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东西,你有我没有?房子。什么东西我有你没有?加班。什么东西,你有我也有?压力。我担心 同事说的名人我不认识,我担心自己不知道最近上映了哪些电影,我永远担心自己知道的不够多,我 晚上睡不着,我白天要早起,我的荷包是瘪的,我觉得城市抛弃了我。
30岁,可我已经老了。我跟老人一样爱回忆,我把要说的话先嘀咕一遍,我有不少白头发。一切像是 一种病,初老症,虽然没有体现在病理学上,但它就在我身上。
直到有一天,《名汇》告诉我:钱,怎么到碗里来?务农原来可以很快乐!为什么要一条路走到黑, 如果行业已经是下坡?对不起,我不想知道你的秘密,告别虚拟,让我做个背包客。
1951年,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而奋斗。我同意,前提是,我先 拥有同龄的快乐。
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理性的认知以及掌控能力,对缓解压力没有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面对未来生活时又缺乏合理目标,充满了迷惑与不解,如此种种便会增加心理负担,长期得不到释放的人们就会怀疑自己得了“初老”这种病,这种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普遍,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如今人们都有一颗脆弱的心。
今年,李子开了咖啡馆和淘宝店,朝九晚十一。整天忙得像机械手,手里总是同时攒着七八件事情在做。如果要跟她说话,就得把话穿插在这七八件事中分期分批的说完:上半句她在洗杯子,下半句在给买家发货。她有点焦虑,还会有种种抱怨。“在为自己做事”,“为那个叫事业的东西,值得”,这两句话是她的精神咖啡。
在门户网站做企宣的田青谈起她的生活:“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像个杂役一样行色匆匆,走路都是日式小跑,脸上不带表情。可是越忙,无穷无尽的杂事越是不期而至。”她住在东四环外,公司在中关村,摇了一年号,终于中了买了辆车。下班的时候,在丰台上班的老公接上她,再一起回家。每天,这对夫妻都几乎把北京四环绕了一遍。
忙,压力。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在少数。在103.9都市调查组的一次节目中,“忙”被不同的人用各种表达方式提及240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穷忙、又忙又焦虑、忙比闲好,只有不太多的人会说:忙并快乐着、忙得风生水起、忙里偷闲。
总有人在抱怨自己“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加班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没有加班费也一样“拼命”。欧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欧洲人平均每年去医院体检率达6到8次,但中国人超过6次者仅为2%,且有70%左右的人从不参加体检。
要做最好的,总是要更忙一点、更累一点。但王尔德面对着身处第二次工业革命洪流中的芸芸众生发出一句感慨:生活是奢侈的,大多数人只是生存。衡量年轻人的标准变得无比庞大:赚更多的钱、做更大的事,也无比简洁: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
社会压力无处不在,有时候好像温情脉脉,在某些瞬间,又从四面八方涌来。
安身立命不可无房,人们注定为此奋斗不息。在微博上一个题为“你要跟十年前的自己说什么”的话题征集中,无数人写的是:买房。房子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80后的最大压力来源。银行鼓励透支财富,数百万人民币在过去听起来无异于天文数字,现在写在房产中介的房源牌上再平常不过。可怜20世纪80年代生人没赶上“60后”分房福利,也没赶上“70后”的低房价优惠,要买上一套房产中介那儿“再不抢就没了”的普通公寓房让自己蜗居其中,也要伤筋动骨,搬出所有原始积累七拼八凑交了首付,再背上动辄20年的按揭,成为“百万负翁”。房子越来越贵,所以只能住得离市中心越来越远。“上班路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沮丧的一天”的序幕。
不做“房奴”,生活成本一点也不轻松。一些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工作的80后不堪重负,“逃”到周边二线城市发展,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持。“什么都在涨,就是工资不涨”,还有人开玩笑:“赚的是卖白菜的钱,操的是卖白粉的心”。
重压之下,连恋爱也谈得颇为艰难。不必嘲笑爱情在物质面前折腰,吃饭要紧,这一点谁都不能说不在乎。
刚30岁就出现的白头发,告诉我们日子有点难。不过正如那句话所说,“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也不是最坏的时代”。一个不算漂亮、志趣相投的女友。一栋不算太贵、生活方便的房子。一点不算太炫,抓点眼球的爱好。一份不太起伏,开开心心的工作……大家都在努力。这一代人,只要努力了,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忙”、“累”,也许再过10年,还是忙还是累,但是总有解决方法,就算不能治本,好歹透口气。成为一个内心自在,不为外部环境所动的“我”。
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是记得。
如果不喃喃自语,脑子就会打结。
越来越不喜欢改变“已经习惯的习惯”。
认识新朋友的速度与几率逐渐钝化。
很讨厌在外面过夜,因为要带好多东西。
对陌生网友的“我们可以交朋友吗?”的说法,觉得无比愚蠢而没有耐心。
只要坐下来,小腹就有一滩肉。
莫名其妙就会一大早醒过来。
对完美起疑,对不完美深信不疑!
