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枚野鸡蛋起家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y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铜鼓县大土段镇大土段村青年农民黄长生,靠从山上捡到的12枚野鸡蛋起家,如今已成为百万富翁,这一奇迹让许多创业者惊叹不已。
  1964年,黄长生出生在一个1000多人口的穷村子,交通闭塞,山多田少,经济十分落后。
  1994年下半年,黄长生告别妻儿,和一位邻居前往广州打工,在一建筑工地担水泥沙浆赚点辛苦钱。转眼到了1995年的中秋节,黄长生和另外3位民工准备去打打牙祭。在一家小餐馆,他们要了个菜花蛇火锅和2斤散装白酒,结账时,老板告诉他:一共200元,其中火锅180元!黄长生一听吓了一跳,这菜花蛇充其量也就是1公斤重,这在自己那个山村里花20元已是出了天价,谁知在这里竟要价180元。打这时起,黄长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赚钱得动脑子,靠卖苦力一辈子也没有出头之日。他决定辞工回家再想办法。
  1995年年底,黄长生带着2000元血汗钱回到了家里。
  1996年清明节那天,黄长生领着儿子、侄女上山去给父亲扫墓。突然,在墓地旁的杂草丛中“呼”的一声惊飞起一只野鸡,几个孩子好奇,一拥而上钻到草丛里寻找,竟意外发现了一窝野鸡蛋,黄长生数了数,一共是12枚。
  当时黄长生并未在意。回到家里,他突然想起了在广州吃火锅的事:自己何不把这些野鸡蛋孵出来试一试?兴许能挣几个小钱。可是在村里,孵野鸡蛋是从来没人干过的事,村民们都认为黄长生是异想天开。然而黄长生并不在意,他首先找了只母鸡去孵,没想到孵了7天后,母鸡就死活不肯再进窝。他寻思了一番后,弄来一盏100W的灯泡吊在箩筐里,上面用毯子盖住。过了一会儿用手一摸,感觉温度过高,再换成60W的灯泡,用手摸摸刚好合适。有时停电,黄长生就将鸡蛋小心翼翼地裹好,抱在怀里加温。24天后,终于有8只毛茸茸的小鸡破壳而出。
  看着一只只可爱的小鸡,黄长生心里十分高兴。他将8只小鸡放在纸箱里,并弄来一些玉米、黄豆、高粱等打碎喂给小鸡吃。又过了40天,小鸡最大的已长到了8两,其中六只母的,两只公的。
  1996年8月,黄长生饲养的野鸡开始产蛋了,他捧着产下的第一枚野鸡蛋,心里热乎乎的,这么久的苦总算没白吃啊!接着,其余几只野鸡开始陆续产蛋。因为产下的蛋较多,再用老办法孵化是行不通了。9月底,他请来篾匠做了几个蒸笼,将野鸡蛋铺在蒸笼里,再罩在一个大木桶上,在木桶里放上4盏灯泡,自己设计了一个温控器将温度控制在37℃至39℃之间。
  这样边产蛋边孵化,到1996年年底,黄长生便有了300只野鸡,黄长生高兴之余,渐渐感到了一种压力。为了养这些鸡,光买饲料便花了2000多元,搭鸡舍又耗去了3000元,不但花光了自己打工挣来的血汗钱,还欠了几千元的债。看热闹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可就是没人提起过买野鸡的事。
  没人买,这300只野鸡还得继续养着,黄长生只好四处借钱买饲料。忍无可忍的妻子大骂丈夫是鬼摸了脑壳,一年到头钱没赚到,成天围着野鸡转,还欠了一屁股的债。黄长生为这些野鸡也整日闷闷不乐。
  元宵节后的一天,黄长生正坐在家里发愣,一位姓张的港商通过当地人介绍,专程找来要买他的野鸡。港商问他,160元一只卖不卖?黄长生听了一阵狂喜,160元一只,300只可是48000元。这笔钱对他来说可是一笔很有诱惑力的大数字呀!黄长生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农民,他略一思索,既然这鬼东西这么值钱,可千万不能全部卖掉。于是,他答应将1公斤以上的卖掉,抓来一数,刚好120只,卖了19200元。
  黄长生养野鸡赚了大钱的消息轰动了当地,没多久,宜春地区行署副专员带领铜鼓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和当地新闻媒体的记者赶到他家开了个“特色农业现场会”。没想到这个现场会竟帮了他的大忙,此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大酒店纷纷找上门来订货。
  1997年冬,黄长生花8万元买下当地一家祠堂作为养殖基地,继续扩大规模。黄长生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对野鸡十分熟悉。当地的野鸡有许多种,有一种芦花野鸡,毛长个大,最重的达6公斤。此外还有雉花鸡、角鸡、锦鸡等。他找到当地的猎户,告诉他们,只要捕到活野鸡,愿出高价收购。猎户们自然乐意,拿着网深夜上山去捕捉。没多久,猎户们便给黄长生送来了4只不同种类的野鸡。他在省科委专家的指导下,利用不同种类的野鸡进行人工杂交,成功地培育出一个新品种——锦风野鸡。
  锦风野鸡食料粗,耐寒耐热,不但外形美观,而且肉质细嫩,商品鸡4到5个月便可出栏。
  由于肯动脑子,加上勤劳肯干,黄长生的养殖业越做越红火,到1998年末,他便有了100多万元资产。
  黄长生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动脑筋创富的传奇人物,在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叹钱难赚。而像黄长生这样脑筋不断运转的人,赚钱应该是不成问题。正是我们平常要多动脑筋,才有日后赚大钱的本事。因此,“鬼点子”越多,越能赚钱,只要多动脑筋,超越常理,一定能出奇制胜,赚大钱致富并不难。
   (编辑仕居)
其他文献
