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黄斑变性双眼病变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双侧眼底病变类型的构成及有关影响因素。

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141例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病人分为3组:双眼玻璃膜疣组(A组)、1只眼玻璃膜疣另1眼渗出型AMD组(B组)及双眼渗出型AMD组(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和高血压病史以及超重患者的构成比情况。

结果

141例AMD患者中双眼患病者124例占87.9%,单眼患者17例占12.1%。双眼病变类型一致者72例占51.1%,其中双眼玻璃膜疣、渗出型AMD和地图状萎缩分别为42例(29.8%)、22例(15.6%)和8例(5.7%);双眼病变类型不一致者52例占36.8%,其中1只眼玻璃膜疣,另1只眼渗出型AMD者46例(32.6%),地图状萎缩者3例(2.1%);1只眼地图状萎缩,另1只眼渗出型AMD者3例(2.1%)。A、B、C三组的年龄和吸烟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和0.044)。A组与C组吸烟患者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

结论

AMD双眼病变一致者约占50%,最常见的眼底病变类型是1眼玻璃膜疣,另1眼渗出型AMD。年龄大,有吸烟史的单眼渗出型AMD患者,更需密切随访对侧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使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球差,根据角膜球差进行合理分组,选择适合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植入,使得术后全眼球差位于+0.1 μm左右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并使用多种视觉质量评价指标客观评价个性化非球面IOL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6~11月在山东省鲁南眼科医院白内障患者115例(115只眼),应用数学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63只眼)和对照组(52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ICL)植入超高度近视眼对视功能、眼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系列研究。对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通过对-12 DS至-23 DS(17.25±4.23)DS超高度近视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随访观察(3~27)月、平均(15.8±3.8)月,随访项目包括:术前、术后1天、末次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体透明度、人工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计数、