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ope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许多教师都认为《老王》一文,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对老王的内疚,认为相比较老王,作者就是个幸运儿,要学习作者关注弱势群体的精神品质,在学术界的解读中,我们也看到此种观点。这种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作者真的是个幸运儿吗?而且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作者的做法也并无不妥,为什么作者却越来越感觉到愧疚呢?经过仔细的分析发现,在这文字表面的描写之下,还隐藏着作者更深刻的感情认知。
  【实录片段】
  一、感悟对话,揣摩老王
  师:老王为何要来送鸡蛋和香油?
  生:表达感谢。
  师:仅仅是来表达感谢的吗?
  试着揣摩老王与我的几句对话,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生: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师:假如你就是老王,请发挥想象,此时你会怎么想呢?
  比如:他只说:“我不吃。”省了哪些话?
  生:临死的人,吃了也浪费。
  补充背景:那个时代,一个人每月有二两油票,一张蛋票(只够买一张鸡蛋饼)。
  生:舍不得吃,留给你们吃。
  师: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那要什么?
  师:前文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虽然最后拿了钱,那是劳动所得。此时多了一个“是”,有何不同意味?
  生:他想要家人般的关爱。
  生:他还想要爱的尊严。
  师:杨绛当时明白老王的心意了吗?她是怎样做的?
  生:没有。“我也赶忙解释”,硬塞了钱给老王。
  师:这种情感上的错位导致了隔阂,以至于老王带着遗憾离世。
  若干年过去了,杨绛渐渐明白了什么?
  二、品析词句,怀念老王
  解读“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愧是惭愧,那怍是何意呢?
  出示“怍”字的甲骨文,“乍”:刀具上的刻痕。
  师:刀刻在心上,引申惭愧之意无法消失。为什么?
  生:因为没有善待老王而产生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
  师:为何不写“那是我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生:我相对于老王而言是幸运的,有亲人,生活条件较好。
  师:我真的幸运吗?
  补充背景图片:
  杨绛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被剃成阴阳头。
  师:在那段非人的历史里,没有谁是幸运的:老舍投未名湖,傅雷夫妇含冤自杀,很多知识分子都不堪忍受侮辱而死去。所以,文革结束时,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死了就是最大的不幸。
  面对病死的老王,活着的杨绛感到愧怍,可谁会对那些千千万万屈死的人感到愧怍呢?作者在文章里也含蓄地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的态度,你发现了吗?
  探讨文章看似闲笔之处:
  如:1.“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2.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意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生:其实,“不知怎么的”里含蓄地流露出当时的知识分子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吗?
  生:“我自己不敢乘三轮。”
  生:“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
  师:非常好!文中看似闲笔之处,含蓄地流露出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对世人的警醒和对世事的态度。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小结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一方面对于老王这样的不幸者,我们要平等地关爱他们,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省。
  生:另一方面更是对文革中那些千千万万屈死的人,那些备受侮辱的知识分子鸣不平。
  师:生性优雅平和的她用朴素而又含蓄地语言表达着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
  透过杨绛的这篇《老王》,去走近她朴素而含蓄地语言,就像来到一个清莹的湖,顺着湖岸往前走,湖水尽头,她把一个很大很惊人的天地给你,于是豁然开朗。
  【案例分析】
  王荣生教授说过“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阅读散文,不是仅仅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物,而是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根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我们可以确定,本文最应该教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老王》这篇文章的关键点不在于老王的善良、作者的善良,而在于作者能够发现老王的善良,以及作者后来的自省,并且还应该意识到作者的自省有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上。
  作者在以后的生活中“渐渐”明白了自己不安,是由于自己曾经受到老王亲人般的对待,但却仅仅把老王当作熟人而已,导致老王带着遗憾离世。怎样让学生体会到杨绛内心深处的愧怍?我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揣摩老王临终前与“我”之间的三句对话,虽然简短的三句话:“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看似简单,意犹未尽。“我不吃”这句话积蓄着老王对杨绛一家人深深的感恩。他舍不得吃,在那个每人每月只有二两油票和一张蛋票的艰难岁月里,老王带来了让作者感觉数不清的鸡蛋,就可想而知他对杨绛一家人是怎样的情感了,那得积攒多少个日子啊!“我不是要钱”与前文送钱先生看病“我不要钱”,只是多了一个“是”,却在表明老王此次来的目的,是想在临终前获得家人般的关心。从揣摩看似简单又内涵丰富的语句里感受老王的内心世界,从而为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做了铺垫。作者为此而感到深深的惭愧,是源于自己内心的自省,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并没有触及到杨绛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
