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国际部高三女生张晗,2005年12月24日收到了来自美国蒙特霍利约克学院(Mount Ho,Yoke Co临ge)的提前录取通知书。该校在授予张晗全额奖学金的同时,还将颁发给她每年一万美元的“领袖奖”。该奖专为世界各国的申请者中具有突出领导才能、学习能力和活动能力的人而设立。蒙特霍利约克学院以培养出众多成功的女性领袖而闻名。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华裔),美国著名诗人EmilyDickinson等杰出女性都毕业于该校。
奇花初胎——“淑男爸爸”为女儿做榜样
张晗:其实我一开始选择的不是蒙特霍利约克大学,而是美国的杜克大学,为此,我设法联系上了正在三峡大学做报告的西蒙教授,并得到他许多有益的指导,很快就拿到了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后来得知蒙特霍利约克大学的背景后,发现它才是最适合我的,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上这所大学。
2005年11月,张晗独自到北京参加蒙特霍利约克的面试,面试官是一位和蔼的中年女性。张晗一见到她,就用英语说:“我为能参加蒙特霍利约克大学的面试感到无比荣幸,同时也觉得是个巨大的挑战。”面试官听了这句得体而暗含自信的话,脸上露出了微笑。接下来,张晗详细讲述了自己对蒙特霍利约克的向往和选择它的理由。面试官一面听,一面不断地点头,她觉得这个女孩把学校研究得很透,不是那种无目的的留学人。最后,她笑着对张晗说:“你的面试很精彩,我代表学校欢迎你到我们学校学习。”
面试完毕后,张晗马上跑进一家网吧,给蒙特霍利约克大学招生办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她在信中说,即使没有被录取,她也非常感谢学校能给她面试的机会,并将继续努力。她知道,西方人很注重这些礼仪上的细节,他们会从中看出一个人的修养。这样做,能增加被录取的砝码。
张晗:我成功了,我想蒙特霍利约克大学是被我的综合素质所征服的。而我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归功于我的“淑男爸爸”。
张晗的爸爸:我家是书吞门第,张晗的母亲任教于三峡大学,我在宜昌市教育局从事体育理论研究。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家,我知道父亲的教育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一直把亲历亲为当作自己的职责。
从女儿开始懂事起,我就决心要当女儿的榜样。当张晗会跑会跳的时候,我就想把她培养出淑女的风范。我对张晗说:“小女孩不同于男孩子,你这么高的个子,到哪都很招摇,要是没有好的姿态,别人会说你是个疯丫头,那可不好看。你想不想让别人看到你最美的样子?”“想呀。”张晗懂事地说。“那好,从现在起,爸爸就教你最好看的样子。哪怕在没人的地方,你也要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走姿,还有说话的姿态。”
张晗毕竟是小孩,好动的天性是免不了的,练了一些天,她就有点吃不住劲了,抱着我的腿央求说:“爸爸,这一点也不好玩,你教点别的吧。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去学画画,弹钢琴,我也去学。巴?”可我知道这个时候不能退却,养不成好的习惯,学什么都不长久。嗨,为了激励张晗,我就做一回“淑男”吧,陪女儿一起练习。我说:“小晗,爸爸和你比赛吧,我们俩一起练习,互相监督,看谁坐的时候先驼背,说话的时候左右摇晃、指手画脚。谁要是输了,就要接受妈妈的惩罚,好不好?”张晗一听,立刻来了兴致,她拍着手说:“好,输了不许耍赖。”
那段时间,我可受了老罪了!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改变起来谈何容易!有好几次,即使是坐,我也累得气喘,只想趴着。可一想到女儿正在一边盯着,马上又坐正了身体。就这样,我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直到和女儿一起把各种姿态都练得十分得体。
张晗:有了这样的训练,我的举手投足都很优雅端庄,人也变得非常自信。这让我特别喜欢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自然喽,我演出的机会也比别的小朋友要多一些。上幼儿园时,我就获得了诗歌朗诵比赛的一等奖。所有看我表演的家长都说:“这个小女孩,往那里一站,就像个小公主,好有气质!”哈哈,这多亏了我辛苦的“淑男爸爸”。
