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kcyk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片|桥梁建设报

  杨进,中国现代悬索桥技术奠基人、开创者,不断在桥梁技术上开拓创新,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半个世纪,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填补一项又一项空白,获得荣誉无数,被称为“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
  2017年8月22日,杨进与世长辞。
  由他负责修复开裂桥墩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屹立在汹涌的江水中;由他设计的西陵长江大桥,留下“神州第一跨”的美名;由他提出设计思路的鹦鹉洲长江大桥,以三塔四跨悬索桥的独特造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一座座大桥,犹如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把长江点缀得格外壮美。
  一座座大桥,凝聚一代代桥梁人的心血,创造一项项桥梁建设新纪录。
  杨进,中国现代悬索桥技术奠基人、开创者,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半个世纪,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填补一项又一项空白。
  杨进1930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他虽没能赶上“万里长江第一桥”建设,但后来还是抓住机会为其效力。
  1963年,通车7年的武汉长江大桥由于基础不对称下沉,造成07号墩墩身开裂。
  大桥建设时,借助了苏联专家的力量;后来苏联专家撤走,大桥出了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当时,大桥已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修复要在正常通车和对外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很多资深专家都不敢去碰。刚过而立之年的杨进,大胆提出“倒砌法”——类似于现在的地连墙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于桥梁基础施工中,成功修复开裂的桥墩。
  1982年,大桥第四孔钢桁梁下弦杆被船撞变形,铁路行车被迫中断。杨进设计出一套自平衡顶架,在保持单线行车的条件下修复弦杆,工程历时约一个月,费用不到5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计划上马汕头海湾大桥,但迟迟未能开工,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还没有在海湾建桥的先例,缺少实践经验和技术保障;同时,汕头地处强台风、强地震区域,潮汐频繁,被认为是修桥的“禁区”。
  杨进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他将原先投标的钢芯梁斜拉桥方案,改变为大跨度现代悬索桥方案,妥善解决强台风地区空气动力稳定性问题;同时在抗震设计中做减震、隔震处置。历时4年,汕头海湾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开创我国自行建造现代大跨悬索桥的历史。
  杨进在主持设计为三峡工程服务的西陵长江大桥时,考虑到工期紧迫和桥下过流与航道变动等困难,他提出主跨900米的悬索桥方案,一跨过江,仅用29个月就建成大桥,确保三峡大坝第一次大江截流如期举行,也填补了国内在更大跨度悬索桥技术上的空白。西陵长江大桥因此而被誉为“神州第一跨”。
  在西陵长江大桥上,杨进还将国外先进的钢箱梁技术,首次运用到中国桥梁建设中,推动钢箱梁技术在国内推广。
  更为重要的是,汕头海湾大桥和西陵长江大桥共同推动我国悬索桥的设计、施工、制造、安装等产业链形成。中铁大桥局、武船、武钢、武重在特大桥工程相关技术优势获得重大提升,武汉“建桥之都”地位开始形成。
  已故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生前曾如此称赞杨进:“他是敢于吃螃蟹的人。”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院副总工程师徐恭义,曾是杨进的弟子,伴随他身边十余年。昔日的学生如今已跻身“大师”行列,这样赞美自己的恩师:“他身上满是创新的细胞,可谓艺高人胆大。”
  位于汕头市区西部的礐石大桥,是继海湾大桥后又一座连接汕头南北城区的大型桥梁。1995年,杨进带领团队提出了主桥主跨518米钢箱梁与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共用的混合梁斜拉桥方案。这是国内首座混合梁斜拉桥方案。
  这一方案,让两座主塔基础工程量减少近四成,节约工程费用近2亿元人民币。随后,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采用与其相似的结构体系,从而使主塔基础规模大为减小,节省投资。
  面对桥梁界对于钢梁结构的普遍热情,杨老曾语重心长:“桥梁结构中,人们都觉得钢梁最保险,但忽视了混合梁是最经济的。如果钢梁方案处理不恰当、不合理,资金上的浪费很大。”可喜的是,近年建成通车的荆岳长江大桥等大都采用混合梁方案。
  2012年11月,三塔两跨悬索桥泰州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桥梁界震惊了。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评价:泰州长江大桥将悬索桥前沿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高度。
  三塔两跨钢箱梁悬索桥,系世界首例。这一极具想象力的创新结构,同样出自经验丰富、不墨守成规的桥梁设计大师杨进之手。
  之所以采用这样独特的设计,主要还是出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和考虑。首先,桥位处的江面宽阔,大桥跨越的长江江面宽达2.3公里,且河床呈浅W形断面,如果采用一跨过江方案,投入的资金就会大幅提高。而三塔双主跨钢箱梁悬索桥方案,不仅节约成本,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桥址区河床的特点,并适应长江河势的变化,水中只有一个主塔基础,也能最大限度减少建桥对水流的影响,降低船舶撞击风险。另外,三塔双主跨悬索桥下水面开阔,降低了对两岸港口码头间船舶航行的影响。