  我通过“为何不写那是我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何为幸运的人?再通过追问“真的幸运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进一步走向杨绛的内心深处,她也是备受文革侮辱的知识分子,对于那个非人的时代,她也流露出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对世事的一种态度,引出文章中看似闲笔的部分,从而体会杨绛朴素而又含蓄的语言背后所透出的情感。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区致远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们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管仲列传》。本课教学设计新颖,切入巧妙;老师准备充分,学生发言踊跃。  现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步骤摘录如下:  一、以管仲为何被称作“春秋第一相”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并概括:管仲治政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管仲获得重用的原因是什么。品读管鲍之交。  四、管仲治国虽取得了极大成功,但司马
一滴水滴的坠落,虽微不足道,但若持之以恒,终能穿透坚硬如铁的石塊;一缕微风的吹拂,虽没有痕迹,但若经久不息,终能造就石林山海的壮观。沧海桑田往往起源于平凡的力量。不是每一次磨砺都足以改变,不是每一次改变都足以感知,但我始终坚信平凡中始终有着不平凡。  此刻抑或是往昔,无数像孙少安、孙少平这样平凡的人正在或已经谱写了不平凡的乐章,他们或是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或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战至最后一
陆蠡《囚绿记》的主题在通行的教参上被解读为: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这个结论其实是“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结果。不过,这种方法论下的主题解读真的可靠么?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文章的叙事脉络和情感脉络在第八自然段发生转折,在此意
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想象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能使人们进行独特的艺术创造,在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教育方面来看,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其想象力属于是启蒙的初始阶段。以写作来说,写作是小学生培养和锻炼想象力的一个广阔平台。在小学作文的课堂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在启蒙阶段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为今后的
语文文本作为人类知识、人类思想的有效载体,成为人类情感的宣泄窗口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本身是有“味”的。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语文味”,就远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之味”,语文教学应该讨论的是牾文学习的过程是怎样一个有“味”的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有“味”的过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十八春》是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张爱玲应约在《亦报》上用笔名“梁京”发表的一篇长篇通俗小说,1951年11月由上海《亦报》社出单行本。张爱玲到美国10年之后的1967年,她对这部作品作了一些改动,1968年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是为《半生缘》。  《半生缘》与《十八春》相比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张爱玲将《十八春》的18个章节删减为17个章节,时间跨度由原作的18年缩减为14年,让小说停止在顾曼桢和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组成之一,成为语文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其实无论是“教学大纲”时代还是“课程标准”时代,“理解并传承中华文化”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一直存在,但文化教學作为语言教学的“第五维面”,长期以来又只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潜层面”。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更多关注如何将“潜层面”的文化素养教学转化为“外显”的课堂教学实践。以下将以《始得先山宴游记》和《赤壁赋》为例谈拙
诗歌作为美的载体,其教学应当承担更为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诗歌教学应该是一个开展美的欣赏、学习美的表达、尝试美的创造的活动过程。诗歌欣赏是一种需要欣赏者参与的艺术鉴赏活动,是欣赏主体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重新构建诗美的过程。一首诗就是一个诗美系统,诗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对诗美的解构过程。  比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就应让学生了解该词的节奏、平仄、韵字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深切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利用的是最终形成的教案,是“结果”,教师自身经历的探究过程却被浪费掉了。从中删选出可用的资源,并将其重演于学生,是我们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的一条可行的操作思路。  一、设计资源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面对有大量的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本身就是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安排资料的
写作教学内容:其一是为什么写,其二是怎样写,其三是写什么。通常情况下,教学中强调的是怎样写和写什么,很少关注为什么写。这样就出现了偏重技法追求,轻视情感需求的倾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模式化、套路化的写作格局,背离了写作的初衷。写作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育一颗真诚善感的心灵,养成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作文教学应借助文本细读,从“为什么写作”入手,着眼于情绪的调动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