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除了工具性外,还具有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作文要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集知识、智慧、思维品质等综合素质于一体,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审美情趣,讴歌真善美,让作文与育人并进。
一、在作文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和道德修养。
小学生的作文经历由观察到的事物到凭借思维确定中心,再到運用语言文字,再现客观事物的过程,其间无不渗透着思想感情和道德修养。小学生作文要反映自己的生活实践、真情实感,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不说假话、空话,对事物、对人都要实事求是,把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小学生表达欲望向语言文字表现进行转化时,是将他们广泛接触自然 、接触社会、熟悉生活、关心生活,留心观察的人、事、景物,通过自我情绪的体验,发现有意义的题材写出来,这是小学生自我思想教育的过程。
指导学生作文,引导学生把观察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对生活、对社会、对客观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新的感受,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敢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正确树立远大的理想。
从立意选材到修改成文,从观察分析事物到客观反映事物,无不渗透着辨别是非、实事求是的人生哲理,无不暗含着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正确地对待人生、理想、道德、前途,即作文活动一定要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修养统一起来。
二、在作文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文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作文训练能使人的这两种思维能力和谐发展,使人越来越准确、灵活、敏捷,逐步具备深刻性、思辨性和创造性。
在作文活动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
同题反作和开辩论会是训练思维思辨性的良好途径,而且学生兴致高,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我布置学生开辩论会,先向学生征集辩题,仅一天时间便收集二十多个题目,选取四个可辨性强的题目,把学生分成四组,一个星期准备,结果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学生的作文兴趣被激发起来,语言表达能力在准备和辩论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有利于精选材料,写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作文训练时,注重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赋予新意,使学生从与众不同的角度精选材料,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探究、追求。这样训练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写起文章就不愁“文无新意”。
三、在作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些学生习作时,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审美经验匮乏的缘故,造成审美经验匮乏的原因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学生对美的存在熟视无睹,客观事物无法转化为学生眼中的表象,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训练,在不断提高学生感知美的灵敏度、诱发学生审美指向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由于小学生阅历少、观察力低、注意力分散,在事物非审美属性的干扰下,他们无法准确地抓住事物审美的属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审美观察的指导,使学生的审美注意指向集中到事物的审美的属性上。指导审美观察,可以:(1)“近观察”和“远观察”相结合。引导学生进入事物活动的范围中,近观察事物局部特点,再引导学生走出事物活动的范围 ,认清事物的真实面目。(2)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相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事物的全面属性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美”是诱人的,当学生在“美”的感召下,全身心投入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审美活动的时候,习作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追求。
一、在作文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和道德修养。
小学生的作文经历由观察到的事物到凭借思维确定中心,再到運用语言文字,再现客观事物的过程,其间无不渗透着思想感情和道德修养。小学生作文要反映自己的生活实践、真情实感,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不说假话、空话,对事物、对人都要实事求是,把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小学生表达欲望向语言文字表现进行转化时,是将他们广泛接触自然 、接触社会、熟悉生活、关心生活,留心观察的人、事、景物,通过自我情绪的体验,发现有意义的题材写出来,这是小学生自我思想教育的过程。
指导学生作文,引导学生把观察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对生活、对社会、对客观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新的感受,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敢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正确树立远大的理想。
从立意选材到修改成文,从观察分析事物到客观反映事物,无不渗透着辨别是非、实事求是的人生哲理,无不暗含着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正确地对待人生、理想、道德、前途,即作文活动一定要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修养统一起来。
二、在作文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文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作文训练能使人的这两种思维能力和谐发展,使人越来越准确、灵活、敏捷,逐步具备深刻性、思辨性和创造性。
在作文活动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
同题反作和开辩论会是训练思维思辨性的良好途径,而且学生兴致高,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我布置学生开辩论会,先向学生征集辩题,仅一天时间便收集二十多个题目,选取四个可辨性强的题目,把学生分成四组,一个星期准备,结果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学生的作文兴趣被激发起来,语言表达能力在准备和辩论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有利于精选材料,写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作文训练时,注重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赋予新意,使学生从与众不同的角度精选材料,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探究、追求。这样训练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写起文章就不愁“文无新意”。
三、在作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些学生习作时,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审美经验匮乏的缘故,造成审美经验匮乏的原因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学生对美的存在熟视无睹,客观事物无法转化为学生眼中的表象,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训练,在不断提高学生感知美的灵敏度、诱发学生审美指向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由于小学生阅历少、观察力低、注意力分散,在事物非审美属性的干扰下,他们无法准确地抓住事物审美的属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审美观察的指导,使学生的审美注意指向集中到事物的审美的属性上。指导审美观察,可以:(1)“近观察”和“远观察”相结合。引导学生进入事物活动的范围中,近观察事物局部特点,再引导学生走出事物活动的范围 ,认清事物的真实面目。(2)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相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事物的全面属性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美”是诱人的,当学生在“美”的感召下,全身心投入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审美活动的时候,习作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