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合格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在被调查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合格率及影响因素。结果: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合格率分别为24.3%和32.0%,且受诊疗操作前后、职业因素影响;造成合格率低的原因主要为洗手时间不够,揉搓方法不对,洗手设施、洗涤用品和干手方法不符合要求。结论: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20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5月对部分医院在岗位上工作的医师和护士,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观察正在进行诊疗操作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分别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在所调查科室医务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研究设计的表格、方法、要求,观察医务人员操作前后的洗手情况,洗手后采样送细菌培养,并对洗手揉搓时间和方法、洗手设施、洗涤用品和手干燥方法进行登记。
评判标准:手卫生方法、消毒效果及洗手设施参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统计分析: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本次调查295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24.3%。
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手卫生依从性受诊疗前后影响。诊疗操作后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远远高于诊疗操作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1。
手卫生合格率: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32.0%,且受诊疗前后等因素影响,操作前合格率高于操作后,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手卫生不合格原因:本调查显示手卫生合格率仅为32.0%。见表3。
使用洗手设施调查:在所调查的科室中,使用普通水龙头占73.8%,使用桶装热水占16.0%,使用感应或脚踏式龙头仅为10.2%。洗涤用品中使用固体肥皂为83.2%,使用液体肥皂为16.8%。干手方法中白大褂擦手144例,甩干81例,擦手巾或干手器50例。
讨论
控制手卫生已成为降低院内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1]。通过实施感染监测和遵循正确的感染指导规范,可以预防约66.7%的院内感染发生。加强医务人员洗手,可降低50%的感染发生率[2]。本研究发现,医务人员遵循洗手规范的情况不容乐观,手卫生依从性仅为24.3%,虽与国内外报道日常手卫生依从性17.0%~75.0%结果一致,但低于国内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40.0%~50.0%)[3]。
影响手卫生依从性与合格率的主要因素:①医务人员的不良手卫生习惯,一大部分医生在查房过程或在门诊诊疗中自始至终没有洗手;护士在治疗操作中,也往往忽视第1例与第2例患者之间需要洗手这一环节,最普遍的现象是完成整个病区护理操作后才洗手。②缺乏职业责任感,有调查显示在工作中有50%的医护人员是在不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而缺乏对患者的保护意识。③缺乏对手卫生依从性及合格率的认识,医护人员未执行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有些医护人员戴手套操作后不重视洗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④大部分医疗机构以普通手动开关流水为主,且无防污染设施,感应、脚踏或长臂式水龙头太少;洗涤用品以肥皂为主,且多存放于湿性环境中,易造成细菌滋生;缺乏干手设施,致使白大褂擦手率高,占不合格构成比45.0%。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与合格率对策研究:①大力倡导医院感染伦理教育,使医务人员认识到,如果没有履行感染控制措施,就没有体现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患者无利,甚至是伤害,也是患者就医过程中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违犯了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4]。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大力倡导医院感染管理的伦理教育,制定相应措施,使感染管理开展伦理教育合理化、合法化。②加强职员培训,提高认知水平,严格执行“两前”,直接接触病人之前、进行无菌操作或护理程序之前;“三后”接触血液或体液之后、直接接触病人之后、接触病人直接范围之后的洗手指征,强化“六步洗手法”。③改进管理措施,建立监督机制,必须从组织落实,严格管理,必要的监督等关键环节入手[5]。科护士长既是手卫生的执行者,又是手卫生的监督者,应严格日常检查,督促其养成良好洗手行为,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合格率。④重视洗手设施改善和手卫生方法改进,注重病区洗手池的数量,位置合理,购置液皂,水龙头以长把、脚踏和感应等非触式为好;干手方法采用一次性纸巾,重复消毒毛巾以及干手器,从而杜绝常见的、使用最为广泛的错误的白大褂式干手方式。
参考文献
1宋丽红,等.医务人员手卫生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5-37.
2尚少梅,郑修霞,王宜芝,等.临床护理人员洗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6):255-456.
