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新入职的班主任,面临新学年的开始,都只有巧用心思,抓住契机,方能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面对全新的开始,如何尽快进入角色,使班级管理步入良性运转的轨道?在此,本刊选登几篇文章,展示新学期一线班主任的智慧与风采。
设计充满创意的开学课程
孙世杰
新学期,设计充满创意的开学课程,让同学们体验一种新开始,是一个重要而值得研究的课题。今年开学,笔者接手一个刚升入中学的班级,策划了三项行动。
一、叫出全班同学的名字
第一天入学,同学们都互感陌生。这个时候,也恰恰是每位同学渴望老师和同学关注自己、悦纳自己,形成班级凝聚力、和谐力和归属感的教育良机。
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有惊人的记忆,他能叫出下属全部军官的名字,甚至会主动地询问某个士兵的家庭情况。这使他的将士惊诧不已,想不到他们的统帅竟然对自己如此清楚。其实,那是拿破仑精心准备的结果,他每次巡视部队都要下好多功夫来记忆。拿破仑因此赢得了将士的尊敬和爱戴,将士们更加英勇作战,所向披靡。
故事引人深思。拿破仑的英明,在于他十分清楚,尊重每个人是多么重要。而他的尊重,居然是从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开始。这种尊重和鼓舞产生的团队力量,胜过任何演讲和命令。我们的班级不也正需要这样一种团队精神吗?
借鉴拿破仑的尊重管理法,筆者给自己布置了一个暑期作业:找来所有学生的报到通知书,认真辨别、识记,记住每个同学的面容、身高和特征,直到看一眼就能流利地叫出他的名字。
结果,开学第一课,笔者叫出了每个学生的名字,让所有同学都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在第一时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让每一名同学展示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个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见面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深刻、长久而不易改变的。所以,每个人都希望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顺应这种心理需要,笔者设计了“相识相亲一家人”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让所有同学即兴登台,向同学们介绍自我,分享兴趣爱好、成长经历和生活故事。其中蕴含了许多教育意图:让同学们在自我推介中认识自己,充分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在交流中相识相知,学会欣赏他人,包容不同,美人之美,形成和而不同的氛围;演说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锻炼,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友爱、参与、乐群的品格,让每一位同学都在别人心中建立最佳的第一印象,从第一天起,学会做最好的自己。笔者相信,这一活动不仅将成为他们永恒的集体记忆,更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铺垫成功的底色。
三、共同设计班级愿景
在电影《斯巴达克斯》里,有一个令人震撼的镜头。斯巴达克斯的部队最终失败被包围时,胜利的克拉斯将军告诉几千名俘虏:“你们曾经是奴隶,将来你们还是奴隶。只要你们把斯巴达克斯交给我,就不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斯巴达克斯站出来说:“我是斯巴达克斯。”这时他的士兵纷纷站出来:“不,我是斯巴达克斯。”是什么赋予这样一支部队敢死的力量?是共同愿景。斯巴达克斯给士兵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是:通过战斗,获得自由。而克拉斯给他们的开价不过还是奴隶。愿景如此不同,士兵们甘愿为实现自由而牺牲。一个好的愿景,可以塑造一支优秀的团队,产生强大的动力。
班级管理何尝不是如此。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能带出一个优秀班级,每个同学都希望生活在一个优秀班级里。优秀班级就是一个共同愿景。但是,优秀班级是什么样子?怎样建立优秀班级?每个人要付出哪些努力?这些问题,班主任要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一起确定,一同奋斗,形成目标认同和自觉追求。所以,笔者在开学之初,通过头脑风暴、征集金点子、主题讨论、演讲答辩、听证座谈、自由发言等方式,征集确定班级命名、班级誓词、班训班风、班级精神、班级文化、班级形象、班级规则,竞选班级干部,组建学生社团,设计班级活动,建立班级日志,确定合作学习小组,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建立成长记录袋等,精心打造班级名片。
当然,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酝酿,甚至是激烈的思想交锋,让所有人都充分表达观点、申述理由,最终达成共识。这一过程同时也是最好的自我教育过程。
学会“hold”住工作伙伴
陈萍萍
新接手班级,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尤其是新入职或上岗的班主任,往往容易忽略与科任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为此,笔者认为,从小事做起,学会“hold”住你的工作伙伴,与科任教师合作并向其借力,方能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进而促进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一、学会换位
换位,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知道生活中过多的本位、过多的自我中心必然会导致冲突。这些冲突可以通过换位很好地加以解决。在工作、生活中,班主任要学会多站在科任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同事。
