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开启学生想象力、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等四个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发掘、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及创新精神,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想象力 主题意识 参与意识 质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程标准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和要求,那就是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下面是笔者近年来的一些思考,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一、通过阅读开启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的发展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力,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女娲造人》一文,关于人类的起源,既然可以用想象和幻想的形式创作神话,你能把女娲造人的动机和方法想象成另外一种情况吗?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到台前说出各自的设想。有的说,女娲闲逛累了,下河洗澡,然后到岸上跳舞,溅落的水珠变成了人,直到今天,水还是组成人体最重要的元素;有的说,女娲边逛边哼着小曲儿,她的歌声悠扬动听,吸引了不明飞行物上的外星人,他们摘下小星星抛给女娲作为礼物,这些小星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形似女娲的小人,和她一起唱歌,从此人间便充满7歌声。这样学生试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作了种种推测和设想。这种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加深了学生对神话的理解和感受,思想得到升华;学会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申学会创新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开启想象和自主活动的天地。
二、通过阅读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严济慈说:“读书完全靠自己。”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写。”都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程理念科学地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新课程理念也科学地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使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成为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过程。既然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形成独到见解,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每个学生对提高个人素质都有强烈的愿望,他们需要发展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原则,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自由,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我们知道,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鼓励学生多阅读名篇佳作,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教师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巧妙运用“内因启动法”,抓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露出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在讲朱自清《春》一文时,教师事前组织学生到公园池塘边、河畔、田野……进行野外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置身于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中,然后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悟,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身临其境感受春天勃勃生机的画面,用自己真切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不仅对《春》一文五幅迎春图理解得更深切透彻,而且也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这样联系实际问题情景来阅读,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实践、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敢于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鼓励他们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启发他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各抒己见,善待学生的“新奇问题”,尊重他们的疑问和思考,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的气氛中,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些求异思维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往往能点燃创造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取得超越文本的收获。
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想象力 主题意识 参与意识 质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程标准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和要求,那就是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下面是笔者近年来的一些思考,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一、通过阅读开启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的发展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力,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女娲造人》一文,关于人类的起源,既然可以用想象和幻想的形式创作神话,你能把女娲造人的动机和方法想象成另外一种情况吗?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到台前说出各自的设想。有的说,女娲闲逛累了,下河洗澡,然后到岸上跳舞,溅落的水珠变成了人,直到今天,水还是组成人体最重要的元素;有的说,女娲边逛边哼着小曲儿,她的歌声悠扬动听,吸引了不明飞行物上的外星人,他们摘下小星星抛给女娲作为礼物,这些小星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形似女娲的小人,和她一起唱歌,从此人间便充满7歌声。这样学生试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作了种种推测和设想。这种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加深了学生对神话的理解和感受,思想得到升华;学会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申学会创新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开启想象和自主活动的天地。
二、通过阅读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严济慈说:“读书完全靠自己。”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写。”都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程理念科学地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新课程理念也科学地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使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成为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过程。既然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形成独到见解,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每个学生对提高个人素质都有强烈的愿望,他们需要发展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原则,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自由,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我们知道,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鼓励学生多阅读名篇佳作,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教师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巧妙运用“内因启动法”,抓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露出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在讲朱自清《春》一文时,教师事前组织学生到公园池塘边、河畔、田野……进行野外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置身于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中,然后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悟,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身临其境感受春天勃勃生机的画面,用自己真切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不仅对《春》一文五幅迎春图理解得更深切透彻,而且也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这样联系实际问题情景来阅读,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实践、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敢于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鼓励他们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启发他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各抒己见,善待学生的“新奇问题”,尊重他们的疑问和思考,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的气氛中,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些求异思维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往往能点燃创造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取得超越文本的收获。
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