对没有结论的冗长会议充满厌恶。
觉得自己快要被一堆密码淹没了!
对年轻朋友不让座这件事情会非常介意。
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
以前可以唱KTV到天亮,现在只要熬夜一天,就会累一个礼拜。
以前烦恼青春痘,现在烦恼小细纹。
很难找到比自己年龄大的聚会。
逐渐没有耐心替烂朋友收烂摊了。
随身携带温水壶。
懒得交新朋友的原因,是因为懒的重头交代自己的人生。
每次看到某某歌手某某影星过世的消息,就要感叹一次,我们的时代过去了。
总是把“重要的东西”放在“重要的地方”,然后把那个“重要的地方”彻底忘记。
朋友们离婚的数量开始超越结婚的数量。
对励志书已经不感兴趣。
对手机铃声开始感觉不耐烦。
对诈骗集团开始产生周旋的战斗力。
最讨厌听到“如果你不怎样,就不能怎样”这种话。
在床上睡不著,却能在沙发上打呼。
不想起那个忘掉的名字绝不善罢甘休。
一堆人喊你姐或者哥,而你很想叫他们闭嘴!
在“不好意思”和“多争取就会赚到”两者间,渐渐倒向了后者。
30岁,可我已经老了。我跟老人一样爱回忆,我把要说的话先嘀咕一遍,我有不少白头发。一切像是 一种病,初老症,虽然没有体现在病理学上,但它就在我身上。
直到有一天,《名汇》告诉我:钱,怎么到碗里来?务农原来可以很快乐!为什么要一条路走到黑, 如果行业已经是下坡?对不起,我不想知道你的秘密,告别虚拟,让我做个背包客。
1951年,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而奋斗。我同意,前提是,我先 拥有同龄的快乐。
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理性的认知以及掌控能力,对缓解压力没有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面对未来生活时又缺乏合理目标,充满了迷惑与不解,如此种种便会增加心理负担,长期得不到释放的人们就会怀疑自己得了“初老”这种病,这种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普遍,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如今人们都有一颗脆弱的心。
今年,李子开了咖啡馆和淘宝店,朝九晚十一。整天忙得像机械手,手里总是同时攒着七八件事情在做。如果要跟她说话,就得把话穿插在这七八件事中分期分批的说完:上半句她在洗杯子,下半句在给买家发货。她有点焦虑,还会有种种抱怨。“在为自己做事”,“为那个叫事业的东西,值得”,这两句话是她的精神咖啡。
在门户网站做企宣的田青谈起她的生活:“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像个杂役一样行色匆匆,走路都是日式小跑,脸上不带表情。可是越忙,无穷无尽的杂事越是不期而至。”她住在东四环外,公司在中关村,摇了一年号,终于中了买了辆车。下班的时候,在丰台上班的老公接上她,再一起回家。每天,这对夫妻都几乎把北京四环绕了一遍。
忙,压力。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在少数。在103.9都市调查组的一次节目中,“忙”被不同的人用各种表达方式提及240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穷忙、又忙又焦虑、忙比闲好,只有不太多的人会说:忙并快乐着、忙得风生水起、忙里偷闲。
总有人在抱怨自己“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加班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没有加班费也一样“拼命”。欧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欧洲人平均每年去医院体检率达6到8次,但中国人超过6次者仅为2%,且有70%左右的人从不参加体检。