张晗的妈妈:小孩子学什么都喜欢拉个同伴,所以张晗在学习各项技能时,她爸爸也陪她一道。张晗学习绘画,爸爸和她一起报名,一起拿着画板、画笔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一起写生,父女俩还常在一起讨论。由于有爸爸的陪伴,张晗无论学习什么都特别有劲,绘画、音乐,样样兴趣十足。爸爸常对她说:“爸爸工作很忙,不能事事都做你的榜样,你更多的要靠你自己。”张晗知道爸爸的苦心,回答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会超过你的。”这丫头好胜心强,经常“欺负”她爸爸,学音乐吧,当爸爸二胡还没拉上“道”,她却开始琢磨口琴、笛子,还煞有介事地摆弄起单簧管;学下棋,象棋刚赢了爸爸,又吵着要学围棋,总要比她爸爸抢着多学一项;父女俩练书法时,常常以地当纸,拿着拖把在地上写字。就这样,父女二人“抢”着学,张晗就成了一个特长众多的好学生。
鹰隼试翼——英语是我的“王牌武器”
张晗:我爸爸一直认为外语很重要,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学生必备的优良素质,因此,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就有意识地对我进行英语启蒙。爸爸在墙上张贴了字母表,还买来大字母卡当扑克牌陪我玩。我们常趴在地上,玩一种游戏:从散乱的字母卡中任意选一个,然后俩人一起去找,看谁找得快。有时,爸爸故意手脚慢一点,让我先找到。这样的游戏让我对英语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爸爸经常骑着自行车,带我出去玩,看见路边的野花,他就会对我说:“Look,that is a flower.”天上有小鸟飞过,爸爸就指着说:“Thatis a bird.”那时候我就觉得我爸特有本事,说的话都和别人不一样!我常在小朋友面前吹嘘,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和爸爸一样说出奇妙的“鸟语”。
上了学以后,我才知道爸爸嘴里的“鸟语”就是英语,我对英语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我在卧室的墙上贴着这样的口号:学不好英语就得不了高分;学不好英语就不能出国留学;英语好就能让人羡慕;学好了英语就多了一种思维方式;学英语可以锻炼毅力;英语可以使生活充满趣味和挑战。当然了,最后一条是最重要的,我特地用粗笔描红,以提醒自己:学好了英语,就可以学好其他一切功课。
张晗的妈妈:为了学好英语,张晗确实下了功夫。宜昌是个相对闭塞的城市,张晗把听英语广播当作学外语的手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讲座是她每天必听的节目。每天晚上做完功课,她就抱着她那宝贝随身听不放。刚开始她能听懂的东西并不多,但她并没有厌烦和放弃,咬着牙坚持了一年多,慢慢地,她能听懂了,而且还对听英语广播上了瘾。
爸爸在她小时候做的卡片也被她派上了新用场,张晗常把一些有趣的英语俚语、习惯口语,还有一些从影碟上学到的俗语全都写在卡片上。没事的时候 就拿出来看看,甚至在跑步的间歇也会掏出来瞟上一、两眼。有一次,张晗得了流感,发起高烧,我带她到医院打吊针。打完针休息的一会功夫,张晗也掏出卡片,学起来。医生都羡慕地对我说:“你这个女儿可真用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为了练习到纯正的口语,张晗一有时间就跑到我所在的三峡大学,那里是宜昌外国人最多的地方。只要一碰到外国人,她就会缠着对方说上一、两句,至于大学的英语角,更是她的“活动中心”。时间长了,三峡大学的外国人几乎都认识她,而我倒成了她的配角,一些外教常指着我说:“这就是那个英语说得很棒的小女孩的妈妈。”
就这样,张晗所掌握的英语知识越来越多,每次上英语课的时候,只有那些最难的、其他同学都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才会点她起来回答,英语成了张晗的王牌武器。2000年,正在读初中的她“冒充”高二学生“混”进了宜昌二中举办的英语夏令营,凭着扎实的英语功底,外教们对这个小女生都赞不绝口。初三那年,她参加央视组织的“全国希望英语演讲比赛”宜昌分赛区的角逐,夺得亚军。
干将发硎——喜欢冒尖儿的女孩
张晗:我一向对自己的成绩特别自信,可2003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才知道什么是山外有山。这里的“牛人”可真多啊!一个毫不起眼的女同学,竟然是“楚才杯”作文一等奖的获得者;来自农村的男同学,数、理、化成绩在我眼里已经是拔尖了,可他说在老家黄岗,他根本就排不上前30名。置身于尖子生的群体中,好有压力哦!不过我喜欢挑战!从小爸爸给我的良好教育使我自信而且善于表现自己,我知道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要有主动性和独特眼光。既然大家的心思都在学习上,那我就出个“奇兵”,在课外活动上动动脑筋吧!于是,我策划主持了新生风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学校里80%的学生都只关心学习,没几个人报名。我除了竭力鼓动大家外,还亲自上阵,一场演讲比赛下来,大家都记住了我的名字。
