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注释拾补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4o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某课标教材注:[恨恨那可论]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恨恨,愤恨到极点。
  教材将“恨恨”解释为“愤恨到极点”实属望文生训,《汉语大词典》《辞源》等辞书将其解释为“抱恨不已”,同样不确。陈丹、陶智《〈孔雀东南飞〉中的“严妆”与“恨恨”》(《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一文将其理解为“悲伤、惆怅”,似乎也不够精确。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的用例:
  (1)彦先来,相欣喜,便复分别,恨恨不可言。(陆云《与杨彦明书》)
  (2)于是与妇言语,悲喜恩情如生。良久,闻鼓声,恨恨不能得住。(干宝《搜神记》卷二“营陵道人”条)
  (3)或得要道之诀,或值不群之师,而犹恨恨于老妻弱子,眷眷于狐兔之丘。(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
  以下是一些唐宋时期文献中的用例:
  (4)挥霍次,二青衣曰:“郎可归舟矣。”汉阳乃起。诸女郎曰:“欣此旅泊接奉,不得郑重耳。”恨恨而别。(郑还古《博异志》“许汉阳”条)
  (5)夜阑彻烛,连榻而寝。迟明叙别,恨恨俱不自胜。(牛僧孺《玄怪录》卷一“来君绰”条)
  (6)久居于此,将别不无恨恨。(《太平广记》卷四四一引《玄怪录》)
  利用排比归纳的训诂方法,我们结合以上各例所在的具体语境细加揣摩,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这些“恨恨”都是用来描写亲友、情人等离别时心理的,其中例(3)尤具启发性,“恨恨”“眷眷”相对成文,“恨恨”“眷眷”二者同义尤为明显。又如萧统《文选》卷二九李陵《与苏武》:“徘徊蹊路侧,恨恨不得辞。”吕向注:“恨恨,相恋之情,不能为别。”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亦释“恨恨”为“恋恋不舍”。如此释义置于以上各例中显然是既合理又贴切,可见“恨恨”还有一种用法,即用来形容亲友、情人等在离别时的依恋不舍之情。
  再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看,焦仲卿与刘兰芝此时正好是离别在即、死意已决,彼此心头自然会弥漫伤心、悲痛、惆怅等思绪,但在生离死别之际他们那种依恋不舍之情应是最为突出,也是最难割舍的。这样理解,诚如清王引之《经传释词·自序》中所言:“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虽旧说所无,可以心知其意者也。”可见将课文中“恨恨”释为“依恋不舍”似乎更为妥帖。
  
  二、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某课标教材注:[寡妇起彷徨]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
  这两句话颇有意味,只是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句中“行人”“寡妇”二词看似简单,其实意义非同寻常。教材在注释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漏注“行人”一词,这无疑会影响广大师生对其含义的把握。有的教辅书释之为“来往的行人”或“路过的人”,实属望文生训。二是对于“寡妇”一词,教材如此直译显然是误解了它的含义。其他许多注本对之多阙而不注,也极易让人误解为“丧夫之妇”。
  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将此“行人”释为“游子,孤身远游的浪子。多与思妇相对而言”,无疑是十分精确的。我们发现,在一些表现思妇、闺怨题材的汉魏六朝诗歌中多见“行人”一词,例如王元长《秋胡诗》:“游禽暮知反,行人独不归。”何逊《闺怨诗》:“闺阁行人断,房栊月影斜。”鲍泉《寒闺诗》:“行人消息断,空闺静复寒。”费昶《芳树》:“行人早旋归,贱妾犹年少。”闻人倩《春日诗》:“行人今不返,何劳空折麻?”其中的“行人”显然都不能按常义来理解,而应该理解成“游子”。
  再来看两个有关“寡妇”的例子。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也。”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细品原文不难发现,前者是说越王勾践在攻打吴国前,为使那些敢死的勇士安心地去打仗,将他们的妻子(“寡妇”)迁移到山上(此山后来名为“独妇山”);后者则是说那些无限期修筑长城的戍卒深知自己生归无望,同时又不忍妻子(“寡妇”)独守空房,于是寄信劝其早日改嫁。显然这些“寡妇”的意思都不是今天所谓的“丧夫之妇”。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鳏寡”条云:“寡者,无夫之称,但有夫而独守者,则亦可谓之寡。”《汉语大字典》“寡”条即列有“有夫而独守”一义。而对于“寡妇”一词,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已明确指出:“古代凡独居的妇女都可叫寡妇。”《汉语大词典》《辞源》“寡妇”条都列有“独居守候丈夫的妇人”一义。以上两例及《孔雀东南飞》中的“寡妇”其实就是这种用法。《中古汉语读本》释《孔雀东南飞》中“寡妇”为“犹言‘思妇’,指独守空房的女子”,也是准确的。
  虽然弄清了“行人”“寡妇”二词的确切含义,但如果我们不将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理解,就仍然难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为使广大读者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内涵,我们不妨对这两句话作如下解读:“行人”一句是说远游未归的丈夫(“行人”)在听到鸳鸯相向而鸣时怦然心动,于是驻足,顿生室家之思,想念在家的妻子(“寡妇”);“寡妇”一句则是说独守空房的女子(“寡妇”)本来就因思念在外的丈夫(“行人”)而惆怅,在听到鸳鸯悲鸣时,就显得更加彷徨不定,心里更是盼着丈夫早日归来。文中“行人”与“寡妇”的两地之思真可谓一种相思,两处离愁,若将“行人”“寡妇”二句割裂开来理解,则显然会失去该诗的原味。
  作者在文尾处如此着笔,颇有深意,其目的显然是想唤醒那些远游在外的丈夫及时知返,告诫他们千万别辜负独守空房的妻子的一片痴心,不要再让类似刘兰芝的悲剧重演(“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其他文献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这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由六篇课文组成:《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这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必
