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法中的岩礁:对南海仲裁案裁决的若干评论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st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在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裁决中首次得到阐释.该裁决基于若干理由将岩礁同化为岛屿,但仲裁庭的解释与公约文本、目的与宗旨、准备材料、国际判例和普遍的国家实践背道而驰,而这些条约解释的考量因素在裁决中也被完全忽视.事实上,很难理解这两个用语如何能被赋予相同的范围.《公约》第121条第3款并没有将所有岩礁排除在第2款的适用范围之外,而是仅仅排除那些不适合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经济生活的岩礁.仲裁庭选择的这种方法或许能以南海仲裁案的具体情况来解释,但它不能成为先例.
其他文献
《李准巡海记》通过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回忆,还原了中国政府在南海诸岛积极维权的历史进程。由于九小岛事件折射的是民族危机与海疆危机相伴而生的政治现实,作者、大众传媒和社会各界意识到这一历史文本具有非同寻常的存史价值。李准试图展现自己处置南海主权问题的成就;报人希望在制造与南海主权有关的公共议题时有据可依;政界人士期待民众能够知晓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立场;知识分子试图从历史和法理层面充实南海主权的论证;一般民众感知到了南海主权问题的存在;传记作者希望将李准维护南海主权的贡献载入史册。可见,在此动荡时局之下,《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始终都能保持着活力和先进性,主要的法宝在于党的纪律建设维持着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得以回应不同时代的呼声。党的纪律建设的百年演进,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党对其组织及成员的不同要求,旨在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引领力,从而确保党员为不同时期的组织目标做出积极贡献。这既是党的纪律建设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是它的规律所在。
【摘 要】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担负起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本文以当今世界基本公认的民族复兴之道为框架,以领土主权独立、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富强和取得国际地位等三个向度为重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所担负的民族复兴使命,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民族策略规划及这种规划加深和扩大成员之间彼此联系的作用。  【关键词】中
【摘 要】作为少数民族人口集聚、地理沿边、革命老区的典型,壮族聚居区乡村振兴进程的推进对民族团结、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空间均衡模型,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4大关键性问题,而后基于2015~2016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数据,从基础条件与驱动因素两方面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壮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城市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