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是学困生脱困的关键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uanjuan8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蒙古族中学
  【摘 要】学困生作为一种特殊受教育个体,他们的转化程度,直接反映了教育工作的效果,可以说是衡量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方面。因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便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困生的教育首先要探究致“困”的成因,其次要找到脱“困”的途径和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以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去看待学困生,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及时给关爱用真挚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内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点燃他们的希望。
  【关键詞】学困生表现 关爱 转化
  学困生问题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工作中的瓶颈,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学困生的出现与存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如何预防与杜绝学困生的出现,很重要的一点——关爱。
  学困生应理解为在知能品格的培养和获得方面遇到困难或造成障碍,仍未能达到基本要求,成为合乎标准的学生。学困生表现为有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成绩较差,又不能安分守己。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是厌恶、恐惧学习,有学习的无能感。他们大都很自卑,缺乏自信,对学校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辍学,甚至吸烟、喝酒、盗窃、赌博、早恋、沉迷网络,甚至有暴力倾向。无论是从学生个人的角度,还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学困生都是一个予以特别关注的群体,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班风。校风的好坏,甚至关系教师教育行为的成败。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业的教育人员,面对学困生群体,我们应有所作为——关爱学困生。这是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更是创建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如何才能将关爱变成学生不困或学困生脱困的动力呢?
  一、学校、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爱学困生
  关爱学困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1.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
  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重方法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关爱学困生创造有利条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家长外出打工),可采用书信、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创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由“重智轻德”转变为“重德重才”,由“溺爱型”转变为“严爱相济型”,由“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
  2.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杂夹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消极作用的影响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
  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曾强其免疫能力。如每学期请法制校长结合青少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进行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
  3.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参与,帮助学困生远离社会不良影响,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
  二、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帮困能力
  关爱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对此,学校要让教师认识到关爱、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必要性,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制订《关爱、转化学困生工作方案》,对学困生关爱转化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能激发教师关爱转化学困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形成长效机制,从而减少、降低学困生的出现。
  三、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对策
  1.教育方面的主要对策
  (1)倾注爱心,提升教师的亲和力。教师的事业心衍生出对学生的爱心,爱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主动力。教师应该确信每一个学生都想学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学业。尊重学困生的思想是教育好他们的前提。关爱学困生,这种关爱的“触摸”,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正视学困生存在的缺点,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点欣赏的热情,引导他们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2)加强思想教育。优秀生有理想,学困生也有理想。优秀生的理想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的强化赞扬,使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劲头倍曾;学困生的理想往往不被重视,常常受到嘲笑,使学困生茫然。为此,我们教师应从素质教育出发,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理解学生的理想。
  (3)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学困生往往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自信心不足,容易退缩,针对这种特点,我们可以这样做:①培养学生具有战胜自我的能力;②帮助学生明确目标;③注重精神培养;④磨练意志;⑤督促学行坚持到底;⑥逐步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是一夜间突然产生的,它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形成,故教师要有耐心跟恒心。不断的鼓励学生。
  2.教学方面的对策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在回答问题上,让学困生先说,优生评价的方法。起点在学困生,优生在帮教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能力,学困生、中等生进步了,水涨船高,优生自然会越冒越多,有利于面向全体的原则。
  (2)整合教材内容,实行分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指导,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层次目标,让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有所发展。
  (3)开展优生学困生一一对帮教活动。定期调查分析和总结活动情况。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爱学困生的最终目的是转化學困生,让学困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学困生转化最终效果,因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极为重要。
其他文献
新的语文课改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次机遇、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本人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探索出以下经验,权作抛砖引玉。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推广,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进一步走向了深入。教学情境能够沟通课堂与外界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将学生带入具有真情实干的社会化、生活化的氛围。所以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是达到有效教学的金钥匙。  【关键词】历史课堂 创设情境 有效性教学  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学要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作为一名主管学生工作的后勤副校长,应该是一个教育家,学识渊博,思维敏锐,对“教育”的内涵、实质、真谛有清醒的认识;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公平、公正,熟知并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为每个员工的事业发展搭建宽敞的平台;应该是学生们的知心姐姐、知心哥哥;应该有敦厚长者的胸怀,宽以待人,作风民主;应该有严父的睿智,慈母的关怀;以人格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创新学习方式,拓展学习面,多途径学习
有效课堂应该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灌满水桶,而是为了点燃火焰。教学中要用教师高尚的人格、科学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的目的。有效课堂的创建要立足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不要仅仅局限在课堂表面的活跃,而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
【摘 要】班主任是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指导者。班级管理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班务管理的主人。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加速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对于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我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一、做好学生的榜样  首先,班主任要不断学习、不断提
【摘 要】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从事学习,又能起着开发学生潜力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课堂导入、教学手段、教师语言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并注重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地理学习 兴趣培养 启发式教学 教学方法  一个完整、完美的教学过程就像一首优美、激昂的交响曲,它有序幕、高潮和尾声。从教学至今,却深感地理这门课只使用教、练的老方法,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