特邀主持人说:思辨能力,亦称“批判性思维能力”,既包括阐释、分析、評价、推理、解释、自我调节等认知能力,又包括好奇、自信、开朗、灵活、公正、诚实、谨慎、善解人意等情感特质,属高阶思维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其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期我们从4个方面给大家提供参考:1.开发文本,寻找文本中培养思辨能力的亮点;2.平衡语言与思维的关系;3.展开
计算机在诗歌鉴赏中如何使用?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计算机擅长的是检索、分类、统计,而诗歌是感情的结晶、创造的艺术,用机械的检索、分类、统计手段来分析诗歌,无异于扼杀诗歌的生命。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将计算机和人脑相结合:利用计算机强有力的检索功能,快速、全面、准确地提供有关资料,然后由熟悉诗歌的研究者从审美的角度来探索诗歌艺术的奥秘。  意象是古典诗词中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诗歌中常出现的形象,
编者按:现代诗歌一直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来,无数教师对其教法、学法进行了不断探讨,结果却收效不大,原因就是在探索与追问的过程中,人们很难将文学评论中的解读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中学诗歌教学实践中,很难将语文教学的诗歌解读与文学评论的诗歌解读有机融合起来。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吴凤平、刘彩祥老师借助“现象图示学”的理论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解读与文学评论中的诗歌解读搭建起了一个有机
教师、课程、学生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铁三角”。新课程理念主张,应让每个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让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应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应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尽力做最好的自己。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在课程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空间”中应扮演什么角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讨。一、教师应该是“教育思考者”和“心灵共情者”  1.成为有主张的“育人导师”  教师应该
编者按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校如何适应改革变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6年至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与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合作,共同开展“基于学生研究和知識分析的学科教学”课题研究。“课程与教学”栏目第2、第3期专栏将呈现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该课题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各学科的教学案例,以飨读者。
课前预热时,教学生不一样的举手方式—让答的手势、补充的手势、提问的手势、求关注的手势等,巧妙地为课堂开展“真学”做好铺垫。  一、关注篇章页,进行导课  师(出示篇章页):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来自第五单元,这是一个奇妙的单元。齐读—  生: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  师(出示三年级学过的第五单元的篇章页)这是三上年级的第五单元,以什么为主题?  生:以观察为主题。  师:三下年级的第五单元—  生:
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把做一名好教师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但是,什么是好教师?学生考得好就说明教师教得好?好教师就是让学生考得好的教师?当我对这些问题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答案的时候,发现答案竟是经历了一路反思之后的沉淀。回首来时路,这个过程大致可被分为聚焦于知识与考试、学生与能力、体验与建构、学力与素养的逐步提升的四个阶段。  一、1990—2002年:知识与考试  1990—2002年是我工作
从总体来看,在2009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关注篇章衔接和连贯仍然是各地命题的重点。多套试卷继续以小句排序或补充关联词的方式对此进行考查,两套全国卷除保留衔接排序题之外,又别出心裁,推出了新的题型。题型之“新”在于第一次将测试重点放在了篇章回指形式所具有的话语衔接功能上。  本文以高考语文试题为例,首先提出回指语在篇章结构中的表达和确认原则,然后分析影响回指形式的语用、语体等因素,最后探讨
编者按: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文化论著研读”已成为高考的考试内容,而在众多的文化著作中,《论语》是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的重要选编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此类著作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为论著类作品的复习与教学提供了借鉴。    一、教学设想    作为文化经典,《论语》将被纳入200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范围。《论语》考什么、怎样考,从《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