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在应急科技装备中的应用潜力分析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ei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急科技装备的能源保障与当地的环境以及当地的新能源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基于在突发情况实现时,应急能源只能够就地取材为应急科技设备提供能源来源,而新能源的出现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为当前应急能源的保障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主要的新能源技术,并分析了新能源在山区、海域、移动电力保障等多个场景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能源技术;应急科技装备;应用研究
  自然灾害等以外事件的发生无可避免地会对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威胁,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率较高,近年来,我国地震、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频发,为此,我国十分重视对救援队伍的建设与救灾设备的研发,然而在救灾过程中多种救灾设备都需要配合电力等能源才能够正常使用,因此重视和研发应急能源十分关键,而新能源技术的出现以及新能源技术的优势,使其成为了应急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主要新能源介绍
  (一)太阳能
  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能转换三种,目前光热转化以及光电转化均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光热转化的典型代表是太阳能热水器,而光电转化的具体应用则包括了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太阳能路灯等形式,但目前光化学能的应用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光化学能转化研究应用成功,将在应对碳中和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是风力能源最为常见的利用方式,由于风力发电对于环境破坏性较小,加之风力发电相对其他新能源而言转化效率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力紧张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部分风力资源丰富的省份开始大力发展和建设风力发电厂,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风力发电机组单台机组的収电容量已超过 10 MW,除了规模化风力发电机组之外,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也具有广泛的用途,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具有灵活的特点能够快速适应局部环境的特点,因此近年来在诸多景区已经开始使用小型风力发电设备为景区内的路灯、监控设备以及通讯基站供电。
  (三)海洋能源
  海洋能源主要包括了: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等能源。在我国华南面向南海,海域宽阔,波浪能丰富,目前在这一海域,我国建设有波浪能发电设备,而通过波浪能发电能够满足海域附近科研设备用电需要以及附近岛礁、海洋牧场用电,除此之外,富余的电能还能够用于海水淡化项目以及渔业保鲜用电等方面。
  二、新能源主要应用方向分析
  (一)微电网供能技术
  在我国海域中存在诸多岛礁,我国不少渔民生存于这些岛礁之上,而渔民同样有着用电需要,在过去岛礁渔民主要依靠燃烧柴油发电,然而使用柴油发电的成本非常高,且难以持续,这既给渔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同时还导致岛礁旅游资源的开发。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在海岛上建立微电网供能技术的发展,并在海岛上建设了以波浪能、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蓄电池组成的微电网,保障海岛上居民的日常生活用电。
  (二)开阔海域独立供电技术
  在我国还存在远海岛礁以及对海洋进行科学考察的需要,过去在远海岛礁生存以及进行海洋考察的过程中十分缺乏电力以及海洋淡水供应,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就地应用太阳能、波浪能等资源进行发电。目前,我国具备漂浫多能互补平台“先导一号”已经实现了将太阳能、风能以及波浪能集一体的个能量转换平台装置,目前这一平台能够实现电力供应,并配备了海水淡化处理装置,能够为平台附近的岛礁以及经过的船只提供电能以及淡水。
  (三)偏远山区的低能耗供暖技术
  在我国偏远的山区特别容易出现严寒天气,而在严寒天气特别容易出现霜冻等自然灾害,而山区交通不便,救援行动难免有所延迟,这就需要山区构筑一套可靠的供暖系统。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部分山区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在这一部分地区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建设可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墙,为居民供暖,而在太阳能缺乏的山区则需要加强对地热能的开发和应用。
  (四)应急移动电力保障技术
  当地震、较大的洪涝灾害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电网系统难免会被破坏,此时需要用电就要用到应急的移动发电机,传统应急移动发电机主要是使用柴油等燃料進行发电,对于环境的破坏较大,且存在噪音污染,而随着锂电池等蓄电技术的发展,电池的蓄电能力逐步增强,成为了当前应急移动电力的重要发展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锂电池等蓄电技术发展水平仍比较有限,仅能够满足短时间内的用电需要。除此之外,小型的便携式电池则能够为通讯设备提供电力,从而使电力中断的地区能够通过通信设备向外界请求救援,满足应急通讯供电等小功率的使用场景使用需要。
  三、总结
  在我国尽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比较完善的电网设施以及基本能源供应设施,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较多,因此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以及其他能源供应短缺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加强对应急能源设备以及救援设备的研究,从而保障我国居民在紧急状态下,也能够获得应急能源,保障自身的安全以及日常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振兴,王阿娇. 创业投资对新能源技术创新效率的撬动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3):82-91.
  [2]徐乐,赵领娣. 重点产业政策的新能源技术创新效应研究[J]. 资源科学,2019,41(01):113-131.
  [3]王元地,史晓辉. 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06):69-72.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椎管内的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l例PNET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女36岁,右上肢及背部疼痛、麻木6个月余,颈椎MRI示C5-7脊髓腹侧硬膜下梭形占位,不均匀强化,手术及病理证实为PNET,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手术近全切除肿瘤并减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椎管内PNET,术后放射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MRI示肿瘤原位复发.结论 椎管内的PNET是
摘要:建筑行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人们对于建筑行业的施工安全性、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尽可能地保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施工安全、工程质量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创新,为了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全面促进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改革,施工技术研究人员提出了边坡防护理念,并将相关技术运用到实际的土木工程施工建设当中。边坡防护技术,其核心目标是为了保证土木工程基
目的 探讨盐酸艾司洛尔在成人心脏瓣膜病围术期并发的恶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2004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成人心脏瓣膜术前1周~术后1个月出现恶性VT或VF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经床边心脏超声、X线胸片及腹部超声检查,排除心包积液、瓣周漏、感染或人工瓣故障及心脏以外的病变,血气和电解质均大致正常.术前窦性心律2例,心房颤动13例;术后心
目的 观察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来我院诊治的7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每次10 mg,3次/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对其临床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1)治疗组HAMD评分在治疗2周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慢性间歇低氧对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呼吸科就诊的80例成年OSAHS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OSAHS组中轻度40例,中重度40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采用Fe3+/Fe2+化学法测定,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采用DT-NB比色法或化学比色法测定.结果 各组研究对象晨起抽取静脉
摘要:运输工程中常见的加固技术之一是灌溉法,它对结构稳定和提高公路桥墩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技术进步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过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完全控制施工的各种操作关键。从而控制了整个施工过程,提高了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公路桥梁隧道;灌浆法加固技术  引言  基于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创新进步。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病害,逐渐采用新技术
目的 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16例凶险型前置胎盘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在我院分娩,术中经采用缩宫素、欣母沛、局部缝扎及宫腔填纱等常规方法即获得满意止血效果的5例,加用改良B-lynch缝扎术3例,结扎子宫动脉2例,结扎髂内动脉3例,胎盘植入行子宫切除3例,低位次全子宫切除后,加行宫颈环扎1例;外院术后转入部分胎盘植入1例,经口服药物后胎盘脱落.结论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8例PTMC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38例患者术前均无临床不适症状,为查体时超声波检查所发现.所有病例甲状腺超声显示结节直径≤1.0 cm,结节内有钙化122例,血流丰富84例,边界不清53例.其中术前通过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和细胞学检查54例,明确为微小癌46例,假
目的 研究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高危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5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91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MODS分为合并MODS的观察组(48例)和未合并MODS的对照组(343例),并根据发病时间将重度子痫前期并发MODS患者分为孕周≥33周组(26例)与孕周<33周组(22例),分析所有患者临
目的 探讨左诀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患者134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孕三烯酮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放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月经量、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