3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41-142.
4杨维兰,杨夏玲,颜春松,等.医院感染的伦理学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1):21-22.
5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5-640.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20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5月对部分医院在岗位上工作的医师和护士,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观察正在进行诊疗操作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分别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在所调查科室医务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研究设计的表格、方法、要求,观察医务人员操作前后的洗手情况,洗手后采样送细菌培养,并对洗手揉搓时间和方法、洗手设施、洗涤用品和手干燥方法进行登记。
评判标准:手卫生方法、消毒效果及洗手设施参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统计分析: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本次调查295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24.3%。
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手卫生依从性受诊疗前后影响。诊疗操作后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远远高于诊疗操作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1。
手卫生合格率: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32.0%,且受诊疗前后等因素影响,操作前合格率高于操作后,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手卫生不合格原因:本调查显示手卫生合格率仅为32.0%。见表3。
使用洗手设施调查:在所调查的科室中,使用普通水龙头占73.8%,使用桶装热水占16.0%,使用感应或脚踏式龙头仅为10.2%。洗涤用品中使用固体肥皂为83.2%,使用液体肥皂为16.8%。干手方法中白大褂擦手144例,甩干81例,擦手巾或干手器50例。
讨论
控制手卫生已成为降低院内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1]。通过实施感染监测和遵循正确的感染指导规范,可以预防约66.7%的院内感染发生。加强医务人员洗手,可降低50%的感染发生率[2]。本研究发现,医务人员遵循洗手规范的情况不容乐观,手卫生依从性仅为24.3%,虽与国内外报道日常手卫生依从性17.0%~75.0%结果一致,但低于国内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40.0%~50.0%)[3]。
影响手卫生依从性与合格率的主要因素:①医务人员的不良手卫生习惯,一大部分医生在查房过程或在门诊诊疗中自始至终没有洗手;护士在治疗操作中,也往往忽视第1例与第2例患者之间需要洗手这一环节,最普遍的现象是完成整个病区护理操作后才洗手。②缺乏职业责任感,有调查显示在工作中有50%的医护人员是在不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而缺乏对患者的保护意识。③缺乏对手卫生依从性及合格率的认识,医护人员未执行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有些医护人员戴手套操作后不重视洗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④大部分医疗机构以普通手动开关流水为主,且无防污染设施,感应、脚踏或长臂式水龙头太少;洗涤用品以肥皂为主,且多存放于湿性环境中,易造成细菌滋生;缺乏干手设施,致使白大褂擦手率高,占不合格构成比45.0%。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与合格率对策研究:①大力倡导医院感染伦理教育,使医务人员认识到,如果没有履行感染控制措施,就没有体现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患者无利,甚至是伤害,也是患者就医过程中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违犯了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4]。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大力倡导医院感染管理的伦理教育,制定相应措施,使感染管理开展伦理教育合理化、合法化。②加强职员培训,提高认知水平,严格执行“两前”,直接接触病人之前、进行无菌操作或护理程序之前;“三后”接触血液或体液之后、直接接触病人之后、接触病人直接范围之后的洗手指征,强化“六步洗手法”。③改进管理措施,建立监督机制,必须从组织落实,严格管理,必要的监督等关键环节入手[5]。科护士长既是手卫生的执行者,又是手卫生的监督者,应严格日常检查,督促其养成良好洗手行为,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合格率。④重视洗手设施改善和手卫生方法改进,注重病区洗手池的数量,位置合理,购置液皂,水龙头以长把、脚踏和感应等非触式为好;干手方法采用一次性纸巾,重复消毒毛巾以及干手器,从而杜绝常见的、使用最为广泛的错误的白大褂式干手方式。
参考文献
1宋丽红,等.医务人员手卫生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5-37.
2尚少梅,郑修霞,王宜芝,等.临床护理人员洗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6):255-456.
3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41-142.
4杨维兰,杨夏玲,颜春松,等.医院感染的伦理学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1):21-22.
5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