笔者每当接手一个新班,都会齐头并进展开两项调研。一方面进行家访,摸清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笔者称之为校访,多渠道了解科任教师的情况,即通过闲聊增进与科任教师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笔者的热情和期盼,同时也通过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性格爱好等,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设身处地地为科任教师着想,这对以后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二、尊重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班主任是一个班级教育团队的核心人物,是组织者、是服务者,不是领导,不能凌驾于其他老师之上。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如果班主任不能摆正这个关系,就容易与科任教师针芒相对。
在平时的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给予团队成员足够的尊重。笔者总是向学生强调,课前对各位老师的问候要到位,课结束,真诚地起立致谢“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并恭送老师离开。小小的细节,彰显的是学生对科任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因此,在笔者班级上课的老师,总感觉我们班有一种精气神,有一种气场吸引着他们,因而也乐意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班主任要学会真诚地欣赏科任教师的优势,不吝赞扬;同时,更要学会正确地看待科任老师存在的不足。与同事合作共事,我们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性格生存,不管他的性格如何。班主任应该努力的是,在他的本性所许可的方式中善用他的性格,而不是希望他的个性有所改变,更不能直截了当地指责其性格的不足。遇到分歧可以采取“班级悄悄话”“我和某老师有个约定”等班级留言薄的形式,将任课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之间的沟通渠道打开。大家通过相对人文和温和的方式,解决矛盾与分歧。在这种交往中,班主任应该“把做人的调子放低,像水一样,往低处流;把做事的调子放高,象山一样,往高处长。”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何谈向科任教师借力。
三、凝聚力量
马卡连柯说:“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教师集体是综合而成的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集体的教育作用胜过个别教师的教育作用的总和。
因此,要形成以班级为核心的教师集体,班主任的组织工作责无旁贷。科任教师希望班级有良好的学风,学生有理想、守纪律,希望学生作业清楚、勤学好问、富有创造性。其实,这些都与建设良好的班级目标不谋而合。班主任要以此为契机,凝聚科任教师的力量,带领班级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班主任要善于将自己班级建设的目标与科任教师及时沟通、即时呈现,并争取他们的赞同和支持,邀请他们来督促指导。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坚持“四多四少”,即多做事、少空谈;多请教,少逞强;多分忧,少牢骚;多建议,少揶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何愁班级不发展?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既像一名高超的战术指挥员,引领所有的科任教师去赢得一场场战斗的胜利;也要像一位稳健沉着的船长,综合各方面的力量,把握班级前进的航向,并将自己的教育航船驶向更远处。
巧扮教室让环境育人
劉海美
又是一年开学到,新学期、新气象、新希望。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场所,教室的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班主任要与学生一起精心布置,文而化之,让教室成为文化的殿堂,让教室成为温馨的家园,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资源和重要载体。
一、创新课桌摆放模式
优化教室布置,要考虑课桌椅的摆放问题。小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密切联系。传统的排列方式是所谓的“秧田式”排列,这种排列的优点是整齐、美观,又便于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缺点是禁锢了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和师生间思想的沟通,抑制了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形成,长此以往还会对学生的视力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桌椅摆放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例如,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班级特点、教室规格、学生人数、教学性质及特征,甚至是教学科目等摆成“马蹄形”“田字形”“一字型”“半月形”等,甚至是圆桌会议型等等。如此,为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创造便利条件,让学生有新鲜感,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喜欢上课。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课桌摆放过于拥挤杂乱,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交流的人际环境,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美化教室人文环境