要做最好的,总是要更忙一点、更累一点。但王尔德面对着身处第二次工业革命洪流中的芸芸众生发出一句感慨:生活是奢侈的,大多数人只是生存。衡量年轻人的标准变得无比庞大:赚更多的钱、做更大的事,也无比简洁: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
社会压力无处不在,有时候好像温情脉脉,在某些瞬间,又从四面八方涌来。
安身立命不可无房,人们注定为此奋斗不息。在微博上一个题为“你要跟十年前的自己说什么”的话题征集中,无数人写的是:买房。房子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80后的最大压力来源。银行鼓励透支财富,数百万人民币在过去听起来无异于天文数字,现在写在房产中介的房源牌上再平常不过。可怜20世纪80年代生人没赶上“60后”分房福利,也没赶上“70后”的低房价优惠,要买上一套房产中介那儿“再不抢就没了”的普通公寓房让自己蜗居其中,也要伤筋动骨,搬出所有原始积累七拼八凑交了首付,再背上动辄20年的按揭,成为“百万负翁”。房子越来越贵,所以只能住得离市中心越来越远。“上班路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沮丧的一天”的序幕。
不做“房奴”,生活成本一点也不轻松。一些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工作的80后不堪重负,“逃”到周边二线城市发展,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持。“什么都在涨,就是工资不涨”,还有人开玩笑:“赚的是卖白菜的钱,操的是卖白粉的心”。
重压之下,连恋爱也谈得颇为艰难。不必嘲笑爱情在物质面前折腰,吃饭要紧,这一点谁都不能说不在乎。
刚30岁就出现的白头发,告诉我们日子有点难。不过正如那句话所说,“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也不是最坏的时代”。一个不算漂亮、志趣相投的女友。一栋不算太贵、生活方便的房子。一点不算太炫,抓点眼球的爱好。一份不太起伏,开开心心的工作……大家都在努力。这一代人,只要努力了,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忙”、“累”,也许再过10年,还是忙还是累,但是总有解决方法,就算不能治本,好歹透口气。成为一个内心自在,不为外部环境所动的“我”。
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是记得。
如果不喃喃自语,脑子就会打结。
越来越不喜欢改变“已经习惯的习惯”。
认识新朋友的速度与几率逐渐钝化。
很讨厌在外面过夜,因为要带好多东西。
对陌生网友的“我们可以交朋友吗?”的说法,觉得无比愚蠢而没有耐心。
只要坐下来,小腹就有一滩肉。
莫名其妙就会一大早醒过来。
对完美起疑,对不完美深信不疑!
对没有结论的冗长会议充满厌恶。
觉得自己快要被一堆密码淹没了!
对年轻朋友不让座这件事情会非常介意。
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
以前可以唱KTV到天亮,现在只要熬夜一天,就会累一个礼拜。
以前烦恼青春痘,现在烦恼小细纹。
很难找到比自己年龄大的聚会。
逐渐没有耐心替烂朋友收烂摊了。
随身携带温水壶。
懒得交新朋友的原因,是因为懒的重头交代自己的人生。
每次看到某某歌手某某影星过世的消息,就要感叹一次,我们的时代过去了。
总是把“重要的东西”放在“重要的地方”,然后把那个“重要的地方”彻底忘记。
朋友们离婚的数量开始超越结婚的数量。
对励志书已经不感兴趣。
对手机铃声开始感觉不耐烦。
对诈骗集团开始产生周旋的战斗力。
最讨厌听到“如果你不怎样,就不能怎样”这种话。
在床上睡不著,却能在沙发上打呼。
不想起那个忘掉的名字绝不善罢甘休。
一堆人喊你姐或者哥,而你很想叫他们闭嘴!
在“不好意思”和“多争取就会赚到”两者间,渐渐倒向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