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述了“创设情境”教学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对学生有亲切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为此,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并能够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发现情境中蕴藏的数学内容和数学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情感
为了使数学课上得既生动又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教学情境不但设置在引入环节中,而且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学生爱学、喜学和乐学,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学习、体会,谈谈自己对教学情境设计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设计“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创设情境”教学主要指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对学生有亲切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为此,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并能够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发现情境中蕴藏的数学内容和数学问题。
如在椭圆的定义教学中设计如下情境:小王是个彩票迷。每周二下午6:00下班后,他都要去不同的投注站购买彩票,然后回家,以便观看晚上8:00的现场开奖电视直播。已知小王的单位与他家之间的距离为10km,他在路上的平均速度为32km/h,你能画出小王可选投注站的范围吗?这个情景的创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对椭圆的定义和几何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
二、设计“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认知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启发和诱导。因此,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诱发学生在认识问题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的教学情境的设置,有些重“教”轻“学”,只重视教师把教材教好,而忽视研究学生如何把知识学好,尤其是忽视“教”如何为“学”提供足够的方便和可能。
如“等比數列前n项和公式”的公式推导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S n=2 0 21 22 … 2 n-1的结果进行猜想:
由S 1=1,S 2=3,S 3=7,…,猜想2 0 2 1 22 … 2 n-1=2 n-1。进一步在教师的适时引导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可得出:
3 0 3 1 32 … 3 n-1=3 n-12;
4 0 4 1 42 … 4 n-1=4 n-13。
再猜想出更一般的结论:1 q q2 … q n-1=q n-1q-1(q≠1)
此时,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也呼之即出:a 1 a 1q a 1q2 … a 1q n-1=a 1(q n-1)q-1(q≠1)
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多项式的变形,引出错位相减法。
这样的教学设计,看起来很完美,应用了猜想——归纳——得出结论。但确确实实削弱了本节内容学生所学之所需:一种数列求和的重要方法——错位相减法(本质是什么)。原因有两点:一是其猜想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二是当公式一旦得出,让学生再进行探究,学生就失去了探究的动力,注意力也会有所下降,从而削弱对错位相减法本质的掌握。
又如“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引入教学设计:有一次,小王去表弟家做客,表弟给小王出了一道难题:从今年起,他每年年初存100元,直到第十年底一并取出,一共是多少元?(设年利率5%,复利计算)。小王想,只要算出每年存入100元本利和,然后再求和就行了,于是他拿出笔列式计算:
第一年初存入100元到第十年底取出的本利和为100(1 0.05) 10;
第二年初存入100元到第十年底取出的本利和为100(1 0.05) 9;……
第十年初存入100元到第十年底取出的本利和为100(1 0.05);
一共有S=100(1 0.05) 100(1 0.05)2 … 100(1 0.05) 10。
小王发现借助计算器能计算出S的值,但非常麻烦、费时,他感到束手无策了。今天,我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助小王解决这一难题。
这一情景的设置强调了情境的生活化,力求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本质,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设计“情境”要能使学生有所得
有所得就是指使学生有收获,有成就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些很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研究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向着下一个目标迈进。
就目前而言,创设教学情境大多以现实的生活事件为素材,这就需要考虑它们与学生现实情况的贴近程度。好的素材应该是典型的﹑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经过探究能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的,是能够使学生有所收获的。
如“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课,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四个概念,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师:如果设“开关A闭合”为事件A,“灯泡B亮”为结论B,那么“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A是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分别可以用怎样的电路图来表示呢?
于是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和探索中,学生得到图1、图2、图3和图4。
其中图1表示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图2表示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图3表示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图4表示A是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物理学中的电路图作为数学教学情境,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四个概念的本质意义,教学情境简单明了,对概念本质的展现清晰、准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对四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更为透彻。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是贴近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并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中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因此,无论创建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学生学习必需的,是经过学生探究有收获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情感
为了使数学课上得既生动又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教学情境不但设置在引入环节中,而且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学生爱学、喜学和乐学,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学习、体会,谈谈自己对教学情境设计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设计“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创设情境”教学主要指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对学生有亲切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为此,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并能够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发现情境中蕴藏的数学内容和数学问题。
如在椭圆的定义教学中设计如下情境:小王是个彩票迷。每周二下午6:00下班后,他都要去不同的投注站购买彩票,然后回家,以便观看晚上8:00的现场开奖电视直播。已知小王的单位与他家之间的距离为10km,他在路上的平均速度为32km/h,你能画出小王可选投注站的范围吗?这个情景的创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对椭圆的定义和几何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
二、设计“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认知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启发和诱导。因此,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诱发学生在认识问题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的教学情境的设置,有些重“教”轻“学”,只重视教师把教材教好,而忽视研究学生如何把知识学好,尤其是忽视“教”如何为“学”提供足够的方便和可能。
如“等比數列前n项和公式”的公式推导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S n=2 0 21 22 … 2 n-1的结果进行猜想:
由S 1=1,S 2=3,S 3=7,…,猜想2 0 2 1 22 … 2 n-1=2 n-1。进一步在教师的适时引导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可得出:
3 0 3 1 32 … 3 n-1=3 n-12;
4 0 4 1 42 … 4 n-1=4 n-13。
再猜想出更一般的结论:1 q q2 … q n-1=q n-1q-1(q≠1)
此时,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也呼之即出:a 1 a 1q a 1q2 … a 1q n-1=a 1(q n-1)q-1(q≠1)
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多项式的变形,引出错位相减法。
这样的教学设计,看起来很完美,应用了猜想——归纳——得出结论。但确确实实削弱了本节内容学生所学之所需:一种数列求和的重要方法——错位相减法(本质是什么)。原因有两点:一是其猜想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二是当公式一旦得出,让学生再进行探究,学生就失去了探究的动力,注意力也会有所下降,从而削弱对错位相减法本质的掌握。
又如“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引入教学设计:有一次,小王去表弟家做客,表弟给小王出了一道难题:从今年起,他每年年初存100元,直到第十年底一并取出,一共是多少元?(设年利率5%,复利计算)。小王想,只要算出每年存入100元本利和,然后再求和就行了,于是他拿出笔列式计算:
第一年初存入100元到第十年底取出的本利和为100(1 0.05) 10;
第二年初存入100元到第十年底取出的本利和为100(1 0.05) 9;……
第十年初存入100元到第十年底取出的本利和为100(1 0.05);
一共有S=100(1 0.05) 100(1 0.05)2 … 100(1 0.05) 10。
小王发现借助计算器能计算出S的值,但非常麻烦、费时,他感到束手无策了。今天,我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助小王解决这一难题。
这一情景的设置强调了情境的生活化,力求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本质,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设计“情境”要能使学生有所得
有所得就是指使学生有收获,有成就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些很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研究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向着下一个目标迈进。
就目前而言,创设教学情境大多以现实的生活事件为素材,这就需要考虑它们与学生现实情况的贴近程度。好的素材应该是典型的﹑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经过探究能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的,是能够使学生有所收获的。
如“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课,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四个概念,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师:如果设“开关A闭合”为事件A,“灯泡B亮”为结论B,那么“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A是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分别可以用怎样的电路图来表示呢?
于是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和探索中,学生得到图1、图2、图3和图4。
其中图1表示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图2表示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图3表示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图4表示A是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物理学中的电路图作为数学教学情境,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四个概念的本质意义,教学情境简单明了,对概念本质的展现清晰、准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对四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更为透彻。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是贴近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并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中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因此,无论创建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学生学习必需的,是经过学生探究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