新学期开始,师生要共同布置教室,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发挥创意,适时变化,用全新的感觉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教室的布置,要做到保持教室的整洁,墙面洁白、无霉斑积尘;其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设计不同的内容与格调,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低年级的教室可以选择丰富多彩、活泼明快的风格;高年级的教室就应该选择典雅严谨的格调。除此以外,教室的布置还得要讲究艺术性,注意整体布局,以及点、线、面结合和色调的协调搭配等。“让墙壁也在说话”,在教室里布置学生的日常习作——书法、绘画、手抄报、优秀作业等,或者是一些名人名言等,这些看似无声的布置,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召学生,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一方面可以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言谈举止,改变不良习惯;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使其在获得较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在审美情趣的感染下形成向上的情怀。此外,教室中诸如卫生角、黑板报、图书角、墙壁边角区域、心语屋、赞美栏等都要巧妙设计,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这样,同学在下课时既可欣赏这些事物陶冶性情,又可使整间教室看起来有生气,不单调、枯燥乏味。一个环境优美的教室,就是孩子们温馨、美好的家。
三、赋予环境文化内涵
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比起单一的说教,其效果无疑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新学期开始,班主任就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处处留心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找到自信的快乐。
班级的黑板报实行轮值制度,力争每月更换1~2次,内容包括“重大新闻,身边的小新闻,孩子的优秀作文,节日追踪,班级学校活动参与情况”等。黑板报布置做到图文并茂,并让学生自己构思,自己动手完成。有时还可展示作业评比、诵读评比、卫生的评比、小组评比、读书评比等内容。如此,让黑板充满灵性的美,既美化了教室环境,更使讲文明、讲卫生、守纪律等好习惯在班里蔚然成风。班级卫生、图书角布置等,我充分放权,针对学校开展的一日常规检查评比活动,将工作分配给每一个孩子,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学生在参与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真正将规范落到实处。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努力探索班级文化建设途径,倾注人文关怀,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一个好的教室布置,不仅能体现出班级的文化风格,还能让学生产生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于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育人之目的。校园无处不育人,重要的是在于班主任要处处留心、想方设法、善于挖掘,要努力地让学生身边的环境生动起来,使“死”空间变成“活”景观,从而起到辅助教师进行日常教育的作用。
“四法”巧施助新班主任“入门”
王 燕
新学期,学校又迎来新的学生,许多新班主任也走上工作岗位。如何尽快进入角色,融入班级,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是新班主任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观察是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笔者以为,对于新班主任而言,观察也是必备的专业素养,这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
新班主任刚接手班级,对学生的了解大多来自于过去的资料、前任教师的介绍,或学生本人的自我介绍。要想尽快掌握学生的情况,班主任需擦亮眼睛,认真观察,要善于从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神态和表情中捕捉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从学生的行为细节中把握其中隐藏的心理因素,从而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笔者曾接手一个“问题”班级,在细致的观察后,笔者发现问题主要出在一个学生身上。他不爱学习,无论课上还是课间,总会不时制造一些“骚动”引人注目,任课教师对他无可奈何。开始时,笔者找他谈话,但收效甚微。于是,笔者加大力度,按班级制度施以“惩罚”,但收效不大。一次春游时,笔者见其他学生都纷纷买水解渴,但他始终没买。经了解,他家生活拮据,此次春游,父母给了他10元钱。但他省着没用,春游回来后把钱如数还给了母亲。笔者深信,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一定能被感化。于是,笔者改变了教育方式,让他做班级的纪律委员。他果然没有让人失望,成为了优秀的班干部,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还带动了其他后进生的转变。
正是观察,让笔者看到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了其成长的轨迹,也让班级因为积极的教育力量而焕然一新。
二、养成倾听习惯
