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中的小说结构与语言技巧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b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备受瞩目的英国现代作家,萨拉·沃特斯创作了一系列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的小说。《守夜》(The night watch)是沃特斯所写的第四部小说,同样也是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整个故事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压抑情绪和蠢蠢欲动的禁忌氛围。小说主要讲的是发生在伦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故事。本文就小说的中心思想、小说的框架结构以及小说的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萨拉·沃特斯的《守夜》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萨拉·沃特斯 《守夜》 小说结构 语言技巧
  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s)是英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曾被评为“20位当代最好的英语作家”之一。萨拉·沃特斯的作品能够将人物的人性刻画得极为细致,其作品的情节设定非常巧妙,有着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压抑情绪和蠢蠢欲动的禁忌氛围。本文试从萨拉·沃特斯的小说《守夜》的时代背景,到小说的内容构架,对该作品的结构及语言艺术技巧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 小说结构的特点
  作为小说作品的形成要素,小说结构指的是小说的外在表现形态以及小说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构造,是小说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体现。作者对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表现内容的中心思想的要求,采用多种表现方式进行展现,并采用灵活的艺术表达方式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生动化、灵活化。在语言表述上,采用均匀的组织语言对整部小说的叙事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对《守夜》的小说结构特点进行分析:
  1 记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维多利亚时代
  小说《守夜》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讲述的是在维多利亚女王所统治的六十六年间(1836-1901)所发生的事情。那个时期,是英国历史上比较繁荣的时期,是最为欣欣向荣和充满机会与挑战的时期。在当时发生了工业革命,火车已经开通、蒸汽机投入使用、进行了海外扩张、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一切都成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重要标志,但是在繁荣和财富的美好外表下,同样掩盖着邪恶和欲望。在当时的英国,贵族过着奢侈浮华的生活,但是在社会的底层,工人阶级和贫民的生活却不堪忍受,并且还时不时地伴随着不幸的发生,为了谋生,连儿童和妇女也难逃厄运,都要到艰难肮脏的工厂或者矿山出卖苦力。小说《守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充满血腥和对和平充满渴望的时代,这个时代背景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维多利亚色彩。这样独特的时代背景再经过作者细腻的文字描述,使故事变得鲜活而有张力。
  2 全新的“中低层女性”视角
  在视角的选取上,萨拉·沃特斯没有像很多小说一样选择英国王室或者贵族的视角,而是选择了“中低层女性”这一全新的视角。萨拉·沃特斯的视角广阔,其不仅生动地刻画出了女知识分子的形象,赋予其忧郁的气质,也刻画出了中产阶级孤女的形象。甚至于,其能够将女巫和女贼等人物也描叙得栩栩如生。通过她的刻画,这些完全不同的角色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同一种品质,那就是对现实生活充满了不满,希望摆脱现有的处境,获得全新的、更好的生活。在小说《守夜》中的“二战”所制造的恐怖氛围的笼罩下,身在上层社会的凯和茱莉亚与身在平民阶层的海伦和维芙结识,正是当时特有的时代背景,使得凯无所顾忌地和海伦生活在了一起,同样,海伦与茱莉亚也才能上演一场倾城之恋。在这场感情中,他们体验到了迷恋、疯狂、渴望及恐惧这一系列复杂的情绪。也许,他们在这一时期对未来还存在着希望和期盼,期盼着在“二战”之后可以出现一个全新的美好新世界,但是当“二战”真正结束的时候,他们才幡然醒悟,并且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伤痛的完结,而造成他们伤痛的,也并不仅仅是战争。
  3 叙事上采用倒叙,使故事变得扑朔迷离
