期,重庆的建设有三大亮点。
“一五”(1953-1957)建设时期:经过五年建设,重庆工业建设规模扩大,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基本形成;市政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线建设”时期:从1964年开始的全国“三线建设”,对重庆的工业经济、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使重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制造基地之一,更使这座城市一跃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现代工业城市。
改革开始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重庆迅速走出低谷,阔步迈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79年,重庆宣布实行对外开放。1982年,重庆颁发第一批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市场逐渐对民营资本敞开大门。从此,重庆的对内对外开放翻开新篇章。
1964年,全国“三线建设”拉开帷幕。在当年9月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明确要求,把重庆作为全国“三线”三个重点建设基地之一,提出“用三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把重庆地区,包括从綦江到鄂西的长江上游地区,以重钢为原材料基地,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在“三线建设”期间,全国700多个转移项目中,有200多个西迁重庆。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到1966年,涉及中央15个部的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迁到重庆地区,内迁职工达4万多人。
对于重庆的“三线”人来说,1970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八家企业进行军品大会战的场景,是一段抹不掉的记忆。
“100高”(100毫米高炮)大会战,是重庆“三线建设”中值得浓墨重彩描写的一笔。
■ 代号“101”
重庆有着得天独厚的兵器工业生产优势。在四十多年前,承担“三线建设”选址重任的专家们,无不被重庆的自然条件所吸引。
1964年,原四川庆岩机械厂、四川红泉仪表厂、重庆渝州齿轮厂、重庆庆江机器厂、重庆平山机械厂、四川红山铸造厂、重庆铸钢厂、重庆青江机械厂八个厂,按照“小、专、新、协”的原则,靠山、近水、分散、隐蔽在南川、万盛、綦江、江津等地的一些夹皮沟里。
这些工厂中的大部分建设者,都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区,他们怀着保卫祖国、强大祖国的伟大理想,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来到崇山峻岭中。
1969年3月20日,毛主席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部队,担负重庆地区高炮基建任务,这对重庆的“三线”建设者来说,无疑是个神圣的使命。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有关方面决定把重庆地区生产的100毫米高炮命名为“320”。上级要求,1970年7月1日投产,10月1日必须打响。因此,这项任务的代号就叫“101”。
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位于重庆南线片区的原四川庆岩机械厂等八个“三线”企业头上。
■ 会战“100高”
任务被分解到各家企业头上——平山厂负责炮身,红泉厂负责传动器,铸钢厂负责铸造,庆江厂负责总装,其他厂各有不同的分工。
最近,笔者来到原庆岩机械厂三车间。在“100高”大会战期间,“100高”的防弹板等部件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当时庆岩机械厂分到的试制产品,大部分是车底部分,按常规,这些模具需要三个月才能试制出来,生产出模具后,还要三试三定,周期至少要半年多。
当时,兵工局一位领导了解情况后,要求堅决想办法提前工期。八个厂的领导们,被临时召集在一间锅炉房开会。这位局领导鼓励大家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我也相信南线片区的干部职工,一定能够发扬军工战士的精神,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出来!
时任平山厂党委书记的老军工黄焕章回忆起那段日子,十分感触:“在大会战中,我们的脑子里想的全是工作,干活也不计报酬。一车间有一个叫‘刘烤娃’的职工,为了完成任务,把铺盖卷背进车间,晚上就在车床前睡觉。”
为了完成任务,当时的五机部二局生产处一位姓郭的处长,一直在渝州齿轮厂指挥。看着工人们凭着一股拼劲,硬是“抠”出了两门样机炮,这位处长感慨地说:“连毛坯都没有,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能把样机抠出来,真不简单!”
8月的一天,酷暑难熬。原铸钢厂的101工房内一片欢腾。经过60个昼夜奋战,他们自制的土钢炉,正式通电炼钢!次日清晨,出钢的钟声敲响,第一炉钢水浇出第一批100毫米高炮的铸钢件!
■ “打响了!”
1970年9月29日,100毫米高炮生产组装成功庆典大会,在原庆江厂隆重召开!
上午11时许,在时任厂长李中有的组织下,大家迅速做好射击前的准备工作。军管会主任金奇向部队首长报告,首长同意发射,姜地洪等六名炮手动作敏捷地推弹上膛,按下电钮。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划破长空,直落对面山间爆炸。
顿时,观望的群众情绪激动,齐声高呼:“打响了!”
接着连发三发无引信实弹,炮弹均击中目标,性能达到要求。
黄焕章告诉笔者:“八个厂干一个产品,‘100’高会战的成功,协作精神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00高”大会战,是重庆南线片区八厂第一次大协作的战斗,也是对南线片区军品生产能力的一次大检阅。
而今,“100高”大会战已载入史册,但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 永恒的记忆
岁月流逝,故事还在这几家企业身上延续。
截至1980年,包括“100高”会战企业在内,“三线”新建企业加上原有兵工厂,重庆地区拥有38个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固定资产产值达18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总值的20%,奠定了重庆工业的基础。经过十余年的“三线建设”,重庆最终形成了门类完备程度全国排名第一的工业生产体系,迅速跻身于全国六大工业城市之列。
企业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全国“三线”企业全面调整改造的洪流中,上述参加“100高”会战的八个“三线”厂陆续向重庆近郊转移,拉开了调整改造的序幕。到2000年,这八个厂加上重庆双溪机械厂终于“九九归一”,组建成我国最大的“三线”合并企业——重庆大江工业集团。
同这几家“三线”企业一样,重庆一大批“三线”企业在历经坎坷之后,重新焕发生机:如当年的西南铝加工厂已发展为现在的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国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的综合性特大型铝业加工企业;由川仪厂蜕变而来的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三大仪器仪表基地之一;四川维尼纶厂的甲醇、聚乙烯醇等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为全国之最……“三线”企业的贡献,必将成为重庆工业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