紧接着,学校在全校公开竞选校团委副书记。这是一个既能锻炼人又很出风头的机会,张晗当然不会放过。可和她一起竞选的都是学校里大名鼎鼎的人物。有的人劝她算了,说:“你才来几天呀?连起码的校园资源都没有,何必去出这个丑呢?”可张晗却偏偏要试一试。她特地跑到旧书店里,买回一大摞《演讲与口才》,根据里面的培训技巧认真训练自己;等到正式竞选的那一天,张晗在一片惊异的目光中,走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大的字“张晗”,然后作了一番精彩的即兴演说。她的勇气和出色口才,赢得一片热烈的掌声。评判员一致认为她不但稿子写得好,演讲感染力也特别强。结果,这匹“黑马”成功当选。多才多艺的内涵,善于表现自我和组织活动,事前考虑缜密、准备周到,至此,她的“小领袖”气质已经初绽锋芒。
在担任团委副书记期间,张晗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绘画、制作网页、芭蕾、吹奏单簧管、主持、演讲,样样拿手,而且,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老师一提起她,全都赞不绝口。
可“黑马”也有灰溜溜的时候,2005年张晗回宜昌度暑假。正逢宜昌二中的校艺术团受邀到欧洲进行访问,二中校长邀请这位宜昌才女作为随团翻译一同出访。艺术团带去的节目都是民族歌舞,每次表演前,张晗得用英语介绍,这些歌舞来自哪个民族,表达了什么美好愿望……外国朋友对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每次演出结束后,还拉着张晗的手,不停地打听那些头饰、面具是干什么用的。没想到这一问,倒把张晗问住了,虽说这些歌舞她从小就看了无数遍,可这些细节的东西,她也不是很清楚。当着热情的外国朋友的面,张晗觉得好难堪,一种对家乡历史知之甚少的悲哀涌上了心头。
回国后,张晗特地跑到新华书店,买了许多有关三峡文化的历史传说,把它们全部研读了一番。很快,张晗就成了个“三峡通”了,她可以用中英文滔滔不绝地讲三峡移民,说巴楚文化……后来,也正是这些广博的知识和流利的口语打动了杜克大学的西蒙教授,使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并最终帮助她敲开了蒙特霍利约克学院的大门。
2006年7月,张晗将飞向美国,到蒙特霍利约克大学报到。说起这事,17岁的张晗眼睛笑成两弯月牙,酒窝里盛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责任编辑:王蕾)
奇花初胎——“淑男爸爸”为女儿做榜样
张晗:其实我一开始选择的不是蒙特霍利约克大学,而是美国的杜克大学,为此,我设法联系上了正在三峡大学做报告的西蒙教授,并得到他许多有益的指导,很快就拿到了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后来得知蒙特霍利约克大学的背景后,发现它才是最适合我的,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上这所大学。
2005年11月,张晗独自到北京参加蒙特霍利约克的面试,面试官是一位和蔼的中年女性。张晗一见到她,就用英语说:“我为能参加蒙特霍利约克大学的面试感到无比荣幸,同时也觉得是个巨大的挑战。”面试官听了这句得体而暗含自信的话,脸上露出了微笑。接下来,张晗详细讲述了自己对蒙特霍利约克的向往和选择它的理由。面试官一面听,一面不断地点头,她觉得这个女孩把学校研究得很透,不是那种无目的的留学人。最后,她笑着对张晗说:“你的面试很精彩,我代表学校欢迎你到我们学校学习。”
面试完毕后,张晗马上跑进一家网吧,给蒙特霍利约克大学招生办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她在信中说,即使没有被录取,她也非常感谢学校能给她面试的机会,并将继续努力。她知道,西方人很注重这些礼仪上的细节,他们会从中看出一个人的修养。这样做,能增加被录取的砝码。
张晗:我成功了,我想蒙特霍利约克大学是被我的综合素质所征服的。而我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归功于我的“淑男爸爸”。
张晗的爸爸:我家是书吞门第,张晗的母亲任教于三峡大学,我在宜昌市教育局从事体育理论研究。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家,我知道父亲的教育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一直把亲历亲为当作自己的职责。