  此后修建的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也采用类似思路设计。中铁大桥院总工程师高宗余说,鹦鹉洲长江大桥本可以一跨过江,但这样设计主塔将非常高,对武汉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黄鹤楼等形成压迫之势;设计成三塔四跨悬索桥,主塔高度大幅下降,最高的主塔也只有152米,与周边景致都很协调,相比一跨过江,不仅造价节约至少20亿元,而且不破坏两岸江滩。
  他走了,留下一座座桥梁,也是一座座丰碑。

  楊进:桥梁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语录:
  “不要总盯着外国如何如何,要多一点自主创新!”
  ◎ 来源|湖北日报
其他文献
当地时间2018年6月12日,美国华盛顿传来喜报。在第35届国际桥梁大会(International Bridge Conference,简称IBC)上,中国湖南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项目荣获亚瑟海顿奖。该桥已创下了10项世界之最,其中包括世界上最长的人行玻璃桥,世界首座玻璃承重最重的桥梁,世界上最柔、舒适性最好的桥等等。CNN将其列入世界上11座最壮观的桥之一。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在被誉为桥梁界
期刊
探讨了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应用对策。分析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体现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较为落后、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共融性、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OBE教育理念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阐述了OBE教育理念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对策,应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开放性课堂、引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图片|新京报  孟凡超,1959年12月生于四川遂宁,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他的名字与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南京长江二桥、三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西堠门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紧紧镌刻在一起;从事公路特大型桥梁勘察设计30余年。  1982年,在湖北沙洋漢江公路大桥的工地上,一名23岁的实习工程师,带领工人们创造了38米(当时亚洲第一深度)
期刊
林元培在工作。图片|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在宇宙中,有一颗被冠以中国科学家姓名的小行星——“林元培星”,获此项殊荣的林元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他曾主持设计南浦、杨浦、徐浦、卢浦和东海大桥等项目,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黄浦江上造大桥的重任,落在了当时市政总院总工程师林元培的肩上。
期刊
探讨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作用,论述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针对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劳动育人的有效途径,应注重分类引导,做好科学规划,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劳动育人与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多样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993年10月23日,杨浦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是上海市区继南浦大桥之后建成的第二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也是当时世界上主跨径最大的斜拉桥。新中国成立后,当一座座如虹似练的长桥横架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之上时,人们多次发问:上海的黄浦江怎么没有一座桥呢?在常人看来,长江、黄河上能架桥,宽不过数百米的黄浦江应该更不在话下。殊不知,在黄浦江上造桥难倒了一代又一代桥梁专家。  上海因黄浦江而兴,它的每寸水道都流
期刊
摘 要:盾构穿越既有建构筑物施工风险高,且随着地铁建设的逐步扩展,盾构近接施工不可避免需要。当盾构隧道穿越既有石化加油站时,由于石化加油站的特殊性质,变形控制要求极高。在保证石化加油站正常运营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减少盾构施工导致的周边变形,成为盾构隧道下穿石化加油站安全控制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盾构施工准备、推进参数、注浆措施等方面对安全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保证盾构安全下穿。  关键词:盾构隧道; 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途径。如何让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和难点。基于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概述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分析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工作性质及意义,解读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客观理性的认识,这对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高校思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