如果说“观察”之于班主任是一种能力,那么“倾听”就是一种习惯,也是班主任必备的专业素养。优秀的班主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会用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在一起,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笔者曾碰到一个学生,在前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评价中,她是一个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笔者在课堂上也观察到她从不主动举手发言,但每到下课后,笔者在教室里批作业时,她都会凑过来默默地观看。当笔者抬头看她时,她会回应一个甜甜的笑容。一次,笔者一边改作业一边和她聊起来。“老师课上讲的内容你听得懂吗?”“听得懂呀!”“那你为什么不举手发言呢?”那孩子一下子就黯然了,喃喃地说:“我有点怕……”笔者放下手中的作业,开始与她交谈,耐心倾听她的诉说。原来,有一次她回答错了,老师说好同学怎么回答得这样糟糕,以后要想好了再回答。之后她就不常回答问题了。原来如此。笔者之后便多次找她聊天,鼓励她大胆发言不要害怕失败,慢慢地她又变得很积极了。
班主任要学会给学生留足表达的时间,学会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聆听学生的倾诉;善于触摸到学生情绪的温度,善于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真实的感受。
三、积累沟通智慧
班级管理最忌讳班主任“一言堂”。魏书生老师身兼多职,常常要到外地讲学、开会,很少有时间去管理班级,但他带的班级总是井井有条,班风好。他有什么秘诀呢?他说:“我真的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多和学生商量。一个当班主任的,如果凡事都和学生商量,一定容易成功。”
“商量”两字蕴含着深刻的沟通智慧。商量,就不全是班主任说了算,即使班主任的主张和办法是正确的;商量,就是班级的事情,大家都有份,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商量,就是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心理学家琼斯认为,自尊心的满足必须具有三个条件:(1)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和有意义的。学生的重要感主要来自父母的关爱、教师和同学的认同。(2)成就感,指个人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达到预期目标时所产生的满足感。(3)有力感,指个人觉得自己有处理事务与适应困境的能力。很显然,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一味地“独断专行”,常常用不容置喙的命令口吻布置任务,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严重伤害。他们感受不到自己在班级中存在的意义,得不到应有的认同,只需要按照班主任的指示做事,自然说不上成就感和有力感。
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商量,就是一种“沟通”。班级要开展什么活动了,与学生沟通一下,学生便有了一种被教师重视的感觉,那种“重要感”油然而生;通过沟通,制定方案,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也有了一种“成就感”。新上岗的班主任们,在处理班级事务时,不妨多与学生沟通,这样,才会更快地走进学生的世界,被学生所接纳。
四、实施情感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先生用自己的教育行为诠释了这样的思想。陶先生“四块糖”的故事为广大教育者所熟知,它蕴涵了一个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怀和无痕的引导,这样的教育才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情感教育的基础是“理解”,唯有理解才是我们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理解要求班主任要将心比心,时时与学生作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需求,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当学生犯错时,用理解和宽容教育学生改正错误;当学生成功时,要不吝表扬,用真诚的赞扬与学生分享喜悦和自豪。“亲其师、信其道”,如此,班主任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新班主任要抓住机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渠道,以感情为基础,用情感凝聚班集体。
责任编辑毛伟娜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新入职的班主任,面临新学年的开始,都只有巧用心思,抓住契机,方能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面对全新的开始,如何尽快进入角色,使班级管理步入良性运转的轨道?在此,本刊选登几篇文章,展示新学期一线班主任的智慧与风采。
设计充满创意的开学课程
孙世杰
新学期,设计充满创意的开学课程,让同学们体验一种新开始,是一个重要而值得研究的课题。今年开学,笔者接手一个刚升入中学的班级,策划了三项行动。
一、叫出全班同学的名字
第一天入学,同学们都互感陌生。这个时候,也恰恰是每位同学渴望老师和同学关注自己、悦纳自己,形成班级凝聚力、和谐力和归属感的教育良机。
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有惊人的记忆,他能叫出下属全部军官的名字,甚至会主动地询问某个士兵的家庭情况。这使他的将士惊诧不已,想不到他们的统帅竟然对自己如此清楚。其实,那是拿破仑精心准备的结果,他每次巡视部队都要下好多功夫来记忆。拿破仑因此赢得了将士的尊敬和爱戴,将士们更加英勇作战,所向披靡。
故事引人深思。拿破仑的英明,在于他十分清楚,尊重每个人是多么重要。而他的尊重,居然是从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开始。这种尊重和鼓舞产生的团队力量,胜过任何演讲和命令。我们的班级不也正需要这样一种团队精神吗?
