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蒙古族中学
【摘 要】学困生作为一种特殊受教育个体,他们的转化程度,直接反映了教育工作的效果,可以说是衡量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方面。因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便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困生的教育首先要探究致“困”的成因,其次要找到脱“困”的途径和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以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去看待学困生,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及时给关爱用真挚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内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点燃他们的希望。
【关键詞】学困生表现 关爱 转化
学困生问题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工作中的瓶颈,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学困生的出现与存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如何预防与杜绝学困生的出现,很重要的一点——关爱。
学困生应理解为在知能品格的培养和获得方面遇到困难或造成障碍,仍未能达到基本要求,成为合乎标准的学生。学困生表现为有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成绩较差,又不能安分守己。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是厌恶、恐惧学习,有学习的无能感。他们大都很自卑,缺乏自信,对学校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辍学,甚至吸烟、喝酒、盗窃、赌博、早恋、沉迷网络,甚至有暴力倾向。无论是从学生个人的角度,还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学困生都是一个予以特别关注的群体,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班风。校风的好坏,甚至关系教师教育行为的成败。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业的教育人员,面对学困生群体,我们应有所作为——关爱学困生。这是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更是创建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如何才能将关爱变成学生不困或学困生脱困的动力呢?
一、学校、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爱学困生
关爱学困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1.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
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重方法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关爱学困生创造有利条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家长外出打工),可采用书信、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创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由“重智轻德”转变为“重德重才”,由“溺爱型”转变为“严爱相济型”,由“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
2.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杂夹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消极作用的影响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
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曾强其免疫能力。如每学期请法制校长结合青少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进行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
3.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参与,帮助学困生远离社会不良影响,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
二、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帮困能力
关爱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对此,学校要让教师认识到关爱、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必要性,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制订《关爱、转化学困生工作方案》,对学困生关爱转化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能激发教师关爱转化学困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形成长效机制,从而减少、降低学困生的出现。
三、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对策
1.教育方面的主要对策
(1)倾注爱心,提升教师的亲和力。教师的事业心衍生出对学生的爱心,爱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主动力。教师应该确信每一个学生都想学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学业。尊重学困生的思想是教育好他们的前提。关爱学困生,这种关爱的“触摸”,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正视学困生存在的缺点,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点欣赏的热情,引导他们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2)加强思想教育。优秀生有理想,学困生也有理想。优秀生的理想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的强化赞扬,使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劲头倍曾;学困生的理想往往不被重视,常常受到嘲笑,使学困生茫然。为此,我们教师应从素质教育出发,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理解学生的理想。
(3)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学困生往往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自信心不足,容易退缩,针对这种特点,我们可以这样做:①培养学生具有战胜自我的能力;②帮助学生明确目标;③注重精神培养;④磨练意志;⑤督促学行坚持到底;⑥逐步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是一夜间突然产生的,它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形成,故教师要有耐心跟恒心。不断的鼓励学生。
2.教学方面的对策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在回答问题上,让学困生先说,优生评价的方法。起点在学困生,优生在帮教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能力,学困生、中等生进步了,水涨船高,优生自然会越冒越多,有利于面向全体的原则。
(2)整合教材内容,实行分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指导,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层次目标,让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有所发展。
(3)开展优生学困生一一对帮教活动。定期调查分析和总结活动情况。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爱学困生的最终目的是转化學困生,让学困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学困生转化最终效果,因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极为重要。
【摘 要】学困生作为一种特殊受教育个体,他们的转化程度,直接反映了教育工作的效果,可以说是衡量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方面。因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便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困生的教育首先要探究致“困”的成因,其次要找到脱“困”的途径和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以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去看待学困生,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及时给关爱用真挚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内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点燃他们的希望。
【关键詞】学困生表现 关爱 转化
学困生问题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工作中的瓶颈,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学困生的出现与存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如何预防与杜绝学困生的出现,很重要的一点——关爱。
学困生应理解为在知能品格的培养和获得方面遇到困难或造成障碍,仍未能达到基本要求,成为合乎标准的学生。学困生表现为有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成绩较差,又不能安分守己。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是厌恶、恐惧学习,有学习的无能感。他们大都很自卑,缺乏自信,对学校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辍学,甚至吸烟、喝酒、盗窃、赌博、早恋、沉迷网络,甚至有暴力倾向。无论是从学生个人的角度,还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学困生都是一个予以特别关注的群体,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班风。校风的好坏,甚至关系教师教育行为的成败。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业的教育人员,面对学困生群体,我们应有所作为——关爱学困生。这是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更是创建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如何才能将关爱变成学生不困或学困生脱困的动力呢?
一、学校、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爱学困生
关爱学困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1.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
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重方法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关爱学困生创造有利条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家长外出打工),可采用书信、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创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由“重智轻德”转变为“重德重才”,由“溺爱型”转变为“严爱相济型”,由“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
2.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杂夹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消极作用的影响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
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曾强其免疫能力。如每学期请法制校长结合青少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进行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
3.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参与,帮助学困生远离社会不良影响,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
二、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帮困能力
关爱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对此,学校要让教师认识到关爱、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必要性,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制订《关爱、转化学困生工作方案》,对学困生关爱转化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能激发教师关爱转化学困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形成长效机制,从而减少、降低学困生的出现。
三、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对策
1.教育方面的主要对策
(1)倾注爱心,提升教师的亲和力。教师的事业心衍生出对学生的爱心,爱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主动力。教师应该确信每一个学生都想学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学业。尊重学困生的思想是教育好他们的前提。关爱学困生,这种关爱的“触摸”,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正视学困生存在的缺点,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点欣赏的热情,引导他们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2)加强思想教育。优秀生有理想,学困生也有理想。优秀生的理想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的强化赞扬,使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劲头倍曾;学困生的理想往往不被重视,常常受到嘲笑,使学困生茫然。为此,我们教师应从素质教育出发,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理解学生的理想。
(3)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学困生往往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自信心不足,容易退缩,针对这种特点,我们可以这样做:①培养学生具有战胜自我的能力;②帮助学生明确目标;③注重精神培养;④磨练意志;⑤督促学行坚持到底;⑥逐步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是一夜间突然产生的,它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形成,故教师要有耐心跟恒心。不断的鼓励学生。
2.教学方面的对策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在回答问题上,让学困生先说,优生评价的方法。起点在学困生,优生在帮教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能力,学困生、中等生进步了,水涨船高,优生自然会越冒越多,有利于面向全体的原则。
(2)整合教材内容,实行分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指导,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层次目标,让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有所发展。
(3)开展优生学困生一一对帮教活动。定期调查分析和总结活动情况。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爱学困生的最终目的是转化學困生,让学困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学困生转化最终效果,因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