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地理空间角度看陶渊明诗文中的田园路

来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14891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往田园之路是陶渊明诗文中的一种重要文学地理空间,是连接家与田园的现实路径,其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田园路与行役路途上所呈现出的景象不同,陶渊明对此有明显的情感区别,他在行役路上有时流露出厌倦、担忧以及对过往田园的牵念,却在描绘通往田园之路之艰辛时,写出了诗意和安宁.这主要是因为田园路契合了陶渊明的自然思想,行役路则跟陶渊明本性有相违处,田园路可以是通往家之路,给了诗人一定的安定感,也可以表示理想之路,让诗人以另一种方式去追寻理想,这种理想之路又跟《桃花源记》中的桃源路相映衬.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路是重要且特殊的文学地理空间,具备独特性质.
其他文献
悲剧意识是人对现实悲剧性的理性把握,在暴露困境的同时又加以弥合,最终指向正面价值的建构.《楚辞·卜居》开启了士人借卜居寄托情志、表现悲剧意识的文学传统.杜甫自华州弃官而流离陇蜀,在悲世与藏身的主题上兴起强烈的悲剧意识,草堂以幽僻之地、懒拙之人、诗酒之乐等鲜明特征安顿其漂泊生命,成为消释现实悲剧感的诗意象征.缘于“国身通一”的仁者精神,杜甫并不能安居草堂彻底解决其精神生命的最终安顿,而以“一世之羁人”的形象,在穷愁漂泊的悲剧命运中展现出士人造次颠沛不违仁的悲剧精神.士人“游”与“居”的生存悖论,应该成为我们
吉祥文化深刻地凝结着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和信仰观念,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也镌刻在中国人的基因中,饱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植物纹样是吉祥文化的表征符号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宗教情感、伦理情怀、审美取向和民族品质等丰富的内涵.以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上的植物纹样为例,窥视纹样表征的中国吉祥文化内核.植物纹样表征着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作.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纹样的艺术传承方式和艺术内涵本身的兼容并蓄,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大气与包容,是我们必须要弘扬的民族文化瑰宝.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具有特定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生成逻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接续传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发展,也是中国现实土壤培育滋养的结果.面对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中人民谋求幸福的需求,奋斗幸福观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奋斗幸福、为了谁而奋斗、依靠谁来奋斗、如何去奋斗”等基本问题,启发当代青年树立奋斗信念、点燃奋斗激情、练就奋斗本领、勇担奋斗使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