那时,他只是个普通的少年,在一个普通的中学里读书,成绩也普普通通。课余时间,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踢球。  他对自己也从没抱任何希望,就在他准备辍学的那年寒假,同学突然带来一个好消息,说市体育局正在选拔一批少年球员。一心想当球员的他有些跃跃欲试。  但摆在面前的难题是,他们连一套象样的球服都没有,更别说昂贵的报名费了,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为了证明自己行。他和另一个同学去拾荒,经常是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请医生开处方。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冬季吃萝卜对人体健康有多种益处。萝卜的吃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生吃,但把萝卜做成各种美味小吃是不是更有情调一些呢?萝卜糕就是一种经常在餐桌上出现的港式点心,由糯米做成,有浓郁的萝卜香气。它的做法并不是非常复杂,家庭制作也并非难事,这一次,就让我们一起来尝试自制美味萝卜糕吧。  配料  白萝卜750g、粘米粉和澄粉各50g、干香菇5朵、小红葱头3粒、小海
约翰·亚萨拉夫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从1995年起,他开始尝试做“梦想画板”。凡是他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手表、车子、房子等等,都用文字和照片的形式贴在“梦想画板”上。他每天都观看自己的“梦想画板”,不断地激励自己努力拼搏,以便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美国,搬家就像是家常便饭。在5年的时间里,约翰·亚萨拉夫搬了4次家,只好将“梦想画板”装进箱子里,和许多家具一起放进了一个贮藏室。  在加州定居下
年少时,他听父亲说起禅,很高深、很神奇的样子,且一副敬畏的神态。他问父亲:“什么是禅?”父亲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却说:“禅,在禅师那里。”  他又问父亲:“禅师在哪里?”父亲静默了片刻,抬手一指说:“禅师在每一个人前行的路上。找到适合你的禅师,就等于找到了成功之路。”  哪个少年不渴望花团锦簇?哪个少年不向往星光大道?自此,他做梦都想找到适合自己的禅师,为这个目标他付出了数不清的努力和艰辛。  
沈阳市59岁的清洁工张天德老人,每天开着崭新的私家车上班扫马路,开轿车上班,在环卫工人队伍里,张天德还是第一人,他也因此被戏称为“最牛环卫工”,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今年已经是他当环卫工作者的第三十四个年头了。他先是给环卫车队开车,垃圾车、叉车都开过。开得时间越久,对车的感情就越深。此后,张天德从事行政、业务工作。后来单位采取竞聘上岗。面对从事了一辈子的环卫工作,他心里有些舍不得,就跟领导主动申请
电视出现之前,人们的视线仅限于面前这块领地,能见度十分有限,从理论上讲,肉眼最多也就能看到二十几公里远的地方,前提还必须是空气洁净、眼前无遮挡物。电视问世之后,人类的视线瞬间被拉长,在当代,即使是火星也能被电视拉到眼前,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但又很神奇。  正是因为电视将世界“拉”到每个人的眼前,它的出现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电视让人们不必亲临现场就能目睹很多大事件的发生,像卫星升空、总统大选
很少和父母谈及自己每日都在敲打的文字。偶尔回家小住,也是在电脑前熬夜忙碌不休。母亲总是坚持陪我到凌晨才肯去睡,我听着客厅里电视的声音,几乎小到没有,去洗手间的时候瞥一眼母亲,已经迷迷糊糊地在打着瞌睡,我轻声唤她,她会吓上一跳,而后又揉揉眼睛,看一眼电视屏幕,说:这两个人怎么还没吵完架呢。  我几乎是强迫她,要她去睡觉,她拗不过我,只好躺在床上“假寐”。却时不时地眯眼看一下时间,又小心翼翼地“打扰”
初见吉淳,是在海安中学的校门口。飘着细雨的阳光下,吉淳安靜地站在那里,紧抱着小背包,眼神澄澈。记者叫了她的名字,她回以一个羞涩的微笑。与江苏省2014年高考文科最高分获得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发生在这样一个下着太阳雨的美妙的午后。  一塔湖图——燕园之梦  1996年的盛夏时节,海安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欣喜地迎来了一个新生命。满心欢喜的父母浑然不知,18年后,这个小姑娘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她在
祖母喜欢喝茶,父亲喜欢喝茶,他从小被迫着,也喜欢上了喝茶。  起初,他觉得茶真是太难喝了,特别是那时家里穷,所能喝的,也只是极便宜的茶。入口极苦,也并没有品呷到那种口角生香的感觉。可是,就这样苦涩的茶,后来却成了他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祖母和父亲都是积极而乐观的,不管生活怎么苦,脸上都带着真心的笑,心平气和地品着苦苦的茶。现在想起来,那时的家境,那时的困难,足以难倒任何人。可祖母的恬静,父亲的洒
以扁肉(馄饨)、拌面、炖罐、蒸饺“四宝”主打市场的沙县小吃,日前因上市传闻而广受热议。最新的报道显示,沙县已经成立了“小吃集团公司”,沙县小吃办准备整合小吃业主入股,走连锁经营的路子,而当地县委也为沙县小吃绘就了“保牌、提质、连锁、上市”的蓝图。   “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当初沙县人在外讨生活的无奈选择,如今却在大江南北顽强地落地生根,沙县小吃已成长为一块知名的地方餐饮标牌。然而,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