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大年临《石门颂》
童大年(1873-1954),原名暠,字醒盒,又字心安、心龛、心庵,号性涵、松君五子,又号金鼇十二峰松下第五童子,斋号绿云山房,江苏崇明(今属上海)人。《石门颂》古人赞评此摩崖刻石“无庙堂之气,得山林之趣”。童大年临《石门颂》采用汉隶章法布局,纵有行,横有列。以实临为主,意临为副。结体平正,布白匀称,这本身也是一种风格,它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美感。形体多取扁方,利用“波画”“掠笔”展势的夸张稳定重心,如”光”“魁”“过”:由于文字本身的繁简、开合,文字本身内部的空间已经由笔画问的空间和诸偏旁部首相邻的空间来共同构成,如“德”“承”“以”等字都是有主笔来协调。令人缺憾的是《石门颂》中的“遗”“恩”“若”“乾”等字临作丢失了原碑的一些古朴、洒脱、自然、浓厚的山林气息。
来楚生临《石门颂》
来楚生(1904-1975),原名稷勋,字楚凫,号然犀、负翁、非叶、处厚,晚年易字初生,别署安处、安处先生,浙江萧山(今杭州)人。书、画、印均为艺坛一流。书法界对来楚生隶书的赞誉声要比行草高。平心而论,隶书能超过他的已属罕见。那他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功的?全面分析来楚生的学书经历,可以发现他不但勤于学习,而且还善于学习。他主要是得金冬心、郑谷口两家风格比较活泼的精髓,取汉隶各碑所长为己用,又对汉简进行深入的研究。此通《石门颂》是他晚年临写给学生志豪学书用的,临写在结体和用笔上都忠于原碑,将汉碑摩崖尽可能还原为汉简的笔意,这样有利于方便学生在学习时能全面了解摩崖碑刻的笔法、笔势和笔意。学生通过墨迹既能直接懂得汉碑的规范,又能体会到汉人用笔的妙处。学习书法如果采用先临习近代大家的墨跡,再去临摹原碑,理解上必定大有获益,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杨逸临《石门颂》
杨逸(1864-1929),字东山,号鲁石,晚号无闷,自称盥雪翁,上海人。精书法,尤工隶书,取法汉代碑刻,得之《石门颂》最多。依照前人的经验,学习书法首先必须临摹古人的书迹,由生到熟而至精熟。苏轼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欧阳修也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质有余。”“熟”是学习书法获得成功的手段和必经之路。杨逸书法用功在汉碑最甚,尤其对《石门颂》是最有心得。此幅是他晚年的临作,他采用汉碑的方法来临摹,放弃“隶中草书”的特点,偏重篆书的线条,圆劲、流畅、飘逸,起笔处灵动,有“实逆”“虚逆”等变化,波磔意到为止,若有若无,得风流蕴藉之致,通篇字势真是挥洒自如。前人勤学化苦功精研碑帖的学习态度,我们后人不妨也努力,努力学习他们治学的态度。
林散之临《石门颂》
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字霖,号三痴,易名散之,别号散耳、聋叟、江上老人,江苏江浦(今南京)人。有“当代草圣”之誉。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既需要才能,也离不开勤奋,林散之两者兼备。赵朴初有诗赞誉:“庄严色相臻三绝,老辣文章见霸才。”他自己曾总结学书“夫学书之道,无他玄秘,贵执笔耳……学既贵专,尤贵干勤”。他将名家碑帖都曾悉心研习,从他留下的临仿汉隶名碑如《石门颂》中可以看到他在汉隶名碑里尽情漫游,加以融会贯通,取舍扬弃,摸索着自己风格的形成。起笔方圆兼用,运笔处处中锋,线条圆润、道劲,收笔复以回锋。一些横笔线条较原碑有些弧度,看似不经意,但极有法度,有些笔画的转折很随意巧妙,完全成为绘画性的语言。
童大年(1873-1954),原名暠,字醒盒,又字心安、心龛、心庵,号性涵、松君五子,又号金鼇十二峰松下第五童子,斋号绿云山房,江苏崇明(今属上海)人。《石门颂》古人赞评此摩崖刻石“无庙堂之气,得山林之趣”。童大年临《石门颂》采用汉隶章法布局,纵有行,横有列。以实临为主,意临为副。结体平正,布白匀称,这本身也是一种风格,它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美感。形体多取扁方,利用“波画”“掠笔”展势的夸张稳定重心,如”光”“魁”“过”:由于文字本身的繁简、开合,文字本身内部的空间已经由笔画问的空间和诸偏旁部首相邻的空间来共同构成,如“德”“承”“以”等字都是有主笔来协调。令人缺憾的是《石门颂》中的“遗”“恩”“若”“乾”等字临作丢失了原碑的一些古朴、洒脱、自然、浓厚的山林气息。
来楚生临《石门颂》
来楚生(1904-1975),原名稷勋,字楚凫,号然犀、负翁、非叶、处厚,晚年易字初生,别署安处、安处先生,浙江萧山(今杭州)人。书、画、印均为艺坛一流。书法界对来楚生隶书的赞誉声要比行草高。平心而论,隶书能超过他的已属罕见。那他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功的?全面分析来楚生的学书经历,可以发现他不但勤于学习,而且还善于学习。他主要是得金冬心、郑谷口两家风格比较活泼的精髓,取汉隶各碑所长为己用,又对汉简进行深入的研究。此通《石门颂》是他晚年临写给学生志豪学书用的,临写在结体和用笔上都忠于原碑,将汉碑摩崖尽可能还原为汉简的笔意,这样有利于方便学生在学习时能全面了解摩崖碑刻的笔法、笔势和笔意。学生通过墨迹既能直接懂得汉碑的规范,又能体会到汉人用笔的妙处。学习书法如果采用先临习近代大家的墨跡,再去临摹原碑,理解上必定大有获益,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杨逸临《石门颂》
杨逸(1864-1929),字东山,号鲁石,晚号无闷,自称盥雪翁,上海人。精书法,尤工隶书,取法汉代碑刻,得之《石门颂》最多。依照前人的经验,学习书法首先必须临摹古人的书迹,由生到熟而至精熟。苏轼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欧阳修也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质有余。”“熟”是学习书法获得成功的手段和必经之路。杨逸书法用功在汉碑最甚,尤其对《石门颂》是最有心得。此幅是他晚年的临作,他采用汉碑的方法来临摹,放弃“隶中草书”的特点,偏重篆书的线条,圆劲、流畅、飘逸,起笔处灵动,有“实逆”“虚逆”等变化,波磔意到为止,若有若无,得风流蕴藉之致,通篇字势真是挥洒自如。前人勤学化苦功精研碑帖的学习态度,我们后人不妨也努力,努力学习他们治学的态度。
林散之临《石门颂》
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字霖,号三痴,易名散之,别号散耳、聋叟、江上老人,江苏江浦(今南京)人。有“当代草圣”之誉。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既需要才能,也离不开勤奋,林散之两者兼备。赵朴初有诗赞誉:“庄严色相臻三绝,老辣文章见霸才。”他自己曾总结学书“夫学书之道,无他玄秘,贵执笔耳……学既贵专,尤贵干勤”。他将名家碑帖都曾悉心研习,从他留下的临仿汉隶名碑如《石门颂》中可以看到他在汉隶名碑里尽情漫游,加以融会贯通,取舍扬弃,摸索着自己风格的形成。起笔方圆兼用,运笔处处中锋,线条圆润、道劲,收笔复以回锋。一些横笔线条较原碑有些弧度,看似不经意,但极有法度,有些笔画的转折很随意巧妙,完全成为绘画性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