从女儿开始懂事起,我就决心要当女儿的榜样。当张晗会跑会跳的时候,我就想把她培养出淑女的风范。我对张晗说:“小女孩不同于男孩子,你这么高的个子,到哪都很招摇,要是没有好的姿态,别人会说你是个疯丫头,那可不好看。你想不想让别人看到你最美的样子?”“想呀。”张晗懂事地说。“那好,从现在起,爸爸就教你最好看的样子。哪怕在没人的地方,你也要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走姿,还有说话的姿态。”
张晗毕竟是小孩,好动的天性是免不了的,练了一些天,她就有点吃不住劲了,抱着我的腿央求说:“爸爸,这一点也不好玩,你教点别的吧。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去学画画,弹钢琴,我也去学。巴?”可我知道这个时候不能退却,养不成好的习惯,学什么都不长久。嗨,为了激励张晗,我就做一回“淑男”吧,陪女儿一起练习。我说:“小晗,爸爸和你比赛吧,我们俩一起练习,互相监督,看谁坐的时候先驼背,说话的时候左右摇晃、指手画脚。谁要是输了,就要接受妈妈的惩罚,好不好?”张晗一听,立刻来了兴致,她拍着手说:“好,输了不许耍赖。”
那段时间,我可受了老罪了!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改变起来谈何容易!有好几次,即使是坐,我也累得气喘,只想趴着。可一想到女儿正在一边盯着,马上又坐正了身体。就这样,我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直到和女儿一起把各种姿态都练得十分得体。
张晗:有了这样的训练,我的举手投足都很优雅端庄,人也变得非常自信。这让我特别喜欢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自然喽,我演出的机会也比别的小朋友要多一些。上幼儿园时,我就获得了诗歌朗诵比赛的一等奖。所有看我表演的家长都说:“这个小女孩,往那里一站,就像个小公主,好有气质!”哈哈,这多亏了我辛苦的“淑男爸爸”。
张晗的妈妈:小孩子学什么都喜欢拉个同伴,所以张晗在学习各项技能时,她爸爸也陪她一道。张晗学习绘画,爸爸和她一起报名,一起拿着画板、画笔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一起写生,父女俩还常在一起讨论。由于有爸爸的陪伴,张晗无论学习什么都特别有劲,绘画、音乐,样样兴趣十足。爸爸常对她说:“爸爸工作很忙,不能事事都做你的榜样,你更多的要靠你自己。”张晗知道爸爸的苦心,回答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会超过你的。”这丫头好胜心强,经常“欺负”她爸爸,学音乐吧,当爸爸二胡还没拉上“道”,她却开始琢磨口琴、笛子,还煞有介事地摆弄起单簧管;学下棋,象棋刚赢了爸爸,又吵着要学围棋,总要比她爸爸抢着多学一项;父女俩练书法时,常常以地当纸,拿着拖把在地上写字。就这样,父女二人“抢”着学,张晗就成了一个特长众多的好学生。
鹰隼试翼——英语是我的“王牌武器”
张晗:我爸爸一直认为外语很重要,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学生必备的优良素质,因此,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就有意识地对我进行英语启蒙。爸爸在墙上张贴了字母表,还买来大字母卡当扑克牌陪我玩。我们常趴在地上,玩一种游戏:从散乱的字母卡中任意选一个,然后俩人一起去找,看谁找得快。有时,爸爸故意手脚慢一点,让我先找到。这样的游戏让我对英语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爸爸经常骑着自行车,带我出去玩,看见路边的野花,他就会对我说:“Look,that is a flower.”天上有小鸟飞过,爸爸就指着说:“Thatis a bird.”那时候我就觉得我爸特有本事,说的话都和别人不一样!我常在小朋友面前吹嘘,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和爸爸一样说出奇妙的“鸟语”。
上了学以后,我才知道爸爸嘴里的“鸟语”就是英语,我对英语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我在卧室的墙上贴着这样的口号:学不好英语就得不了高分;学不好英语就不能出国留学;英语好就能让人羡慕;学好了英语就多了一种思维方式;学英语可以锻炼毅力;英语可以使生活充满趣味和挑战。当然了,最后一条是最重要的,我特地用粗笔描红,以提醒自己:学好了英语,就可以学好其他一切功课。
张晗的妈妈:为了学好英语,张晗确实下了功夫。宜昌是个相对闭塞的城市,张晗把听英语广播当作学外语的手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讲座是她每天必听的节目。每天晚上做完功课,她就抱着她那宝贝随身听不放。刚开始她能听懂的东西并不多,但她并没有厌烦和放弃,咬着牙坚持了一年多,慢慢地,她能听懂了,而且还对听英语广播上了瘾。