  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上,萨拉·沃特斯选择了倒叙的方式,将读者带回到了“二战”前后的伦敦,从“二战”后萧条的1947年开始描述,追溯到战火连天的1944年,最后以紧张的1941年结尾。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一开篇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让读者在充满疑问和好奇的情绪中重温了那个与众不同的、刻骨铭心的时代。通过使用这种倒叙的方法,人们就会沉浸在过去的哀愁之中。一方面,小说按照线性的结构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的发展;另一方面,作者通过设定巧妙的故事情节,采取双线桥的写作手法,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给人以一种超脱感。在剧情发展上,《守夜》就像一首旋律多变的,有轻、有重、有缓、有急的钢琴曲。这首钢琴曲在节奏上何时温顺、何时高昂、何时缓和、何时激情,都是在深思熟虑的设计中,给读者带来舒服和感动。
  二 语言技巧
  小说是通过语言进行表述的,是语言的艺术。一般情况下,在语言艺术上,小说可以分为以描写为特色和以叙事为特色的两大类。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更加重视对形象的描绘和刻画;而以叙事为特色的小说,其写作重点更倾向于将小说叙述的更加独特,给人一种新奇和新鲜之感。同时,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还可以称之为细节小说,而以叙事为特色的小说还可以称之为情节小说。细节小说在文章的描写上注重细节的刻画,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抓住读者,给读者以形象的感觉。而情节小说则注重故事情节的刻画,很容易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起来比较舒畅。《守夜》结合了叙事和描写的双重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将两种表达方式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在这样的作品中,侧重叙事的特色,则使文章的味道浓厚;侧重描写的特色,则使文章生动形象。
  1 言简意丰,富有神韵
  萨拉·沃特斯的写作并不是刻意的,写作也并不是她最初的事业追求,在没有开始创作之前,她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阅读,她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最初的阅读也成了她语言积累的宝库,在开始写作后,她非常注重挖掘语言中的丰富资源。在进行《守夜》的创作之前,她在二战资料中努力地寻找最佳的切合点,力求语言上展现更好的表现力。在《守夜》中,她通过有效深入地刻画出不同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小说主人公对战乱社会存在的极度不满情绪。在那样的时代中,人们处于精神麻木的状态,虽然工业经济不断快速的发展,却无法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慰藉。人们的生活空虚而麻木,没有对新信仰的追求,也没有对幸福生活的追寻。人们希望可以通过战争的结束,带来全新的生活,但是在小说结尾部分,他们发现他们痛苦的真实来源却并非战争,而是当时的社会政治体制。萨拉·沃特斯通过细腻纯熟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在压力的战争年代中的华丽而颓靡的奇特现象。   2 扑朔迷离,摇曳生姿
  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上,从一开始就给了人物一个跌宕起伏的命运。比如,驾驶着救护车在炸弹中穿梭的场面,还有文章之后描写的移情别恋。这些情节一个接一个,让文章越来越深入,很好地表现出了这部小说的大气和张力。在读这部作品时,会让人感觉像是在听由一位经过完美技巧锤炼的一流说书人演绎的一系列看似简单明了,却丰富深邃的内容的爱情故事,并在阅读的同时尽情领会到了这位著名英国作家笔下的人性灵魂。在1947年“二战”后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说中的主人公各个都如同战后那个城市般萧条,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面纱:整日穿着西装却如行尸走肉般在戏院街头游荡的凯;陷入一段似乎并无未来的婚外恋的薇;走出牢门,对久离的世界充满陌生和恐惧的邓肯;对那段逐渐衰亡的、已如行尸走肉般的感情紧紧抓住不放的海伦。
  在《守夜》中描写的1947年这段,萨拉·沃特斯几乎花了一百页来介绍描述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但是每个角色都好像是落入了一潭死水般毫无希望、毫无目标,甚至对未来也丧失了信心与期盼。直到1944年,真正的故事突然间变得鲜活起来。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整个伦敦都处于战火之中,惨绝人寰的德国军队不停地用飞弹轰炸伦敦。在这种环境下,凯的情绪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感到绝望和无助,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在每个炮火连天的夜晚,开着救护车穿梭于每一个危险的场景之中。而对于凯伦,其被凯的幸福包围着。不久,她认识了自己将来的恋人作家;而在这时候,薇也和她的军官情人如火一般地恋爱着;而对于邓肯来说,他只能孤独无依地过完监狱中的每一天,心中始终藏着他的秘密。