借鉴拿破仑的尊重管理法,筆者给自己布置了一个暑期作业:找来所有学生的报到通知书,认真辨别、识记,记住每个同学的面容、身高和特征,直到看一眼就能流利地叫出他的名字。
结果,开学第一课,笔者叫出了每个学生的名字,让所有同学都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在第一时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让每一名同学展示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个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见面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深刻、长久而不易改变的。所以,每个人都希望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顺应这种心理需要,笔者设计了“相识相亲一家人”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让所有同学即兴登台,向同学们介绍自我,分享兴趣爱好、成长经历和生活故事。其中蕴含了许多教育意图:让同学们在自我推介中认识自己,充分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在交流中相识相知,学会欣赏他人,包容不同,美人之美,形成和而不同的氛围;演说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锻炼,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友爱、参与、乐群的品格,让每一位同学都在别人心中建立最佳的第一印象,从第一天起,学会做最好的自己。笔者相信,这一活动不仅将成为他们永恒的集体记忆,更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铺垫成功的底色。
三、共同设计班级愿景
在电影《斯巴达克斯》里,有一个令人震撼的镜头。斯巴达克斯的部队最终失败被包围时,胜利的克拉斯将军告诉几千名俘虏:“你们曾经是奴隶,将来你们还是奴隶。只要你们把斯巴达克斯交给我,就不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斯巴达克斯站出来说:“我是斯巴达克斯。”这时他的士兵纷纷站出来:“不,我是斯巴达克斯。”是什么赋予这样一支部队敢死的力量?是共同愿景。斯巴达克斯给士兵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是:通过战斗,获得自由。而克拉斯给他们的开价不过还是奴隶。愿景如此不同,士兵们甘愿为实现自由而牺牲。一个好的愿景,可以塑造一支优秀的团队,产生强大的动力。
班级管理何尝不是如此。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能带出一个优秀班级,每个同学都希望生活在一个优秀班级里。优秀班级就是一个共同愿景。但是,优秀班级是什么样子?怎样建立优秀班级?每个人要付出哪些努力?这些问题,班主任要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一起确定,一同奋斗,形成目标认同和自觉追求。所以,笔者在开学之初,通过头脑风暴、征集金点子、主题讨论、演讲答辩、听证座谈、自由发言等方式,征集确定班级命名、班级誓词、班训班风、班级精神、班级文化、班级形象、班级规则,竞选班级干部,组建学生社团,设计班级活动,建立班级日志,确定合作学习小组,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建立成长记录袋等,精心打造班级名片。
当然,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酝酿,甚至是激烈的思想交锋,让所有人都充分表达观点、申述理由,最终达成共识。这一过程同时也是最好的自我教育过程。
学会“hold”住工作伙伴
陈萍萍
新接手班级,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尤其是新入职或上岗的班主任,往往容易忽略与科任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为此,笔者认为,从小事做起,学会“hold”住你的工作伙伴,与科任教师合作并向其借力,方能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进而促进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一、学会换位
换位,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知道生活中过多的本位、过多的自我中心必然会导致冲突。这些冲突可以通过换位很好地加以解决。在工作、生活中,班主任要学会多站在科任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同事。
笔者每当接手一个新班,都会齐头并进展开两项调研。一方面进行家访,摸清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笔者称之为校访,多渠道了解科任教师的情况,即通过闲聊增进与科任教师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笔者的热情和期盼,同时也通过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性格爱好等,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设身处地地为科任教师着想,这对以后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二、尊重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班主任是一个班级教育团队的核心人物,是组织者、是服务者,不是领导,不能凌驾于其他老师之上。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如果班主任不能摆正这个关系,就容易与科任教师针芒相对。
在平时的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给予团队成员足够的尊重。笔者总是向学生强调,课前对各位老师的问候要到位,课结束,真诚地起立致谢“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并恭送老师离开。小小的细节,彰显的是学生对科任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因此,在笔者班级上课的老师,总感觉我们班有一种精气神,有一种气场吸引着他们,因而也乐意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班主任要学会真诚地欣赏科任教师的优势,不吝赞扬;同时,更要学会正确地看待科任老师存在的不足。与同事合作共事,我们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性格生存,不管他的性格如何。班主任应该努力的是,在他的本性所许可的方式中善用他的性格,而不是希望他的个性有所改变,更不能直截了当地指责其性格的不足。遇到分歧可以采取“班级悄悄话”“我和某老师有个约定”等班级留言薄的形式,将任课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之间的沟通渠道打开。大家通过相对人文和温和的方式,解决矛盾与分歧。在这种交往中,班主任应该“把做人的调子放低,像水一样,往低处流;把做事的调子放高,象山一样,往高处长。”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何谈向科任教师借力。
