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用走钢丝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75316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仙与凡人最大的差别,就是神仙不会生病。太上老君颤颤巍巍,但不会缺钙,也不老年痴呆。玉帝终日纵酒,却与酒精肝无缘。所以,凡人向往“神仙般的生活”。
  出于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疾病的恐惧,人们创造了许多警句。有种流行的说法:健康是1,财富、事业、地位等等都是后面的0,没有1,0再多终究是0。大白话就是,如果不幸患病,人生就被一票否决。还有一种升级版的:疾病有成千上万种,健康只有一种。
  兩个意思合一就是:健康路径一条,走偏全部报销。
  于是在成千上万种疾病的围堵中,人们无不向往通向一条百病不染的健康之路,可是这样的路犹如挂在空中的钢丝一样,太细太窄,太晃太悬,全球73亿人中又有几多“神仙”能在上边轻盈行走?
  梦想有健康的钢丝之路陪伴你终生,无异于一种虚幻。是人就得走坎坷的路,其中包括疾病的困扰甚至折磨。与其愁眉紧锁,不如放松而行,笑傲扬眉,敢向疾病争健康。
  法国作家雨果,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他29岁创作《巴黎圣母院》,轰动当世。40岁时,心脏病恶性发作。人们纷纷惋叹:“这颗巨星将要陨落。”
  但雨果不消沉,积极配合治疗,且创作不辍。60岁时,《悲惨世界》面世。8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戏剧《笃尔克玛》,寿高84岁而善终,这在那个不会搭桥、没有支架的年代实在是一大奇迹。
  雨果不走健康钢丝路,一生带病丰收惊世文学硕果又兼得高寿,其实凡人也是可以学习的。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来自四个方面: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者不是被动拼凑,而是灵活互补。如果成天生活在恐惧中,纠结明天会不会一病不起,这种走钢丝的心态,肯定会坏事。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认为,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癌症患者中,大约有66%患抑郁症,10%患精神衰弱症,8%患强迫症。因精神崩溃,四分之一的癌症患者转移复发。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莫将身病为心病。老百姓的口语更生动:肩上百斤不算重,心头四两重千斤。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卸去心头四两,胜过放下百斤。
  上海有位102岁的吴德娴老太太,三十多年前患有心脏病,“文革”中搬到三层阁楼上住,天天爬上爬下。如今查下来,心脏倒没啥病了。另一位102岁的曹宝莎老太太,中年时大病一场,抱了十年的中药罐子,如今小病也不常见了。她说:“开心不生病,我就天天开心。”
  如今,中国老年人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达到69.2%,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同时患两种以上慢性病。但是,美国人寿保险公司调查发现,带病者往往长寿。
  科学家发现,人体受疾病刺激后,会分泌一种激素,帮助机体保持内外平衡。体弱多病者因常受疾病刺激,这种物质则持续发挥作用。同时,愉悦的心情,乐观的态度,有助于这种激素发挥作用。于是,体弱者的抗病免疫能力,反而高于常人。
  正所谓英雄不怕病来磨,病磨过后更英雄。当英雄不难,先得不逼自己走钢丝,学会放下,学会快乐。
  神仙无病无灾却不快乐,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神仙偷偷下凡。人间有痛有泪多忧患,但红尘万丈,永远热闹欢腾。那是因为我们痛过,更懂得健康的真谛。
  生命就是一场坦然的修行,我们且行且珍惜。图/豆薇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好莱坞电影里的奢华生活似乎不再是遥远的梦。大量年轻人从农村涌入城市,“落后”的传统农业被“省力高效”的近代农业取代。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让人感到担忧的现象,工厂的浓烟随意排放,工业用水流入江河和海洋,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1974年,藤田和芳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名为《毒气研究中产生的肥料、矿物质让粮食增产》的报道。这篇报道中的主人公高仓熙
在我的个人感觉中,1976年以后的生活渐渐变得热闹起来。知青开始陆续回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个个闲得发慌。我也开始重新回到我的知青圈子。如果能把当时个人之间的闲聊记录下来,将会真实地再现一段历史。可惜,谁也不会自觉地对历史负责。在我的记忆里,聊天的内容是极其驳杂的,国际国内,无所不包。影响深刻的是,西方,当然包括美国,渐渐替代了越南、朝鲜和阿尔巴尼亚。在谈到西方的时候,也渐渐有了一种想象。对于普通
张宏驰是北京一所大学的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儿子张成年纪轻轻就成为中关村一家科技公司的总裁。1996年,张成的生母冯华去世。五年后,父亲忽然打电话来,张成和弟弟张敢匆匆赶回去一看,家里多了个陌生老太太!她衣着土气,一脸皱纹,满头白发,是从天津农村接来的,父亲准备和她结婚!兄弟俩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后来,父亲忽然去世,留下大笔遗产,张成为继母王秀珠代办遗产继承的手续。他来到王秀珠的老家天津市郊
1976年,我在小学当民办教师,每月工资23元。女儿一岁,三口之家,日子紧巴自不待言。一个星期天,我攥着七角五分肉票去食品公司的肉档。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就这么一个改善全家伙食的机会,岂能不严阵以待?我没有马上排队,先挤到肉档前去侦察。我的近视眼,忽然好用起来,鹞鹰一般凶悍,从人头的空隙穿过,搜索、掂量,务必在案板上找到目标:一块“三合一”猪肉!  我要它具备三个条件:一、连着瘦肉,女儿从出生到现在
九岁那年,忽然膝关节剧痛,不能行走,母亲带着他四处求医,找出病因,施行了手术。卧床好几年,终于能下地时,他成了瘸子。  他的瘸,不是一踮一踮的小小的不平衡,他双腿的长度相差七厘米,每迈一步,残腿都要往外翻一次。天空、房子、树等美景,在他的视野里都是摇摇欲坠的。50年,他所有的选择、努力方向、生活节奏,都是基于这摇摇欲坠的现状。当然,他没有屈服于命运,亦从不怨天尤人,他积极乐观,堪称自强不息的典范。
1938年3月,陈云和于若木在延安结婚。于若木说,她和陈云的婚礼特别简朴,因为陈云不喜欢铺张。结婚那天晚上,陈云花了一块多钱,买了些糖果、花生,请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一些同志热闹了一下,就算是婚礼。  于若木作为一位营养学家,是怎样从营养学的角度照料陈云的呢?于若木告诉我,陈云的饮食其实很简单。陈云体弱而能长寿,除了大夫们的精心护理之外,可以归结为八个字,即“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陳云的菜谱,基本
苏联建立之初,以列宁为首的苏共领导人对身体健康以及疗养、休假之事并不在意。当时的新政权面临粮荒、内战与外来干涉等内忧外患,根本没有财力,领导人也没有精力去考虑休闲度假。  索契之所以被打造成疗养胜地,与斯大林有莫大关系。从1923年起,斯大林就开始抱怨记忆力下降,还担心左臂肌肉萎缩(斯大林少年时期得过败血症,左臂感染,从此落下病根)。索契依山傍海,雪山与沙滩相映,宜人的自然条件,令它迅速进入克里姆
我有个朋友,写诗的,常给我写稿。忽一日接到他一封信,一个个字东倒西歪如同醉汉,还是受了伤的,缺胳膊少腿,前言不搭后语,基本上是天书,只有“燕子报春来”五字还勉强可认,这是他投给我的一首诗的标题。事后一问,此人中风了!让人感叹的是,这等模样了,还记得自己的诗稿。  当然,这是高血压的晚期了。我算初期,也不太高,可以得过且过。不过,我也有现实的苦恼,那就是有些体育节目要少看了。比如拳击,过去看到紧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