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自己的画我想我没有必要去唠唠叨叨,是好是歹,观者心里自有家数,但有一点还是想说上几句— 就是“笔墨”,这个话题已经被人颠过来倒过去争论了几百万次,也让很多新词新观念演绎得越来越模糊,越听越晕菜,既然是人人都可以去指手画脚,我也不妨凑个热闹。
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一种绘画能像中国画那样具有一套流传有序,体系完备而又灵活多变的程式、规范。而历代的艺术家们,正是依循着这个传统规律,在各自不同的时代舞台上展开了自己的独造。中国山水画自魏晋的“地理图”后,历经了唐代的金碧辉煌,宋代的崇岸峻伟,元代的萧散野逸,明清的门派纷呈,再到今天的黄宾虹,历代的山水画大家都在完善着各自不同时代的绘画风格的同时,又以各自迥异的审美追求和独立人格,完善着自己的绘画语言。“八五新潮”以来,中国绘画生态开始呈现的动荡和不安以及由此造成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使目前的山水画飘忽不定,造成了中国画艺术特征和文化品格的削弱,一时间,“创新”成了艺术界的口头禅,“传统”几乎成了因循守旧的代名词,“喷”、“刷”、“涂”、“抹”等“秘密武器”也应运而生,传承几千年的毛笔传到到了我们手里已经丧失了它的本意。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毛笔,就像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一样,是中国特有的,毛笔在中国人手里,因其大小、长短、粗细、软硬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会因使用者心性、禀赋、学养、修为的不同而不同。而同一人,更会因环境、地域、材质、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正是毛笔在表现方面的丰富性充分体现出了书画家千差万别的人格因素和艺术特色。而在大英字典里对毛笔得解释却是“刷子”,外国人不能理解毛笔如同他们不理解中国画一样。而在今天的很多中国画家手中,毛笔也同样变得简单起来,仅仅成了描摹物象的铅笔了,毛笔“传情达意”的功能在今天已经被“洋化”了的种种意识挤到了边缘,诸如“笔能扛鼎”、“如锥画沙”、“点如坠石”等具有抽象意义的笔墨、线条,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认知了。
笔墨,就是中国画的代名词,而中国画的最终境界也就是笔墨本身,不是轻重厚薄,更不是画什么、怎么画及像不像的问题。说得绝对一点,中国画就是线条,八大山人、徐青藤、金冬心,包括日本的井上有一等高手,已经将这一点阐释得明明白白。艺术作品是“写心”,是通过笔墨情绪的流露从而去体现出自己的情怀。“文革”时期,一大批精神空乏的作品应该使我们清楚,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到今天也明显地暴露出对传统的笔墨继承的不足,而由此产生的空乏与无奈,“高原停顿”现象是这代画家的通弊,也是他们的悲哀。

那么在传统笔墨意义基础上的探求和对当代审美价值的挖掘应是今天和明天的事。只要还是在画中国画。可惜今天大多数的画家已经不愿去做这样的功课,取而代之的是制作、渲染。仅此一点。我认为,这已经是南辕北辙,已经背离了中国画“写意性”的主旨。写意精神的丧失导致了中国画精神的丧失,也导致了文化精义的丧失。五千年的绘画史和三千年的笔墨史的发展已经充分印证了传统笔墨精神的生命力和可延续性,尽管传统笔墨在目前成整体性衰落,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必然要回过头来去对传统笔墨进行重新认识。
我的画画到今天,还一直没有画出我心中想要的画,所以,画还是在经意不经意间悄悄地改变着。欣慰的是,无论怎样画,我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固有的笔墨精神,始终是在传统的这根大链上磨合、体悟的,我深信“写意”是中国画的华严妙境,其精义之流失近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沦丧。“质言古意,而文变今情”,与“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相宜”的艺林传统,仍然是我的治学准则,我会固执的坚守中国画就是中国式的绘画,是凝聚着浓重东方哲学精神、人文色彩和东方特有的审美情怀的模样。(买鸿钧)
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一种绘画能像中国画那样具有一套流传有序,体系完备而又灵活多变的程式、规范。而历代的艺术家们,正是依循着这个传统规律,在各自不同的时代舞台上展开了自己的独造。中国山水画自魏晋的“地理图”后,历经了唐代的金碧辉煌,宋代的崇岸峻伟,元代的萧散野逸,明清的门派纷呈,再到今天的黄宾虹,历代的山水画大家都在完善着各自不同时代的绘画风格的同时,又以各自迥异的审美追求和独立人格,完善着自己的绘画语言。“八五新潮”以来,中国绘画生态开始呈现的动荡和不安以及由此造成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使目前的山水画飘忽不定,造成了中国画艺术特征和文化品格的削弱,一时间,“创新”成了艺术界的口头禅,“传统”几乎成了因循守旧的代名词,“喷”、“刷”、“涂”、“抹”等“秘密武器”也应运而生,传承几千年的毛笔传到到了我们手里已经丧失了它的本意。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毛笔,就像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一样,是中国特有的,毛笔在中国人手里,因其大小、长短、粗细、软硬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会因使用者心性、禀赋、学养、修为的不同而不同。而同一人,更会因环境、地域、材质、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正是毛笔在表现方面的丰富性充分体现出了书画家千差万别的人格因素和艺术特色。而在大英字典里对毛笔得解释却是“刷子”,外国人不能理解毛笔如同他们不理解中国画一样。而在今天的很多中国画家手中,毛笔也同样变得简单起来,仅仅成了描摹物象的铅笔了,毛笔“传情达意”的功能在今天已经被“洋化”了的种种意识挤到了边缘,诸如“笔能扛鼎”、“如锥画沙”、“点如坠石”等具有抽象意义的笔墨、线条,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认知了。
笔墨,就是中国画的代名词,而中国画的最终境界也就是笔墨本身,不是轻重厚薄,更不是画什么、怎么画及像不像的问题。说得绝对一点,中国画就是线条,八大山人、徐青藤、金冬心,包括日本的井上有一等高手,已经将这一点阐释得明明白白。艺术作品是“写心”,是通过笔墨情绪的流露从而去体现出自己的情怀。“文革”时期,一大批精神空乏的作品应该使我们清楚,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到今天也明显地暴露出对传统的笔墨继承的不足,而由此产生的空乏与无奈,“高原停顿”现象是这代画家的通弊,也是他们的悲哀。

那么在传统笔墨意义基础上的探求和对当代审美价值的挖掘应是今天和明天的事。只要还是在画中国画。可惜今天大多数的画家已经不愿去做这样的功课,取而代之的是制作、渲染。仅此一点。我认为,这已经是南辕北辙,已经背离了中国画“写意性”的主旨。写意精神的丧失导致了中国画精神的丧失,也导致了文化精义的丧失。五千年的绘画史和三千年的笔墨史的发展已经充分印证了传统笔墨精神的生命力和可延续性,尽管传统笔墨在目前成整体性衰落,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必然要回过头来去对传统笔墨进行重新认识。
我的画画到今天,还一直没有画出我心中想要的画,所以,画还是在经意不经意间悄悄地改变着。欣慰的是,无论怎样画,我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固有的笔墨精神,始终是在传统的这根大链上磨合、体悟的,我深信“写意”是中国画的华严妙境,其精义之流失近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沦丧。“质言古意,而文变今情”,与“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相宜”的艺林传统,仍然是我的治学准则,我会固执的坚守中国画就是中国式的绘画,是凝聚着浓重东方哲学精神、人文色彩和东方特有的审美情怀的模样。(买鸿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