三、凝聚力量
马卡连柯说:“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教师集体是综合而成的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集体的教育作用胜过个别教师的教育作用的总和。
因此,要形成以班级为核心的教师集体,班主任的组织工作责无旁贷。科任教师希望班级有良好的学风,学生有理想、守纪律,希望学生作业清楚、勤学好问、富有创造性。其实,这些都与建设良好的班级目标不谋而合。班主任要以此为契机,凝聚科任教师的力量,带领班级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班主任要善于将自己班级建设的目标与科任教师及时沟通、即时呈现,并争取他们的赞同和支持,邀请他们来督促指导。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坚持“四多四少”,即多做事、少空谈;多请教,少逞强;多分忧,少牢骚;多建议,少揶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何愁班级不发展?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既像一名高超的战术指挥员,引领所有的科任教师去赢得一场场战斗的胜利;也要像一位稳健沉着的船长,综合各方面的力量,把握班级前进的航向,并将自己的教育航船驶向更远处。
巧扮教室让环境育人
劉海美
又是一年开学到,新学期、新气象、新希望。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场所,教室的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班主任要与学生一起精心布置,文而化之,让教室成为文化的殿堂,让教室成为温馨的家园,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资源和重要载体。
一、创新课桌摆放模式
优化教室布置,要考虑课桌椅的摆放问题。小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密切联系。传统的排列方式是所谓的“秧田式”排列,这种排列的优点是整齐、美观,又便于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缺点是禁锢了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和师生间思想的沟通,抑制了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形成,长此以往还会对学生的视力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桌椅摆放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例如,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班级特点、教室规格、学生人数、教学性质及特征,甚至是教学科目等摆成“马蹄形”“田字形”“一字型”“半月形”等,甚至是圆桌会议型等等。如此,为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创造便利条件,让学生有新鲜感,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喜欢上课。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课桌摆放过于拥挤杂乱,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交流的人际环境,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美化教室人文环境
新学期开始,师生要共同布置教室,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发挥创意,适时变化,用全新的感觉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教室的布置,要做到保持教室的整洁,墙面洁白、无霉斑积尘;其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设计不同的内容与格调,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低年级的教室可以选择丰富多彩、活泼明快的风格;高年级的教室就应该选择典雅严谨的格调。除此以外,教室的布置还得要讲究艺术性,注意整体布局,以及点、线、面结合和色调的协调搭配等。“让墙壁也在说话”,在教室里布置学生的日常习作——书法、绘画、手抄报、优秀作业等,或者是一些名人名言等,这些看似无声的布置,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召学生,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一方面可以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言谈举止,改变不良习惯;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使其在获得较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在审美情趣的感染下形成向上的情怀。此外,教室中诸如卫生角、黑板报、图书角、墙壁边角区域、心语屋、赞美栏等都要巧妙设计,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这样,同学在下课时既可欣赏这些事物陶冶性情,又可使整间教室看起来有生气,不单调、枯燥乏味。一个环境优美的教室,就是孩子们温馨、美好的家。
三、赋予环境文化内涵
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比起单一的说教,其效果无疑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新学期开始,班主任就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处处留心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找到自信的快乐。
班级的黑板报实行轮值制度,力争每月更换1~2次,内容包括“重大新闻,身边的小新闻,孩子的优秀作文,节日追踪,班级学校活动参与情况”等。黑板报布置做到图文并茂,并让学生自己构思,自己动手完成。有时还可展示作业评比、诵读评比、卫生的评比、小组评比、读书评比等内容。如此,让黑板充满灵性的美,既美化了教室环境,更使讲文明、讲卫生、守纪律等好习惯在班里蔚然成风。班级卫生、图书角布置等,我充分放权,针对学校开展的一日常规检查评比活动,将工作分配给每一个孩子,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学生在参与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真正将规范落到实处。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努力探索班级文化建设途径,倾注人文关怀,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一个好的教室布置,不仅能体现出班级的文化风格,还能让学生产生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于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育人之目的。校园无处不育人,重要的是在于班主任要处处留心、想方设法、善于挖掘,要努力地让学生身边的环境生动起来,使“死”空间变成“活”景观,从而起到辅助教师进行日常教育的作用。