  3 文质统一,完美融合
  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人性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正因为如此,萨拉·沃特斯深入查悉了战争下不同女人的人性,这给了她极大的创作灵感:战争,迫使青壮男士都参军去了,所以凯才有机会从事救援工作,这在和平年代女性不可能接近的工作;战争,使人们没有时间如和平年代一样拿着放大镜检视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女人梳短发着裤装,与别的女人住一起也不再招人侧目;战争,可能使明天成了每一个人的忌日。
  这部小说最动人的地方当属海伦跟即将成为她恋人的茱莉,在地下道、车站、钟楼,展开一场场充满魔幻气氛的幽会。在当时,整个伦敦都笼罩在德国的轰炸之下,整个天空一片黯淡,整个城市没有一点生气,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约会。在一个战机和炸弹不停轰鸣的晚上,二人开始了约会,就在几乎已经被战机炸毁了的地方,一段隐秘恋情慢慢地展开,这种特殊背景下的恋情,给人以震撼的力量,让人感受到爱的温暖。
  作为至今萨拉·沃特斯最为严肃的小说,《守夜》脱离了维多利亚奇情、艳丽的故事、戏剧化的情节,而是在真实中让读者颤栗。
  总之,萨拉·沃特斯采用了“底层女性”这一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带到一个个女性被欲望或者命运纠葛的人生棋局中。在阅读中,读者需结合人物的身世经历,细细品味作者的构思和深长的意味,深深体味文章背后的意境。深深的爱意之下,必定存在着很深的欺骗,在现实的影响下,人们会因此失去拥有的东西,让内心纠结无比。在命运的折磨下,人心就会充分暴露出本性,或者毁灭,或者欺骗,有时候爱情甚至也成为了一种阴谋,人性就在残酷的现实中变得不再坚毅。在真相的驱使下,人心期待着答案。而萨拉·沃特斯,又一次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在小说的末尾处,显示出了她的仁慈。以上的种种,在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需要读者在小说的阅读中进一步挖掘。
  三 结语
  《守夜》是萨拉·沃特斯展现人性的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不同阶级,不同形象的女性角色,而这些女性角色则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萨拉·沃特斯通过深刻刻画“底层女性”的形象,并在这一独特的视角下,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读者看到了不同女孩子被命运折磨着,成为了一颗颗棋子,而在深刻体会了这些女孩子的身世后,读者能够深入领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构思的目的,进而才能明晰文章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体会出这部小说的真实内涵。
  参考文献:
  [1] 陈娟:《浅议博尔赫斯对马原的影响———从〈冈底斯的诱惑〉的叙事说开去》,《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2] 王珍平、李彩萍:《〈守夜〉中的小说结构与语言技巧研究》,《名作欣赏》,2013年第18期。
  [3] 杨杰琼:《小说结构与人物意蕴:〈马桥词典〉的创新机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 马秋穗、赵琰、高远丽:《时间之思:〈冈底斯的诱惑〉的叙事学分析》,《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丁晶,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借助于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将时间与空间结合,并且与人物情节互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阐述《马丁·德赛勒》。《马丁·德赛勒》主要讲述的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美国城市、旅馆、展馆三个空间,是一部小说式的资本寓言:主人公因为资本化的空间生产取得成功,同时因为极端的空间恋物癖而惨遭失败,表明了作者对于美国梦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批判。  关键词:《马丁·德赛勒》 时空叙事 资本寓言  《马丁·德赛勒
摘要 作为美国20世纪初著名的女作家,薇拉·凯瑟以独特新颖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创作了很多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邻居罗西基》更是其通过描述男性所具备的诸如女性的美好特质展开叙述的,浓缩了薇拉·凯瑟一生中所致力的生态女性主义建构的思想和观念,表达了作家本人对于美好生活画卷的理想描述,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和谐共处的诗意家园。因此,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详细解读短篇小说《邻居罗西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