爸爸在她小时候做的卡片也被她派上了新用场,张晗常把一些有趣的英语俚语、习惯口语,还有一些从影碟上学到的俗语全都写在卡片上。没事的时候 就拿出来看看,甚至在跑步的间歇也会掏出来瞟上一、两眼。有一次,张晗得了流感,发起高烧,我带她到医院打吊针。打完针休息的一会功夫,张晗也掏出卡片,学起来。医生都羡慕地对我说:“你这个女儿可真用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为了练习到纯正的口语,张晗一有时间就跑到我所在的三峡大学,那里是宜昌外国人最多的地方。只要一碰到外国人,她就会缠着对方说上一、两句,至于大学的英语角,更是她的“活动中心”。时间长了,三峡大学的外国人几乎都认识她,而我倒成了她的配角,一些外教常指着我说:“这就是那个英语说得很棒的小女孩的妈妈。”
就这样,张晗所掌握的英语知识越来越多,每次上英语课的时候,只有那些最难的、其他同学都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才会点她起来回答,英语成了张晗的王牌武器。2000年,正在读初中的她“冒充”高二学生“混”进了宜昌二中举办的英语夏令营,凭着扎实的英语功底,外教们对这个小女生都赞不绝口。初三那年,她参加央视组织的“全国希望英语演讲比赛”宜昌分赛区的角逐,夺得亚军。
干将发硎——喜欢冒尖儿的女孩
张晗:我一向对自己的成绩特别自信,可2003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才知道什么是山外有山。这里的“牛人”可真多啊!一个毫不起眼的女同学,竟然是“楚才杯”作文一等奖的获得者;来自农村的男同学,数、理、化成绩在我眼里已经是拔尖了,可他说在老家黄岗,他根本就排不上前30名。置身于尖子生的群体中,好有压力哦!不过我喜欢挑战!从小爸爸给我的良好教育使我自信而且善于表现自己,我知道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要有主动性和独特眼光。既然大家的心思都在学习上,那我就出个“奇兵”,在课外活动上动动脑筋吧!于是,我策划主持了新生风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学校里80%的学生都只关心学习,没几个人报名。我除了竭力鼓动大家外,还亲自上阵,一场演讲比赛下来,大家都记住了我的名字。
紧接着,学校在全校公开竞选校团委副书记。这是一个既能锻炼人又很出风头的机会,张晗当然不会放过。可和她一起竞选的都是学校里大名鼎鼎的人物。有的人劝她算了,说:“你才来几天呀?连起码的校园资源都没有,何必去出这个丑呢?”可张晗却偏偏要试一试。她特地跑到旧书店里,买回一大摞《演讲与口才》,根据里面的培训技巧认真训练自己;等到正式竞选的那一天,张晗在一片惊异的目光中,走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大的字“张晗”,然后作了一番精彩的即兴演说。她的勇气和出色口才,赢得一片热烈的掌声。评判员一致认为她不但稿子写得好,演讲感染力也特别强。结果,这匹“黑马”成功当选。多才多艺的内涵,善于表现自我和组织活动,事前考虑缜密、准备周到,至此,她的“小领袖”气质已经初绽锋芒。
在担任团委副书记期间,张晗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绘画、制作网页、芭蕾、吹奏单簧管、主持、演讲,样样拿手,而且,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老师一提起她,全都赞不绝口。
可“黑马”也有灰溜溜的时候,2005年张晗回宜昌度暑假。正逢宜昌二中的校艺术团受邀到欧洲进行访问,二中校长邀请这位宜昌才女作为随团翻译一同出访。艺术团带去的节目都是民族歌舞,每次表演前,张晗得用英语介绍,这些歌舞来自哪个民族,表达了什么美好愿望……外国朋友对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每次演出结束后,还拉着张晗的手,不停地打听那些头饰、面具是干什么用的。没想到这一问,倒把张晗问住了,虽说这些歌舞她从小就看了无数遍,可这些细节的东西,她也不是很清楚。当着热情的外国朋友的面,张晗觉得好难堪,一种对家乡历史知之甚少的悲哀涌上了心头。
回国后,张晗特地跑到新华书店,买了许多有关三峡文化的历史传说,把它们全部研读了一番。很快,张晗就成了个“三峡通”了,她可以用中英文滔滔不绝地讲三峡移民,说巴楚文化……后来,也正是这些广博的知识和流利的口语打动了杜克大学的西蒙教授,使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并最终帮助她敲开了蒙特霍利约克学院的大门。
2006年7月,张晗将飞向美国,到蒙特霍利约克大学报到。说起这事,17岁的张晗眼睛笑成两弯月牙,酒窝里盛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责任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