“四法”巧施助新班主任“入门”
王 燕
新学期,学校又迎来新的学生,许多新班主任也走上工作岗位。如何尽快进入角色,融入班级,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是新班主任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观察是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笔者以为,对于新班主任而言,观察也是必备的专业素养,这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
新班主任刚接手班级,对学生的了解大多来自于过去的资料、前任教师的介绍,或学生本人的自我介绍。要想尽快掌握学生的情况,班主任需擦亮眼睛,认真观察,要善于从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神态和表情中捕捉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从学生的行为细节中把握其中隐藏的心理因素,从而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笔者曾接手一个“问题”班级,在细致的观察后,笔者发现问题主要出在一个学生身上。他不爱学习,无论课上还是课间,总会不时制造一些“骚动”引人注目,任课教师对他无可奈何。开始时,笔者找他谈话,但收效甚微。于是,笔者加大力度,按班级制度施以“惩罚”,但收效不大。一次春游时,笔者见其他学生都纷纷买水解渴,但他始终没买。经了解,他家生活拮据,此次春游,父母给了他10元钱。但他省着没用,春游回来后把钱如数还给了母亲。笔者深信,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一定能被感化。于是,笔者改变了教育方式,让他做班级的纪律委员。他果然没有让人失望,成为了优秀的班干部,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还带动了其他后进生的转变。
正是观察,让笔者看到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了其成长的轨迹,也让班级因为积极的教育力量而焕然一新。
二、养成倾听习惯
如果说“观察”之于班主任是一种能力,那么“倾听”就是一种习惯,也是班主任必备的专业素养。优秀的班主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会用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在一起,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笔者曾碰到一个学生,在前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评价中,她是一个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笔者在课堂上也观察到她从不主动举手发言,但每到下课后,笔者在教室里批作业时,她都会凑过来默默地观看。当笔者抬头看她时,她会回应一个甜甜的笑容。一次,笔者一边改作业一边和她聊起来。“老师课上讲的内容你听得懂吗?”“听得懂呀!”“那你为什么不举手发言呢?”那孩子一下子就黯然了,喃喃地说:“我有点怕……”笔者放下手中的作业,开始与她交谈,耐心倾听她的诉说。原来,有一次她回答错了,老师说好同学怎么回答得这样糟糕,以后要想好了再回答。之后她就不常回答问题了。原来如此。笔者之后便多次找她聊天,鼓励她大胆发言不要害怕失败,慢慢地她又变得很积极了。
班主任要学会给学生留足表达的时间,学会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聆听学生的倾诉;善于触摸到学生情绪的温度,善于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真实的感受。
三、积累沟通智慧
班级管理最忌讳班主任“一言堂”。魏书生老师身兼多职,常常要到外地讲学、开会,很少有时间去管理班级,但他带的班级总是井井有条,班风好。他有什么秘诀呢?他说:“我真的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多和学生商量。一个当班主任的,如果凡事都和学生商量,一定容易成功。”
“商量”两字蕴含着深刻的沟通智慧。商量,就不全是班主任说了算,即使班主任的主张和办法是正确的;商量,就是班级的事情,大家都有份,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商量,就是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心理学家琼斯认为,自尊心的满足必须具有三个条件:(1)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和有意义的。学生的重要感主要来自父母的关爱、教师和同学的认同。(2)成就感,指个人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达到预期目标时所产生的满足感。(3)有力感,指个人觉得自己有处理事务与适应困境的能力。很显然,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一味地“独断专行”,常常用不容置喙的命令口吻布置任务,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严重伤害。他们感受不到自己在班级中存在的意义,得不到应有的认同,只需要按照班主任的指示做事,自然说不上成就感和有力感。
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商量,就是一种“沟通”。班级要开展什么活动了,与学生沟通一下,学生便有了一种被教师重视的感觉,那种“重要感”油然而生;通过沟通,制定方案,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也有了一种“成就感”。新上岗的班主任们,在处理班级事务时,不妨多与学生沟通,这样,才会更快地走进学生的世界,被学生所接纳。
四、实施情感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先生用自己的教育行为诠释了这样的思想。陶先生“四块糖”的故事为广大教育者所熟知,它蕴涵了一个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怀和无痕的引导,这样的教育才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情感教育的基础是“理解”,唯有理解才是我们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理解要求班主任要将心比心,时时与学生作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需求,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当学生犯错时,用理解和宽容教育学生改正错误;当学生成功时,要不吝表扬,用真诚的赞扬与学生分享喜悦和自豪。“亲其师、信其道”,如此,班主任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新班主任要抓住机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渠道,以感情为基础,用情感凝聚班集体。
责任编辑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